李宁 作品数:15 被引量:18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社会学 更多>>
应用聚偏氟乙烯-丝氨酸进行血液灌流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PVDF)-丝氨酸(serine,Ser)吸附膜用于血液灌流对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雄性家猪16只,给予内毒素1μg/(kg·h)静脉泵入4 h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E组,8只),应用PVDF-Ser吸附膜进行血液灌流2 h,对照组(C组,8只)应用空白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2 h。分别于注射内毒素前后和血液灌流前后测定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E组血液灌流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C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较C组明显改善。结论应用PVDF-Ser吸附膜进行血液灌流,可有效调控感染性休克的炎症反应,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李宁 周焕玉 张媛媛 周岩 徐放关键词:聚偏氟乙烯 丝氨酸 血液灌流 感染性休克 硫辛酸对ALI/ARDS大鼠肺组织学改变的影响 2006年 急性肺损伤(ALI)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阶段,死亡率高。硫辛酸(LA)是一个多功能的抗氧化剂。本研究通过内毒素(LPS)诱导大鼠ALI模型,观察LA对ALI肺组织学的影响,为临床防治Au提供理论依据。 白杰 杨永丰 于占彪 张红伟 李宁 申文增关键词:硫辛酸 内毒素 急性肺损伤 思政辅助教学法对重症医学科规培生能力提升的研究 2022年 明确思政辅助教学法在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培训生(规培生)培养中能否使其理论成绩、操作水平、医患沟通能力和满意度得到提升。方法:纳入本院 2021 年6月至 2022 年5月期间在重症医学科规培生5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思政辅助教学法,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法)。以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获得相应成绩,由指导教师通过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评价规培生沟通能力,经问卷调查获得规培生满意度指标。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一个月的规培,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规培生的理论知识成绩(P<0.001)和实践操作成绩(P<0.001)明显提高。观察组的医患沟通能力(信息收集:P0.003;信息给予:P0.003;理解病人:P0.007)和规培满意度(P<0.05) 也显著提高。结论:思政教育辅助教学法应用于重症医学科规培生培养中,有效提高了规培生理论成绩、操作水平、医患沟通能力和规培满意度,值得推广。 王阔 李宁 崔娜 徐放 于占彪花斑评分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024年 花斑是由于皮肤血流减少而引起的皮肤特征性变色,通常出现在膝盖周围,并可延伸到其他部位,如手指和耳朵,是危重患者中常见的临床体征[1]。Coudroy等[2]统计了791例ICU住院患者,发现花斑发生率为29%,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花斑发生率为49%;其中,65%的人在入院当天发生了花斑,且59%的患者花斑持续时间超过6 h。而另外两个小样本研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花斑发生率与之类似,分别为46%和70%[3,4]。虽然花斑常见,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包括皮肤循环缺乏自我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局部血管收缩、局部内皮功能障碍、白细胞粘附、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沉积等因素[5,6,7]。花斑优先发生在膝盖区域,是因为在休克过程中,微血管功能障碍存在异质性[8],同时此区域血管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分布更密集[2]。而Ait-Oufella等[4]则根据膝关节周围皮肤花斑的程度,引入了花斑半定量评分系统。花斑及评分能反映器官衰竭程度,有助于识别不良结局,还能指导循环管理等,已在多个方面广泛应用。 王迎鑫 苏丹 董文敬 邵腾皓 李宁 于占彪 吴佳骞关键词:交感神经兴奋 危重患者 纤维蛋白沉积 器官衰竭 白细胞粘附 临床体征 甲状腺癌根治术致气胸1例报告 2015年 甲状腺癌根治术致患者气胸发生,临床鲜有报道。此症病情凶险,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现有成功救治甲状腺癌根治术致气胸患者1例。报告如下。 王阔 李宁 宁月敏 白杰关键词:甲状腺癌 气胸 聚偏氟乙烯-丝氨酸血液灌流对感染性休克的氧化应激和器官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应用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PVDF)-丝氨酸(serine,Ser)吸附膜血液灌流对感染性休克氧化应激和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家猪16头,给予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s,LPS)1μg/kg.h)静脉泵入4 h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E组),应用PVDF-Ser吸附膜进行血液灌流2 h;对照组(C组),应用空白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2 h。于基础期、注射内毒素后和血液灌流后分别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血浆异前列腺素F2(F2-Isoprostane)、血浆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和尿液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测定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指标、左心室收缩力指数(index of left ventricular contractility,dPmax)和血管外肺水指数(index of 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I)、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实验结束后测定肺、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结果血液灌流后E组F2-Isoprostane、TRX和尿8-OHdG显著低于C组,分别为[(125±54)pg/ml vs(446±101)pg/ml,P=0.004]、[(129±49)ng/ml vs(247±117)ng/ml,P=0.037]、[(10.5±7.3)ng/(mg.Scr)vs(31.1±8.7)ng/(mg.Scr),P=0.016];E组的器官功能指标较C组显著改善;肝、肺组织的GSH含量和MPO活力,组间比较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PVDF-Ser吸附膜进行血液灌流,显著减轻感染性休克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李宁 李烨 张媛媛 周岩 李坤 张孟军 王玮关键词:聚偏氟乙烯 丝氨酸 血液灌流 感染性休克 氧化应激 器官功能 应用聚偏氟乙烯-丝氨酸进行血液灌流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 李宁 周岩 周焕玉 张媛媛 李坤 王炜 张孟军 白杰 于占彪 徐放 采用持续静脉注射小剂量内毒素的方法复制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猪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PVDF-Ser进行血液灌流)和对照组(应用空白灌流器),利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应用鲎试剂法检测内毒素,ELISA...关键词:关键词:脓毒症 血流动力学 血液净化治疗 22(-R)-羟化胆固醇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肝X受体(LXR)激动药22-(R)-羟化胆固醇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大鼠用钳夹法建立肝脏IR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羧甲基纤维素)、IR组(3%羧甲基纤维素)、阳性对照组(LXR激动药T0901317,50mg·kg-1)和22(-R)-羟化胆固醇高、中、低剂量(100、50、25mg·kg-1)预处理组,每组9只,各组大鼠建模前4h给予相应药物,建模后4h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PCR)仪检测大鼠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大鼠ALT、AST、MPO水平明显升高,ICAM-1和iNOS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P均<0.01),ABCA1和ABCG1的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与IR组比较,22-(R)-羟化胆固醇高、中剂量预处理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MPO、ICAM-1和iNOS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22-(R)-羟化胆固醇可通过激活LXR发挥抗炎作用,进而降低肝脏IR损伤程度。 王阳阳 史建洁 李宁 丁静 言红健关键词:缺血再灌注 炎症 肝X受体 抗炎作用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测定及腹腔灌注压监测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D-二聚体、腹腔灌注压(APP)水平对危重症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危重患者50例,入重症医学科24h测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采用经膀胱测压法测腹内压(IAP),以平均动脉压(MAP)-IAP计算APP,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出院评定。结果预后不良组(无改善+死亡)CRP值为(14±10)mg/L,D-二聚体值为(12.3±5.7)m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明显改善+治愈)CRP值为(5±5)mg/L,D-二聚体值为(2.8±0.9)mg/L(P<0.05)。预后不良组(无改善+死亡)APP值为(67±18)mmHg,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明显改善+治愈)APP值为(89±17)mmHg(P<0.05)。结论 C-反应蛋白、D-二聚体、APP水平可作为对危重症患者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周岩 李宁 白杰关键词: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预后 人工气道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ICU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建立人工气道前无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41例,将其中建立人工气道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58例作为感染组,未感染的83例作为对照组,并对2组人群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头部位置、留置胃管、雾化吸入及吸痰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4d,有基础疾病,留置胃管,雾化吸入,反复吸痰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而建立人工气道后患者头部位置抬高>30°,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结论医院内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必须针对重点人群高危因素即相关环节,采取有效防制措施。 董谞楣 李宁关键词:人工气道 下呼吸道感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