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用
- 作品数:57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高校哲学系教学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的探索与改革被引量:1
- 2004年
- 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综合性大学哲学系现状的调研分析 ,作者指出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人本管理机制是推动我国哲学学科教改的必由之路。
- 朱法贞李玉用
- 关键词:高校哲学系教学模式人本管理教育理念
- 道学思想的当代定位及其价值新探被引量:3
- 2008年
- 道学思想是以老子"道"论为基础的理论系统。对道学思想在当代乃至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反对现代西方中心主义式的全球化,也要反对传统东方沙文主义式的自大;道学思想至多只能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不可能成为主导世界文化的新文化模式。
- 瞿建权李玉用
- 关键词:道学思想自然无为
- 一种尝试抑或真正的对话——禅与后现代思潮之比较研究
- 2003年
- 在超时空的语境下,禅与后现代主义同时获得了相对于对方的离隔性;而它们在传播中的遭遇、情感上的映应、本真执著上的诸多相似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对话成为了可能。
- 李玉用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 破灭与重燃——儒家思想在当代
- 2006年
- 全球意识观照下的多元、平等、参与的对话交流便于儒家思想在当代充分发掘、弘扬它的和谐、刚健有为和“成人之美”等精神价值资源,为解决人类和当代新儒学的困境、难题作出可能之贡献。
- 李玉用岳晗
- 关键词:儒家思想破灭价值资源刚健有为新儒学
- 略论两宋时期道教南宗对儒佛思想的吸收与融会--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 2015年
- 两宋时期,道教南宗顺应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主潮,以道教为本位,积极吸收与融会儒佛思想,有力提升了道教内丹修炼的境界和两宋道教哲学的理论品质。文章以道教南宗代表性人物张伯端和白玉蟾为考察中心,深入其理论体系,尝试揭示道教南宗以心性论为旨趣、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思想的新转向及影响。
- 李玉用陆杨
- 关键词:张伯端白玉蟾心性论三教融合
- 道教圆融观的文化内涵被引量:1
- 2008年
- 道教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说。道教积极探索道体与性体的根本特征、万物的有无动静、社会的兴衰、个体的生死祸福等问题,在对自然的改造、社会的变革、生命的延展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 李玉用
- 关键词:文化内涵道教圆融道家学说哲学道体
- 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研究
-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两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股重要的流。儒、佛、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分,各有其特殊的理论贡献,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一定意义上决定着...
- 李玉用
- 关键词:三教合一思想哲学思想
- 佛教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关怀精神--兼论印顺法师的“人之正性”思想
- 2012年
- 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石,万事万物皆缘集而生、缘散而灭,启示人们应正视相互之间的依存性,自觉意识并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佛教伦理以慈悲为怀,拔众生之苦痛、予众生以快乐,启示人们应积极投身到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等社会公益事业中来,为缓解弱势群体之困厄、促进社会之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佛教伦理倡导忍辱精进精神,有助人们倡导和营建一个宽容而进取的社会。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地安顿。印顺法师的"人之正性"思想,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人间世,吁求人们扬弃"众生性"而完满"人之正性",进一步开显佛性,冀此来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 李玉用
- 关键词:佛教伦理生命关怀印顺法师
- 秩序与自由——鲍曼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被引量:2
- 2006年
- 齐格蒙特·鲍曼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为著名的社会哲学理论家之一。现代性疯狂追求秩序而与混乱、矛盾性共生,两者的对立与互补构成了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后现代性仅仅是我们反思和警惕现代性灾难的理论视角而远非真正自由之路。鲍曼的独到深刻之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颇具启发和警醒意义。
- 李玉用包迎华
- 关键词:后现代性秩序矛盾性
- 后现代:一种可能的观照维度——道、禅比较新探
- 2007年
- 突破道、禅比较研究的传统局囿,后现代的观照似乎是一种可能的维度。道与禅在反权威、反中心、反理性、融主客、扬个性等诸方面的相似性或亲缘性,为实现这一可能的比较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 李玉用朱法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