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
- 作品数:71 被引量:455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图形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在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笔者选择了华南地区奥陶系台地相、盆地相和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相等不同沉积相区5条典型地层剖面,开展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图形对比研究,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华南奥陶系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群的延限和不同相区笔石动物群的精确对比关系,为开展不同相区之间地层的精确对比奠定了基础。
- 王传尚汪啸风陈孝红李志宏张淼
- 关键词:笔石
- 中上扬子区寒武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被引量:16
- 2012年
- 在对研究区寒武纪典型地层剖面测量的基础上,在新的年代地层框架内,从沉积相的分析入手,研究了中上扬子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共识别出14个三级层序,其中,滇东统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黔东统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武陵统和芙蓉统共4个三级层序,分属两个二级层序,其中滇东统和黔东统的10个三级层序划归寒武系下部的二级层序,武陵统和芙蓉统划归寒武系上部的二级层序;同时,对不同沉积相区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对比。
- 王传尚李旭兵李志宏白云山刘安曾雄伟周鹏彭中勤
- 关键词:层序地层层序寒武系
- 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剌被引量:17
- 2004年
- 重点描述宜昌黄花场剖面中 /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重要牙形剌共 3属、5种和 2新种Bergstroe mognathussp .nov .,BaltoniodustetrachotomusLiandWangsp .nov .,并对Oepikodusevae带和Baltoniodustriangu laris带分子的首现位置及带的含义进行厘定。作者还在此剖面大湾组下段发现北美中大陆区暖水型牙形剌Tripoduslaevis和Protoprioniodusaranda ,并确定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在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之上 0 .3m处。Tripoduslaevis的首次出现曾提议为中奥陶统的底界的标志 (见陈旭等 ,2 0 0 0 ) ,在宜昌黄花场剖面上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接近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 ,对确定中 /下奥陶统界线很重要。由于在黄花场剖面可识别出Baltonioduscrassulus—B .gladiatus—B .triangularis演化谱系 ,作者建议以B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奥陶统的底界 ,宜昌黄花场剖面为中 /下奥陶统界线的层型剖面。同时 ,文中将本区的牙形刺带与世界其它地区作了对比。
- 李志宏王志浩汪啸风陈孝红王传尚祁玉平
- 关键词:牙形刺动物
- 宜昌官庄晚泥盆世黄家磴组植物化石发现及其意义
- 本文研究了采自宜昌官庄晚泥盆世黄家磴组的植物化石,共6属4种2相似种1未定种,即纤原始鳞木(相似种)Prorolepidodendron cf.scharyanum Krejci,乔木状拟鳞木Lepidodendrops...
- 彭中勤孟繁松李志宏周鹏魏运许曾雄伟
- 关键词:植物化石晚泥盆世
- 文献传递
- 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牙形石生物地层再研究
- 分析处理了扬子地层区中/下奥陶统界线附近内陆棚-浅外陆棚不同相区4条剖面共计233个牙形刺样品,发现湖北宜昌黄花场、陈家河剖面中/下奥陶统界线附近不仅产有丰富
- 李志宏汪啸风陈孝红王传尚陈辉明Svend Stouge
- 文献传递
- 鄂西上二叠统吴家坪阶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被引量:1
- 1993年
- 本文研究了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阶牙形石特征后,由上而下建立两个牙形石化石带:Neogondolella orientalis 带;N.leveni-N.liangshanensis 带,分别代表吴家坪阶的上部和下部,可与华南及国外有关地区对比。
- 刘秉理李志宏
- 关键词:牙形石地层对比生物地层二叠世
- Chuaria-Tawuia生物群在海南岛石碌群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21
- 1989年
- 本文研究了海南岛石碌群第六层上部所产的Chuaria-Tawuia宏观藻类生物群。肯定石碌群含铁矿层为青白口系。解决了长期争论的海南岛石碌铁矿的时代问题。为今后在该岛及华南地区进一步寻找这一类型铁矿指出方向;也为建立和完善海南岛地层层序奠定基础。
- 张仁杰冯少南徐光洪杨德骊鄢道平李志宏蒋大海吴炜
- 关键词:青白口系
- 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下白垩统五龙组辫状河沉积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以在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张家坳一带等地测制的4个下白垩统五龙组剖面为基础,笔者通过精细划分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张家坳一带的五龙组一段和二段下部10种典型的岩相类型及岩相组合类型。根据岩相组合类型,进一步识别出6种属于砾质辫状河典型构型单元,分别为辫状河道、心滩、漫滩、废弃河道、决口扇和决口河道沉积构型单元,但是整体上以辫状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主。五龙组辫状河沉积在张家坳、土城一带为砾质近源辫状河沉积特征,与冲积扇关系密切,发育在河流的上游地段,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物源来自西北部的黄陵背斜剥蚀区,而在向家嘴和三溪口一带相变为砂质辫状河沉积。
- 程龙李志宏阎春波张保民曾雄伟周鹏彭中勤
- 关键词:岩相下白垩统江汉盆地
- 广西西湾煤系首次发现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被引量:4
- 1989年
- 西湾煤系是广西重要含煤层位之一,以碳酸盐岩夹煤层为特征,自下而上分天堂组和大岭组,主要煤层赋存于大岭组中。煤系时代有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争。1988年笔者之一冯少南,曾报道了天堂组产植物化石Danaeopsis fecunda Halle,为煤系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古生物依据。今年笔者在大岭组的灰岩中分析出牙形刺,认为大岭组的时代应属晚三叠世,并进一步说明大岭组为潮坪泻湖→滨海沼泽相沉积。
- 冯少南李志宏
- 关键词:晚三叠世牙形刺
- 广西象州早泥盆世晚期海平面变化与生物点礁的迁移被引量:1
- 2014年
- 根据对广西象州大乐泥盆系剖面沉积序列特征的分析,将该剖面大乐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并分别将其与区域上的典型剖面进行了对比,特别与黔南独山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对区域上的沉积序列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SQ2高位体系域所沉积的生物礁序列为海退背景下的进积序列,这一研究成果为油气地质调查中生物礁储层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传尚李志宏彭中勤
-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