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磊

作品数:41 被引量:22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脊柱
  • 15篇腰椎
  • 11篇椎间盘
  • 9篇手术
  • 9篇突出症
  • 9篇椎间盘突出
  • 9篇椎间盘突出症
  • 8篇内窥镜
  • 8篇窥镜
  • 7篇腰椎间盘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7篇术后
  • 7篇脊柱侧
  • 7篇脊柱侧凸
  • 6篇融合术
  • 6篇先天
  • 6篇先天性
  • 6篇畸形
  • 5篇腰椎滑脱

机构

  • 4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41篇李磊
  • 39篇王冰
  • 37篇吕国华
  • 27篇李亚伟
  • 11篇刘伟东
  • 10篇邝磊
  • 7篇李鹏志
  • 7篇涂志明
  • 5篇马泓
  • 3篇王正光
  • 3篇胡嘉瑞
  • 3篇陈维华
  • 3篇杨帆
  • 3篇王孝宾
  • 3篇马泽民
  • 2篇王帅
  • 2篇尹邦良
  • 2篇李力
  • 2篇任磊
  • 1篇陈飞

传媒

  • 21篇中国脊柱脊髓...
  • 5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第二届首都骨...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Nogo-A、SYN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Nogo-A、SYN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SD大鼠9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4组(n=24),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
王冰陈威吕国华李亚伟刘伟东李磊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NOGO-ASYN
文献传递
后路单开门减压原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价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原位固定融合术(single open-doorpos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instrumented in situ fusion, PDF)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 LMP)治疗K线阴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颈椎后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38例K线阴性OPLL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0例,女8例;年龄48-76岁,平均(56.3±9.7)岁;骨化块椎管占位率38.6%-72.5%,平均58.1%±13.6%。按手术方式进行分组,PDF组26例,LMP组12例。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变化,计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并进行组内及组间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7.0年,平均(3.6±2.1)年。末次随访时PDF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7±1.6)分改善至(11.8±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3,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44.2%±6.7%;LMP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1.5)分改善至(9.1±2.1)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27,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29.5%±5.0%。两组间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 > 0.05);末次随访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1,P<0.05);JOA评分改善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741,P<0.05)。末次随访时PDF组C2-C7 Cobb角由术前3.8°±1.6°恢复至4.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7,P >0.05);LMP组由术前3.9°±1.2°减少至-2.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4,P<0.05)。两组术后共发生C5神经根麻痹10例(PDF组7例,LMP组3例),切口感染3例(PDF组2例,LMP组1例),PDF组和LMP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3,P >0.05)。结论 相较与LMP,PDF治疗K线阴性OPLL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能够维持颈椎矢状位曲度,提高K线阴性OPLL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
李亚伟王冰吕国华李磊戴瑜亮涂志明李鹏志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脊柱融合术
小切口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评价小切口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open 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ALLIF)应用于腰椎翻修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单中心17例应用MO-ALLIF进行腰椎翻修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41-65岁,平均(53.9±7.2)岁。L4,5 11例,L3,4 4例,L5S1 5例;单节段14例,双节段3例。翻修原因:内植入物(cage)移位2例,假关节形成3例,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再发6例,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和腿痛。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参数评估采用融合率、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沉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56-114min,平均(74.0±15.5)min;术中出血量为83-180ml,平均(122.4±28.8)ml。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7±8.6)个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术中1例患者发生腹膜撕裂,经修补后无不适。结论MO-ALLIF具有手术创伤小、入路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能恢复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部分患者的腰椎翻修手术,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李磊邝磊陈宇乔吕国华王冰
关键词:腰椎再手术脊柱融合术
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效果。方法:5例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患者接受一期前路经颈内镜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类风湿关节炎2例,原发性颅底凹陷症3例。所有患者均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行颅骨牵引后摄片证实复位失败,采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及神经功能情况,随访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8个月(12~40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显著的脊髓功能改善,无并发症发生。前路术中内窥镜视野下可见寰齿关节韧带挛缩及疤痕组织增生,经松解后所有患者均取得寰枢关节解剖复位,患者术前齿状突最高点高于McRae线5.02~7.02mm,平均5.79±0.75mm,术后为-9.89~1.53mm,平均-3.18±4.19mm(P<0.05);术前颈髓延髓角105°~139°,平均127.2°±11.58°,术后恢复至141°~164°,平均152.8°±9.60°(P<0.05);术前VAS评分4~7分,平均5.4±1.1分,术后改善至1~2分,平均1.6±0.5分(P<0.05);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2.3分,术后提高至13~17分,平均15.2±1.6分(P<0.05),改善率为80.5%;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较术前提高1~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治疗手段。
马泓吕国华王冰李磊旷磊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内窥镜
A型激酶锚定蛋白2基因表达对生长板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A型激酶锚定蛋白2(A-kinase anchoring protein 2,AKAP2)基因表达对生长板软骨细胞(growth plate chondrocytes,GPCs)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设计AKAP2过表达和基因敲除质粒转染GPCs对AKAP2进行过表达或干扰,构建AKAP2过表达阴性对照组(Vector组)、AKAP2过表达组(AKAP2 OE组)、AKAP2干扰阴性对照组(si-NC组)、AKAP2干扰组(si-AKAP2组)和AKAP2 OE+U0126组[U0126: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通路阻滞剂],记录各组GPCs细胞增殖活力及钙盐沉积情况,检测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Ⅱalpha 1,COL2A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Ⅱ型胶原(collagen typeⅡ,COLⅡ)、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RY-related high-mobility group box gene 9,SOX9)以及ERK1/2表达和磷酸化ERK1/2(p-ERK1/2)磷酸化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Vector组相比,AKAP2 OE组细胞内AKAP2、ALP、COL2A1基因表达与AKAP2、PCNA、SOX9、ALP、COLⅡ蛋白表达及48h细胞活力、p-ERK1/2磷酸化水平均升高,橘红色钙结节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NC组相比,si-AKAP2组上述相应检测指标均呈降低趋势(P<0.05)。与AKAP2 OE组相比,AKAP2 OE+U0126组ALP、COLⅡA1基因表达和PCNA、SOX9、ALP、COLⅡ蛋白表达及48h细胞活力、p-ERK1/2磷酸化水平均降低,橘红色钙结节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RK1/2基因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KAP2基因可以通过调控ERK1/2信号通路影响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并可能进一步改变正常的生长板软骨内成骨模式。
李亚伟徐洁涛蒋彬戴瑜亮李鹏志李磊李力吕国华王冰
关键词:软骨细胞增殖分化ERK1/2信号通路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颈椎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颈椎肿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自由肌电图EMG)监测脊髓以及神经根功能完整...
马泓王冰吕国华徐卉敏李磊邝磊李亚伟
关键词:颈椎肿瘤神经电生理监测脊髓神经根
单孔同轴大通道与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学习曲线评价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评价单孔同轴大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niportal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CLE-LIF)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的学习曲线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2月我院90例采用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参照手术方式分为UCLE-LIF组(n=45例)和UBE-LIF组(n=45例),每组按手术完成顺序依次分3个亚组:a组(第1~15例)、b组(第16~30例)和c组(第31~45例)。记录和统计UCLE-LIF组和UBE-LIF组组内各亚组手术时间、并发症、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术后1年时融合情况;构建多项式回归模型及绘制学习曲线。结果:两组患者均至少完成1年随访。UCLE-LIF组中a、b和c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64.85±43.52min、220.56±22.44min和175.27±15.50min,a和b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和c亚组间的有统计学差异(P<0.05);UBE-LIF组a、b和c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48.32±30.42min、185.76±18.13min和169.17±12.26min,各亚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a亚组均大于b、c亚组,但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LE-LIF组VAS评分的改善在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BE-LIF组VAS评分的改善a亚组大于b、c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LE-LIF组和UBE-LIF组ODI评分的改善在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各亚组患者按照Bridwell标准均达到Ⅰ级或Ⅱ级融合。UCLE-LIF组和UBE-LIF组的学习曲线多项式回归模型分别为y=259.440e^(-0.14t)(R^(2)=0.683)和y=274.088-6.744t+0.105t^(2)(R^(2)=0.878)。结论:UCLELIF和UBE-LIF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UBE-LIF的学习曲线陡峭、易于掌�
李亚伟吕欣王冰吕国华李磊戴瑜亮马泓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单孔双通道
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与骨盆倾斜方向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与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方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71例DLS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固定节段数、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UIV)、远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截骨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终末随访相关影像学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主弯Cobb’s角(main curve Cobb,MC Cobb),腰骶半弯(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LFC),L_(4)倾斜角(L_(4)tilt),L_(5)tilt,躯干倾斜(trunk shift,TS)即C7铅垂线(C7plumb line,C7PL)至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水平距离。PO低髂嵴侧定义为PO方向。C7PL位于PO低髂嵴侧时定义为TS/PO方向一致,TS为正值,C7PL位于PO高髂嵴侧时定义为TS/PO方向不一致,TS为负值。根据矫形术后患者TS绝对值<3 cm或≥3 cm分为冠状面平衡组(coronal balance group,CB group)和冠状面失衡组(coronal imbalance group,CIB group),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上述影像学参数。再根据终末-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分为3组,A组:C7PL朝向S_(1)中心位移>1 cm;B组:C7PL位移绝对值≤1 cm;C组:C7PL偏离S_(1)中心位移>1 cm。比较术后至终末随访的影像学参数,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术后随访过程中冠状面平衡变异性的可能因素。结果71例DLS患者经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后,MC Cobb矫正率(70.5±14.2)%;LFC矫正率(64.9±20.7)%;术前CIB发生率由23.9%增至35.2%。术后平衡组与失衡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UIV及LIV选择、是否截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LFC、术后L_(4)tilt、术后POA,术前、术后TS/PO方向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MC Cobb、术前L_(4)til
蒋彬王冰李亚伟李磊刘子群谭人淳艾斯卡尔·艾麦尔陈家林袁涛罗李郭灿
关键词:脊柱侧凸腰椎矫形外科手术
PBL教学法联合循证医学模式在外科住培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循证医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进行住培的30名住培医师作为参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选取2021年1—12月的30名住培医师为带教组,采取PBL教学法联合循证医学模式教学,比较两组考核成绩(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住培医师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意度。结果带教组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组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总分较参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组比参照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住培中采取PBL教学法联合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成果,提高住培医师考核成绩,加强其综合能力,提高住培医师满意度,为其日后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奠定基础。
马泓李磊
关键词: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循证医学模式
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研究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胸段CS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0~18岁,平均12.6±3.0岁。随访24~96个月,平均42.4±27.3个月。收集术前MRI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收集患者性别、年龄、Risser征、体重指数(BMI)、骨移植材料、融合节段,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远端附加现象(末次随访时术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满足以下之一者:术后最下固定椎偏离骶骨中垂线10mm以上;最下固定椎以下第一个椎间隙成角增加5°以上;最下固定椎下第一个椎体偏离骶骨中垂线5mm以上),将患者分为远端附加现象组与非远端附加现象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主弯Cobb角、主弯矫正幅度、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距离、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肩高度、顶椎偏距、远端固定椎位置、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术后主弯/尾侧代偿弯比、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等可能对远端附加现象发生有影响的因素。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最佳截断点。结果:共7例发生冠状面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率为8.97%。两组比较,术前冠状面平衡距离(-0.3±1.6mm vs 2.3±2.7mm)、LIV是否触及稳定椎(59/12 vs 0/7)、术后主弯Cobb角(19.0°±7.8°vs 28.7°±9.5°)、术后头侧代偿弯Cobb角(5.9°±3.6°vs 9.1°±7.4°)、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0.9±1.6mm vs 3.4±1.7mm)、术后LIV椎间隙成角(1.4°±1.7°vs 3.5°±3.1°)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比(32/29 vs 3/4)、年龄(12.5±2.8岁vs 13.2±5.2岁)、Risser征比(18/53 vs 2/5)�
蒋彬王冰吕国华徐洁涛李亚伟王孝宾李磊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长节段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