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方达

作品数:51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6篇动脉
  • 24篇主动脉
  • 22篇主动脉瘤
  • 21篇腹主动脉
  • 21篇腹主动脉瘤
  • 10篇血管
  • 8篇标志物
  • 7篇蛋白
  • 7篇手术
  • 6篇诊治
  • 5篇炎症
  • 5篇外科
  • 5篇细胞
  • 5篇颈动脉
  • 5篇分子
  • 4篇蛋白酶
  • 4篇动脉瘤
  • 4篇发病
  • 4篇发病机制
  • 4篇分子标志

机构

  • 48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赤峰市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51篇李方达
  • 46篇郑月宏
  • 18篇张慧
  • 9篇曾嵘
  • 8篇杨丹
  • 6篇任华亮
  • 6篇刘志丽
  • 6篇刘昌伟
  • 6篇聂皓
  • 5篇王威
  • 5篇田翠
  • 5篇狄潇
  • 5篇刘端
  • 4篇宋希涛
  • 4篇李汇华
  • 4篇廖鹏志
  • 3篇陈跃鑫
  • 3篇倪冷
  • 3篇崔立强
  • 2篇刘暴

传媒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血管与腔内血...
  • 6篇中华老年多器...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协和医学杂志
  • 1篇2015国际...

年份

  • 5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9篇2021
  • 9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酶体及免疫亚单位在腹主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性腹主动脉瘤(AAA)是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高,是6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其中T淋巴细胞浸润、分化作用重要,但具体调控机制尚待明确。泛素-蛋白酶体系...
李方达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蛋白酶体发病机制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4)
2024年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由于磷脂酰肌醇聚糖A基因突变引起细胞膜上锚链蛋白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表达异常所致的后天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血管内溶血、反复血栓形成及骨髓衰竭,也可出现肾功能异常、肺动脉高压、吞咽困难、胸痛、腹痛、勃起功能障碍等多系统受累的症状。由于PNH为罕见病,且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常需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北京协和医院依托罕见病诊疗平台,邀请多学科临床专家,在PNH诊疗方面达成了统一意见,并形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4)》,以期促进PNH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
陈苗杨辰刘紫薇曹玮张波刘鑫李景南刘炜潘杰王健郑月宏陈跃鑫李方达杜顺达宁聪陈丽萌乐偲倪俊彭敏郭潇潇王涛李宏军李融融吴彤韩冰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多学科协作组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系统受累
一例多发颈动脉瘤:病例汇报
颈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常见原因为动脉硬化退行性改变、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等,临床上极为少见,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病例汇报:患者男,47岁,主因"反复头晕、头痛3年,发现颈部包块2年"入院,查体...
张硕李方达郑日宏
一种穿刺点瘢痕松解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穿刺点瘢痕松解装置,包括松解针体、刀片和操作部;其中,松解针体上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沿松解针体的轴向贯穿松解针体设置,刀片设置于松解针体靠近松解针第一端的外壁上,刀片相对于松解针固定设置或者可转动设置,...
任金锐李方达郑月宏
文献传递
诊治腹主动脉瘤的生物标志物
本发明公开了诊治腹主动脉瘤的生物标志物,所述生物标志物是OTUB2。本发明通过QPCR实验证明了OTUB2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中存在差异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OTUB2与腹主动脉瘤的相关性,构建了AAA细胞模型,证明干扰OTU...
张慧李方达陈思良杨丹郑月宏
文献传递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评估及预防被引量:2
2021年
介入技术的问世在为临床诊疗开辟新途径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程序安全性的不断改善。不论是外周血管还是心脑血管介入,大多都需要在血管内施用对比剂,而对比剂的使用有引起急性肾损伤的风险,会产生主要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造成不良预后。本文聚焦对比剂造成的急性肾损伤这一临床问题,对其病理生理学、诊断、预测因素和临床处理进行综述,总结此类问题的风险处理策略。
张慧徐放徐放李方达李方达宋希涛
关键词:病理生理临床管理
DENND1C作为诊治腹主动脉瘤的分子标志物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DENND1C作为诊治腹主动脉瘤的分子标志物的应用。本发明的研究表明DENND1C在健康对照和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据此认为DENND1C可以作为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分子标志物。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
张慧李方达陈思良杨丹郑月宏
文献传递
迈之灵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微循环的改善效果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迈之灵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患者微循环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和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CVI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迈之灵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迈之灵组给予迈之灵及弹力袜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弹力袜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主要疗效指标[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VEINES)/生活质量(QOL)/症状(Sym)问卷评分、经皮氧分压(TcPO_2)、皮肤温度]、次要疗效指标(温控血流及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和不良反应,并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完成病例36例,迈之灵组22例,对照组14例。迈之灵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VEINES-QOL[(69.3±13.5)vs(76.7±11.9)分]、VEINES-Sym[(31.9±7.9)vs(36.0±7.4)分]、TcPO_2[(45.2±22.3)vs(56.3±16.5)mm Hg]、皮肤温度[32.6(31.5,33.9)℃vs 31.8(31.0,32.9)℃]和温控血流[(151.4±123.0)%vs(418.0±1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VEINES-QOL[(64.0±16.1)vs(69.0±16.7)分]、VEINES-Sym[(29.3±7.7)vs(32.6±7.9)分]和TcPO_2[(39.6±16.8)vs(51.4±9.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迈之灵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温控血流差值[(266.6±170.1)%vs(-110.1±1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迈之灵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CVI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其疗效可能与其对下肢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有关。微循环指标中TcPO_2、皮肤温度、温控血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VI患者下肢微循环的变化。CVI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肢微循环改变有密切关联。
王威乌兰聂皓廖鹏志李方达刘端赵瑜张望德卞策党永康郑月宏
关键词: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微循环迈之灵
改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00例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改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连续主刀的100例改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77例,女性23例,年龄(66.0±8.6)岁(范围:39~85岁)。其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50%的患者24例(24.0%),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且狭窄程度>70%的患者76例(76.0%)。患者均符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指征。该术式与传统外翻式内膜剥脱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术中自颈内动脉起始处向颈总动脉方向斜行切开颈内动脉前壁、外侧及后壁,保留颈内动脉分叉侧血管壁的连续完整性。记录患者手术过程、在院期间心脑血管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收集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侧靶病变再狭窄及再干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6.5±10.1)min(范围:22~65 min),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15.0±6.3)min(范围:7~31 min)。术后1例(1.0%)患者发生急性脑缺血症状,1例(1.0%)患者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1.0%)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上述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患者随访时间[M(IQR)]24(28)个月(范围:6~62个月)。随访期间2例(2.0%)患者发生再狭窄,其中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无术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改良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安全有效,颈动脉阻断时间较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同时,该术式保留了颈内动脉分叉处外膜的完整性,可降低再狭窄率,并减少颈动脉体和颈动脉窦神经损伤,对预防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倪冷练文卓曾嵘狄潇宋希涛李方达崔立强孙国强郑月宏刘昌伟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Gal3st3基因的新用途
本发明涉及Gal3st3基因的新用途,具体涉及Gal3st3基因在制备诊断腹主动脉瘤的产品中的用途。本发明首次发现了分子标志物Gal3st3与AAA诊断和治疗相关,通过检测受试者Gal3st3的变化,可用于AAA诊断;通...
张慧李方达陈思良杨丹郑月宏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