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茂田

作品数:57 被引量:340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8篇水利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长江
  • 14篇长江口
  • 7篇英文
  • 7篇泥沙
  • 6篇数字高程
  • 6篇数字高程模型
  • 6篇河床
  • 6篇高程模型
  • 5篇水库
  • 4篇营养盐
  • 4篇南港
  • 3篇入海
  • 3篇枯季
  • 3篇环境演变
  • 3篇河床演变
  • 3篇河道
  • 3篇河道演变
  • 3篇河段
  • 3篇长江中游
  • 3篇沉积物

机构

  • 49篇华东师范大学
  • 7篇国立嘉义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立中兴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上海市地质调...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湖北大学
  • 1篇上海宽带技术...
  • 1篇长江水利委员...

作者

  • 57篇李茂田
  • 13篇陈中原
  • 12篇程和琴
  • 5篇薛元忠
  • 5篇张国安
  • 4篇刘演
  • 4篇王张华
  • 4篇孙千里
  • 4篇张卫国
  • 3篇李为华
  • 3篇陈静
  • 3篇艾威
  • 2篇李九发
  • 2篇于霞
  • 2篇付桂
  • 2篇陈建勇
  • 2篇俞康定
  • 2篇宋波
  • 2篇韦桃源
  • 2篇施雅风

传媒

  • 6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泥沙研究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湖泊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海洋工程
  • 2篇海洋测绘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电脑开发与应...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九江段40年来河道演变的DEM研究被引量:21
2004年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模拟了40年来长江九江段的冲淤过程,结果表明: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 5万m3,平均淤积速率为65万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万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 6万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 7万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近南岸区域、中下段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在长江九江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两岸的近岸区域。长江九江河段40年的演变是河床的边界条件、上下游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耦合的结果。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李茂田陈中原
关键词:长江地理信息系统河道演变防洪
宝钢码头前沿沙体移动的DEM模拟被引量:1
2005年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模拟了1994年-2002年宝钢码头前的沙体冲淤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94年-1999年,宝钢码头前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53.286×106m3,年平均冲刷率为10.657×106m3,1999年-2002年,仍为冲刷,冲刷量为60.277×106m3,年平均冲刷率为20.092×106m3.1994年-2002年8a共冲刷113.563×106m3;年平均冲刷率为14.195×106m3.淤积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段沙体的上部及上段沙与新浏河沙体之间的区域.宝钢码头河床的演变是河床的边界条件、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的耦合结果.上段沙体的下移南偏对宝钢码头存在潜在的不利.
李茂田陈中原薛元忠顾靖华
关键词:宝钢数字高程模型(DEM)河床演变
长江河口南港采砂对河床稳定性的影响
2006年2月和9月双频测深与多波束测深数据表明,长江河口南港主槽北侧存在大型采砂坑,长50~100m,深度3~5m:瑞丰沙体中段南侧水深-5.8m~-10.5m间存在高0.5~1.2m,长约1800m的两级陡坎,陡坎下...
李茂田程和琴周丰年吴敬文李伯昌
关键词:多波束测量数字高程模型河床稳定性
文献传递
长江口崇明东滩底栖动物在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分布及季节性变化被引量:13
2006年
研究分析崇明东滩沉积物类型对底栖动物种群生长的限制和底栖动物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砂质的低潮滩较适宜双壳类底栖动物的生长,在四季里,栖息在低潮滩的双壳类底栖动物占整个潮滩双壳类数目的比例分别高达73.4、66.4、98.5和96.9%;相反,腹足类底栖动物适宜生长在高潮滩的粘土质粉砂,四个季度中分别有77.5、64.4、69.3和92.4%的腹足动物栖息在高潮滩;甲壳类多栖息在高、中潮滩,但在9月份,由于正是蟹类的生殖季节,低潮滩的甲壳动物却占有了相当的比例,约51.6%。并以食悬浮物底栖动物和食底泥动物的分布丰度对沉积物粒径分别做回归性分析,得到方程分别是y=39.496x-790.07(r=0.9223),y=-127.27x+6037.7(r=0.9489)。
方涛李道季李茂田邓爽
关键词:长江口底栖动物沉积物
江西柘林水库春季浮游藻类、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分布、关系及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江西柘林水库是长江中游的大型峡谷型旅游性水库,库容79.2×10~8m^3,长115 km.2015年4月在56 km的中心库区走航和定点测量了水库表层水体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a)浓度与溶解无机氮(DIN)浓度、溶解无机磷(DIP)浓度、溶解硅(DSi)浓度、水温、浊度和溶解氧浓度等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水库属于中营养水体,表层主要浮游藻类(细胞丰度>1000 cells/L)有34种,平均生物量为0.41 mg/L.主要优势藻类(优势度≥0.02)为硅藻和蓝藻,藻类组成与DIN浓度、DIP浓度、DSi浓度和水温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4种因子对藻类结构的解释水平达60%以上.2)水库水体Chl.a浓度具有显著的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现象,SCM层深度为3~8 m,厚度为2~7 m,SCM层占整个水体的25.2%~74.1%.SCM层的藻类对营养盐吸收消耗致使DIN、DIP和DSi浓度下降,同时藻类的产氧使溶解氧浓度增加.3)水库对DSi具有显著的生物过滤器效应,中、上层约有11%~12%的DSi被生物吸收利用,从上游至下游,累积约有21%的DSi被藻类吸收沉降于库底.4)人类氮、磷排放对水库生态和水质有严重影响,毗邻县城区域水体的Chl.a和DIP浓度分别是自然河段的2.9倍和3倍左右.
李懿淼李茂田艾威罗章胡进侯立军
关键词:浮游藻类叶绿素A柘林水库
生物入侵预测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生物入侵随着全球化进程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外来物种已经被视为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全球威胁的因素之一。生物入侵的影响巨大,开展预测工作以便在一开始就发现并阻止外来种侵入,为生物入侵提供最优化的监测和早期控制手段。为此,本文从环境的可侵入性和外来种的入侵性两个方面综述了目前生物入侵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以便为外来种引入和管理提供依据。
江红郭兴泉龚伟李茂田陈中原
关键词:生物入侵入侵性
橡胶混凝土改良之研究(英文)
2009年
探讨橡胶混凝土之改善,借由橡胶表面改质技术的开发,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直接量测橡胶以水泥水化物间之作用力,以作为橡胶表面改质的参考。文中除做简单之文宪回顾外,并以三种表面改质技术为例,说明橡胶混凝土改进方法之研究方法。
林棕斌李茂田
关键词:复合材料
利用MODIS反演长江中游悬浮泥沙含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在众多卫星传感器中,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因其高的时间分辨率和中等的空间分辨率,对于水质研究具有自身的潜力和优越性。选取长江中游主河道武汉至宜昌段为例,利用MODI S25 0m波段数据定量反演了内陆河流悬浮泥沙的质量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实测的悬浮泥沙质量浓度与MODIS1,2波段的反射率组合(R1-R2)/(R1+R2)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72,样品数n=41),基于这种相关性建立了长江中游主河道武汉至宜昌段表层悬浮泥沙的遥感定量反演经验模型。
刘灿德何报寅李茂田任宪友
关键词:悬浮泥沙反演模型长江中游
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枯季大小潮悬沙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被引量:2
2018年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是陆海交汇的核心区域,其航槽是扼海-河联运的咽喉,悬沙峰的涨落潮周期变化深刻影响航槽的稳定性。本文利用长江口南槽上、中、下段3个站点枯季小潮和大潮的流速、盐度、悬沙平均粒径和悬沙浓度的实测资料,分析最大浑浊带悬沙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发现:流速和滩槽交换增强导致大潮平均悬沙浓度比小潮增加了0.78—1.97倍,絮凝也导致憩流底层悬沙浓度增加8%左右,但流速和絮凝与悬沙浓度的关系均非线性。大小潮盐度梯度与底层悬沙浓度关系呈现高线性相关关系,表明盐度梯度强化或突变是泥沙再悬浮形成悬沙峰的主要动力。
艾威李茂田刘晓强李为华牛淑杰同萌
关键词:絮凝长江口最大浑浊带
1998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期河口区床面泥沙运动特征被引量:12
2002年
在 1998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后期用旁侧声纳、热敏式双频测深仪、D .GPS、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和流速仪等对长江口主航槽南支至南港河段床面泥沙运动进行了走航和定点测量。观测期间为大潮讯 ,水深 13~2 1.3m ,底质粒径 0 0 8~ 0 12 5mm ,平均粒径 0 10mm ;水面以下 1m处流速最大值 2 17cm s、量小值 0 75cm s、平均值 12 9cm s;调查船航速 2 5~ 3.5m s。走航测量获得的大尺度三维底形沙波波长在 2 0~ 30 0m之间 ,波高0 5~ 3.6m之间 ,波长大于 10 0m以上者仅占 7% ,陡坡朝向下游。定点测量获得的连续 14小时沙波平均运移速率为 0 0 9m s。这种罕见的极细砂质大尺度底形沙波由大洪水期强涨落潮流和底沙再悬浮作用所致。伴随着沙波运移实时同步再悬浮的泥沙浓度底部平均值为 0 9kg m3 、最高可达 1 33kg m3 、最低为 0 44kg m3 。它们是长江口下游河槽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程和琴李茂田
关键词: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床面泥沙运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