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乐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主义
  • 2篇都市
  • 2篇社会
  • 2篇空间性
  • 2篇测绘
  • 2篇大都市
  • 1篇戴维·哈维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叙事
  • 1篇学社
  • 1篇研究范式
  • 1篇演进
  • 1篇语境
  • 1篇正义
  • 1篇正义思想
  • 1篇人民
  • 1篇人民群众
  • 1篇社会理论
  • 1篇社会学

机构

  • 6篇东南大学
  • 5篇江苏大学
  • 4篇河海大学

作者

  • 9篇李晓乐
  • 4篇王志刚
  • 3篇王英
  • 1篇李丽

传媒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主体问题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中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地进行对象性活动的"现实的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解放主体、社会主体的统一,是实践与价值、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它实现了主体哲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按照唯物史观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觉醒;"中国特色"表征着社会主义生动的现实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主体。
李晓乐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
环境·正义·阶级——略论戴维·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过程辩证法"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视角,哈维把差异性、身份和他性等后现代诉求植入到当前环境问题的分析中,试图在时空生产格局下复兴社会正义的解放性诉求。他将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推进到"自然的生产",将正义维度嵌入环境和空间变迁过程中。哈维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自然的生产"必然带来环境正义问题,因而任何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规划都必须是生态的规划;全部对自然观点的批判性考察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批判性考察。哈维有关环境正义的思想构成其空间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环境正义运动必须设法跨越社会关系间的界线,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阶级行动和规划,即正义必须实现从特殊到普遍的转向,这至关重要;但他鼓吹的生态社会主义政治规划说到底仍然是一种理论姿态,环境正义运动要想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产生直接的结果,还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李晓乐王英王志刚
关键词:社会正义生态社会主义
后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测绘爱德华·索亚的空间解释学被引量:1
2014年
作为激进的地理学者,索亚试图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地理学的行为、话语的交道与撞击,解构和重构刻板的历史叙事,追溯批判社会理论中空间维度的湮没以及最终重申的历史。其贡献在于,通过界定"社会—空间"辩证法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将空间性提升为批判社会理论的积极因素,为一种正在崛起的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开辟道路。这种将空间本体论化、具有跨学科范式特质的、更富弹性和更为折中的批判理论,提供了一条将批判人文地理学与阶级分析范式、对地理差异的描述与政治经济学阐释结合在一起的路径。说到底,后现代地理学是一种文本阐释学或者空间阐释学,其实质仍是一种理论问题和政治想象,并不是现实的政治斗争,要想把这种地理学想象凝聚成反资本主义的实际斗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李晓乐
关键词:空间性
资本主义都市演进的历史地理学批判——解读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文本中的空间思想
2014年
爱德华·索亚(EdwardW.Soja)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市规划系教授,著名后现代地理学家,代表都市研究的后现代取向的洛杉矶学派的领军人物。除《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之外,还著有《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1989)、《第三空间》(1996)等著作。索亚认为,城市化经历了城镇化、大都市化再到区域城镇化三个阶段,他反对用后城市化、后工业化、后资本化来描述当代社会,强调城市与空间的优先性。在《后大都市》中,索亚尝试用一个更加广泛的、具有生成性力量的空间视野重构都市革命的景观地理史,并对"-3代资本主义真实与想象的都市地理展开批判性研究。本文通过聚焦《后大都市》等文本,梳理了索亚关于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理论叙事,透析了其后现代大都市空间批判理论的特质。
王志刚李晓乐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大都市资本主义文本
“科玄论战”的客观结果:科学与哲学的互融被引量:1
2011年
在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的论战双方"科学派"和"玄学派"的往复辩论中,科学成就了一种玄学的态度,获得了普遍的价值认同,哲学也使用了科学方法、贯彻了科学精神。结果不仅没有导致科学与哲学的对立,而是必然地实现了科学哲学化和哲学科学化的双向互动。科学与哲学的渗透和融合存在现实的基础,有其必然的合法性。
李丽李晓乐
关键词:科玄论战
后大都市的全景透析:历史、现状与未来——爱德华·索亚晚期资本主义空间批判思想的一个截面被引量:2
2013年
在《后大都市》等文本中,索亚以空间性为本体基础,通过全球化和后福特主义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中介,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地理和宏观尺度上的城市整体,将社会理论实证化为一种具有鲜明的区域地理学特色的"批判性都市研究"。具体的操作路径是,以洛杉矶城市-区域为范例,讨论后大都市的话语逻辑及其重建的未来,阐明当代都市因产业的去工业化和重新工业化、地理景观的去中心化和重新中心化,导致的断裂化、两极化的空间构型,以及多元、混乱、边缘化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在确切的意义上,索亚以"空间聚居"重构社会发展史,过分强调了空间维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以一种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来替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王志刚李晓乐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特点探析
2010年
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观、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特点主要在于:立足于对科技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工业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王英李晓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
后现代地理学想象与社会理论的再激进化——测度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批判理论
2014年
在空间"社会性转向"的脉络下,爱德华·索亚追溯一条从20世纪末至今的批判社会理论思想史的重构性轨迹,梳理出对空间进行当代重申而又藏而不露的叙事,持续地为社会理论注入"地理学想象"的维度。作为从列斐伏尔延伸下来的一个理论支脉,与哈维、卡斯特尔都市政治经济学路径不同的是,索亚的"地理学想象"更多地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精神,试图通过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与空间转向的三重结合以及空间正义、区域民主这样的战斗口号,实现资本主义批判的再激进化。
李晓乐王志刚
批判社会理论的空间化与“历史决定论”批评——测绘索亚的后现代地理学叙事被引量:1
2016年
在空间"社会性转向"的脉络下,作为激进地理学者的索亚力图开辟一种空间性批判视角,围绕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三者不断演进的辩证关系重构批判社会理论的思想史,生成一种更富弹性和普遍意义的后现代地理学。为此,他直截了当地对历史决定论、现代性时间霸权以及传统地理学固守的学科界限展开批判,通过诉诸于灵活的专业化,对空间性进行重新定位,建构一种激进的文化地理学政治。
李晓乐王英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空间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