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琰

作品数:76 被引量:443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7篇石笋
  • 22篇气候
  • 19篇同位素
  • 13篇古气候
  • 10篇洞穴石笋
  • 9篇洞穴
  • 9篇气候变化
  • 8篇岩溶
  • 8篇季风
  • 7篇地下水
  • 6篇氧同位素
  • 5篇洞穴滴水
  • 5篇洞穴水
  • 5篇亚洲季风
  • 5篇石笋记录
  • 5篇全新世
  • 5篇硝酸盐
  • 5篇分辨率
  • 5篇高分辨率
  • 5篇Δ18O

机构

  • 46篇西南大学
  • 29篇国土资源部
  • 2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明尼苏达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湛江海洋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重庆和信农业...
  • 2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南省地矿局
  • 1篇黄龙国家级风...
  • 1篇河南省地质矿...

作者

  • 76篇杨琰
  • 25篇覃嘉铭
  • 24篇林玉石
  • 23篇张美良
  • 14篇袁道先
  • 12篇王华
  • 12篇朱晓燕
  • 8篇刘存富
  • 8篇蔡鹤生
  • 8篇赵景耀
  • 8篇程海
  • 8篇聂旭东
  • 8篇周爱国
  • 7篇杨勋林
  • 7篇刘肖
  • 6篇任小凤
  • 6篇张萍
  • 6篇孙喆
  • 6篇张娜
  • 6篇梁沙

传媒

  • 11篇中国岩溶
  • 6篇第十一届全国...
  • 5篇地球学报
  • 5篇环境科学
  • 5篇西北地质
  • 5篇地球与环境
  • 4篇沉积学报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广西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突变事件的精确定年:以贵州衙门洞石笋为例被引量:33
2010年
通过贵州衙门洞Y1石笋33个U/Th年龄和1020个氧同位素数据的分析,重建了西南地区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16.2~7.3kaBP)平均分辨率达9a的亚洲夏季风演化特征.该时段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Y1石笋记录中得到明显揭示,类似格陵兰冰芯记录的GI-1e~GI-1a事件(GIS)可以定义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突变事件的中国基准(CIS)为A.1e~A.1a,Y1石笋δ18O值记录这些事件的开始时限分别为:(14750±50),(14100±60),(13870±80),(13370±80)和(12990±80)aBP;A.1a结束进入YD事件为(12850±50)aBP,YD结束进入全新世为(11500±40)aBP,其中BA转换(A.1e开始)和YD转换前后δ18O值有3‰的变幅.Y1记录区域对比表明亚洲季风在早全新世期间总体增强的趋势在各地区并没有显著的相位差异,因而不支持东亚和印度季风在轨道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Y1记录支持近10年来石笋研究的结果,即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除了主导的太阳辐射、大西洋径向环流(MOC)及热带辐合带(ITCZ)运移外,短尺度上的季风变化和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杨琰袁道先程海张美良覃嘉铭林玉石朱晓燕R.Lawrence EDWARDS
关键词:石笋亚洲季风末次冰消期全新世
洞穴石笋的δ^(13)C记录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分别采集贵州荔波董哥洞、荔浦丰鱼岩、桂林响水洞的石笋,研究三个洞穴分辨率达1000年、100年、10年级的石笋1δ3C记录。结果表明,石笋1δ3C值可以系统地记录地表岩溶作用过程与植被生态变化的历史。在冰期或干旱寒冷期,岩溶不发育,成壤条件差而缓慢,不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重,以C4植物(禾本科植物)为主。在温暖湿润期,岩溶发育好,成壤条件好而且速度快,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负或偏轻,以C3(木本植物)植物为主。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持续不断地破坏森林植被,草类植被得以生长,石笋的1δ3C值急速上升、偏重,以C4植物为主,石漠化增强,水土流失严重。此后,升高的1δ3C值很难再回复到中全新世以前的水平。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均会导致植被变化,成倍放大1δ3C值,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更为严重。
张美良朱晓燕林玉石覃嘉铭章程罗贵荣杨琰
关键词:石笋碳同位素植被
河南鸡冠洞降水、滴水和现生碳酸钙的δ18O变化特征及其环流意义被引量:21
2014年
通过对河南西部栾川县鸡冠洞2009年10月~2012年10月3个完整水文年的大气降水、洞穴滴水氢氧稳定同位索及洞穴现生碳酸钙δ^(18)O的连续监测,探讨研究区岩溶记录的夏季风水汽源δ^(18)O变化特征的气候意义。结果表明:1)栾川地区大气降水δ^(18)O在研究时段内变化范围为1.2‰^-16.1‰,夏季(7~9月)大气降水δ^(18)O加权平均值-10.8‰;鸡冠洞中滴水δ^(18)O变化范围为-7.3‰^-11.9‰,平均值-9.4‰;鸡冠洞中现生碳酸钙δ^(18)O变化范围为-6.6‰^-10.1‰,平均值-8.7‰;研究区大气降水、洞穴滴水和洞穴现生碳酸钙的δ^(18)O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夏秋偏轻冬春偏重。2)栾川地区大气降水线为:δD=8.10δ^(18)O+10.51,接近全球大气降水线。3)研究区大气降水中δ^(18)O的雨量效应不显著,但对环流效应记录敏感,响应2009年10月~2010年10月El Nino和La Nina的转换过程,El Nino期间研究区大气降水、滴水和现生碳酸钙的δ^(18)O显著偏重,且大气降水过量氘(d)明显偏高,而La Nina期间的δ^(18)O和过量氘(d)变化特征则相反。
赵景耀杨琰彭涛郭延伟任小凤张银环聂旭东刘肖李建仓凌新有张志钦
关键词:大气降水氧同位素ENSO循环
岩溶关键带土壤-洞穴系统CO_(2)运移的时空变化——以河南鸡冠洞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为了了解豫西鸡冠洞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气的中CO_(2)的变化特征,探究CO_(2)在岩溶关键带系统的运移关系,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利用固态传感器对河南鸡冠洞上覆土壤取样点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每隔15 min采集一次数据。结合每月采集洞内空气CO_(2)浓度数据、每月测定洞穴水水化学指标数据及每月监测的降水、气温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CO_(2)浓度、洞内空气CO_(2)浓度和洞穴水水化学指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夏秋高冬春低;②土壤CO_(2)浓度在昼夜尺度下,白天高于夜晚,夏季的昼夜差值最大,冬季的昼夜差值最小,且昼夜变化滞后气温、土温变化约6 h;③洞内CO_(2)浓度变化、洞穴水离子浓度和水化学指标在昼夜变化上具有同步性;④强降雨条件下(单场降雨量为42.2mm),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能及时响应降雨变化,而土壤CO_(2)浓度对降雨的响应滞后2 h。洞穴水、洞穴CO_(2)浓度对降雨的响应与土壤CO_(2)具有相似性;⑤基于月均值的土壤CO_(2)浓度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031。垂直方向上,CO_(2)浓度变化依次为土壤>洞穴>空气。昼夜尺度上,土壤CO_(2)浓度变化滞后于气温、土壤温度变化,其原因是受上覆植被光合作用强度影响。CO_(2)在洞穴水运移中以脱气沉积为主,补给洞内空气CO_(2)浓度。在强降雨过程中,土壤CO_(2)浓度变化受控土壤的温度和湿度;而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土壤CO_(2)浓度变化更多地受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湿度对其影响较小。
施晓杨琰李一冬田宁田宁李建仓段军伟
关键词:强降雨土壤温度
硝酸盐中^(15)N和^(18)O测试新技术被引量:4
2001年
最近 40年 ,硝酸盐 (NO-3 )已成为最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源之一。本文介绍了用CaO除去CO2 与H2 O的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的燃烧管方法和用AgNO3 +C(石墨 )生成CO2 的测定NO-3 中氧同位素比值的燃烧法 ,它们是 199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新测试技术。
蔡鹤生刘存富周爱国杨琰
关键词:硝酸盐质谱计
豫西H1事件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多指标石笋记录及机理研究
通过对采自黄土高原东南缘河南省西部栾川县东石崖洞的DSY1205石笋U/Th年龄、氧碳同位素及Ca、Mg、Sr、Ba、U等微量元素多指标数据的分析,建立了达十年际分辨率的26-14 ka BP亚洲季风变化的δ18O及微量...
任小凤杨琰赵景耀张银环聂旭东刘肖
关键词:石笋H1Δ18O
河南鸡冠洞岩溶地下河地球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为揭示地下河地球化学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从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对河南西部栾川县鸡冠洞地下河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5个完整水文年的的动态监测.从地球化学敏感指数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条件下主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河水化学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主.2受农业活动的影响,地下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HCO_3^-,Mg^(2+),Cl^-,Ca^(2+),NO_3^-,SO_4^(2-),Na^+,K^+,其中NO_3^-,Cl^-敏感性更加突出;受人类旅游活动的影响,地下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HCO-3,Mg2+,Ca2+,Na+,NO-3,SO2-4,Cl-,K+,可见旅游活动对地下河的地球化学特征影响程度较弱.3将5年主量元素进行对比发现,受农业活动影响更加敏感的NO_3^-、Cl^-质量浓度均出现了增长的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活动对地下河水质的影响在逐渐增加.
刘肖杨琰孙喆张萍聂旭东赵景耀任小凤彭涛李建仓凌新有张志钦
关键词:地下河敏感性地球化学
河南鸡冠洞CO2季节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比较被引量:24
2017年
岩溶洞穴空气CO_2变化影响次生沉积物沉积和溶蚀,它关系到洞穴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及洞穴环境的舒适性,是岩溶作用发生的关键因素,进行洞穴空气CO_2变化的机制研究对于理解岩溶作用发生规律和现代洞穴合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我国南北地理分界区域河南西部鸡冠洞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近5年连续洞穴CO_2、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洞内外温度及湿度、大气降水和游客量等数据监测,并结合2016年5月19~20日洞穴CO_2等指标的昼夜的系统监测,分析了鸡冠洞洞穴空气CO_2时空变化特征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越靠近洞口通风效应越强,洞穴空气p CO_2越低,越接近大气的p CO_2;洞穴结构及外界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中p CO_2变化也会对鸡冠洞空气p CO_2变化产生影响.2在长时间尺度,鸡冠洞洞穴空气p CO_2夏季明显高于冬季,对比分析发现旅游活动和岩溶作用是其主要的影响因子.3在短时间尺度上(昼夜变化),鸡冠洞洞穴空气p CO_2变化主要受旅游活动的影响,建议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要考虑高峰期游客人数对CO_2的影响及岩溶景观的合理保护.
张萍杨琰孙喆梁沙张娜田宁李建仓凌新有张志钦
中国西南地区中-晚全新世降温事件的石笋记录被引量:16
2004年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荔波董歌洞和云南宁蒗泸沽湖拉家仙人洞3根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西南地区6000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6000aB.P.以来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6000~4000aB.P.间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显示东亚夏季风由强盛逐渐变为减弱,气候温暖湿润;(2)4000~2100aB.P.间的中全新世晚期,是气候冷事件的突变或转换期,显示东亚冬季风增强,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气温降低,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特别是在4000~3500aB.P.发生的降温事件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Y.D)以来最为寒冷的一次降温过程,也是历史时期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是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标志着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晚全新世(新冰期-Neoglacial)的开始。(3)2100~130aB.P.间的晚全新世,是气候相对波动的降温期,在其内包括若干个由干冷到暖湿或由暖湿到干冷的气候变化亚期。
张美良涂林玲林玉石覃嘉铭王华冯玉梅杨琰朱晓燕
关键词:石笋晚全新世中全新世冷暖事件气候演化
洞穴石笋沉积旋回主要特征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对我国南方大型石笋组分、结构构造的观测和董哥洞10号(D10)石笋210件碳、氧同位素组成、20个U系测年数据,以及部分微(痕)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概述了石笋沉积旋回性特征、旋回界面类型和相关的气候、环境、地质意义。以组成D10石笋的碳酸盐含碳质、黏土矿物,呈黑灰、灰黄、灰白、灰等色泽匹配、纹层厚及组合、层面呈拱形或平直分别组合或转变、构造类型、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组合,呈协调平行、不协调同向、不协调反向变化三类型若干亚类等,旋回性特征,确定了19个沉积旋回。根据δ^13C平均值为-3.91‰PDB、δ18O为-6.97‰PDB分别为冷暖气候演变的临界(阀)值,δ^13C或δ^18O〉临界值者的偏重是冷,〈临界值的偏轻是热。以δ^13C、δ^18O组成(表1)和组合变化类型和上述旋回性特征,结合层面构造呈渐变过渡或突变,以及2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初步认定荔波地区352 930-99 410年间沉积的19旋回,是一个较完整的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属我国第四纪冰期系列的第五冰期,10旋回顶180 695年(推算)-15旋回顶129 890年,约5万多年是连续严寒的盛冰期,①、16分别可能是冰期早、晚时段相对温暖的间冰期。 期间冷暖变化有5万年级的、10万年级的气候旋回。论证了荔波地区35~10万年间是冰期气候环境,前期17万年寒冷的气候环境,期间35万年、25万年前后更严寒,但生态基本保持正常演变的面貌,中期5万多年为极寒冷的气候环境,生态向适应冷气候环境演化,晚期3万多年为冷暖频繁突(跃)变的恶劣气候,期间生态面貌复杂,正常演替与残存、突变演替并存。
林玉石舒丽张美良覃嘉铭程海杨琰黄芬彭稳
关键词:石笋沉积旋回古气候环境碳氧同位素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