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坤
- 作品数:31 被引量:21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从泥沙与河床演变角度评杭州湾通海航道的开发与建设
- 1990年
- 根据地理调查,并结合潮流,泥沙与河床演变的分析,以及通海航道水深的测量,对杭州湾通海航道特性作了研究。这些信息有助于杭州湾通海航道的选择,北、南航道最优水深的确定,杭州湾通海航道最佳开发方案的探明,以及杭州湾通海航道与海港的开发与建设。
- 林承坤
- 关键词:泥沙运动河道演变航道开发
- 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的整治与开发利用被引量:12
- 2002年
-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各段的整治措施,提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关键是:(1)控制河势,治理河岸崩塌,增强河床与河岸的稳定性;(2)充分重视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河道变化产生的影响;(3)科学合理地控制好长江采砂。并分析了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岸线利用的原则。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利用过程中,还存在:河势不稳定,布局不合理,深水浅用浪费岸线资源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遵照河道演变规律开发岸线,保护河岸工程的安全,根据河岸水质污污染与河床特点合理布置引水口和排污口,提高引水质量。
- 施少华杨桂山林承坤
- 关键词:河道长江中下游岸线利用
- 长江口与杭州湾的泥沙与河床演变对上海港及其通海航道建设的影响被引量:7
- 1990年
- 在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和河床演变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海港的选址与建设及上海港通海航道的治理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设想。
- 林承坤
- 关键词:泥沙河床航道
- 长江、钱塘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古地理与稻作的起源和分布被引量:9
- 1987年
-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时期(距今7000年),本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与降雨量分别比今日高3—4℃与800毫米,姚江河谷平原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貌、水文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先民提供丰富的制造工具的原料,使姚江河姆渡遗址成为本区和我国与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地。马家滨时期(距今6900—4600年),古气候仍适于水稻生产,因水文与地貌的变化,使部分长江河谷、三角洲平原形成,促使水稻分布范围扩展。良渚时期(距今4600—3800年)古气候变得干凉,使水稻分布范围缩小。
- 林承坤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地理环境河姆渡遗址三角洲平原稻作
- 洞庭湖的演变与治理(下) Ⅱ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治理设想被引量:12
- 1986年
- 一、洞庭湖的演变过程1、松滋溃口前洞庭湖的演变据清代同治五年《石首县志》记载:“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马林江堤溃,至今未筑”,至咸丰十年,荆江大水,在原溃口以下河道冲刷扩大,形成藕池河。据民国十年《松滋县志》记载:“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庞家湾黄家铺堤溃,是时洪水泛滥,……同治十二年黄家铺复溃,自此决口不塞”形成了松滋河。与在此以前已经形成的虎渡河的太平口与华容河的调弦口,构成了一百多年来荆江四口分流的河势。藕池与松滋两河形成以前。
- 林承坤
- 关键词:洞庭湖洪道湖泊岸线
- 从泥沙与河床演变角度评上海新港的港址选择问题
- 1989年
- 中国最大港上海港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198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11290万吨。目前吞吐能力不足。为解决此困难,必须建造若干新港。根据沉积、河流冲积过程和入海航道水深来选择港址,作者建议选择杭州湾的金山咀和长江口的七丫口为最佳港址。前者码头泊位的规模宜确定为3.5万—5万吨级,后者为1万—2万吨级。
- 林承坤
- 关键词:港址选择泥沙运动河道演变
- 水利工程兴建后洞庭湖径流与泥沙的变化被引量:15
- 1994年
- 本文根据1951—1988年洞庭湖及其入湖河流的水文泥沙资料,研究大型水利工程兴建后洞庭湖径流与泥沙的变化。研究表明,近40年来洞庭湖的径流量减少了29.2%,输沙量减少了48.7%。引起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荆江四口分流河床的淤积,使荆江入湖的径流量与输沙量减少。1966—1972年下荆江三个弯道裁弯取直,使荆江河床下切,导致荆江及其分流水位的下降,也促使荆江分流的流量与输沙量的减少。40年来洞庭湖水流变化的趋势对洞庭湖、江汉平原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较为有利。
- 林承坤高锡珍
- 关键词:洞庭湖径流量输沙量泥沙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粘性泥沙的数量与输移被引量:18
- 1992年
- 长江口的粘性泥沙有89.6%以上来源于长江补给区,一部分来源于废黄河与黄海补给区。长江补给区的粘性泥沙的汇入百分数及其输沙量两者均为已知,据此计算出长江口粘性泥沙沉积量为4.554×10~7t/a,从长江口输向杭州湾与东海补给区的粘性泥沙输沙量为2.247×10~7t/a,废黄河与黄海补给区输向长江口的输沙量为2.730×10~7t/a。长江口粘性泥沙的数量同1915年与1963年实测地形图比较量算的数量为4.469X10^7t/a基本相符。
- 林承坤
- 关键词:长江口海域泥沙粘性输移
- 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浊被引量:2
- 2005年
- 长江江水清浊主要决定于江水悬移质泥沙的含沙量。从近50年来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与湖泊的长序列泥沙检测资料表明,长江的江水己经混浊。本文根据北魏以来史书有关长江江水和湖水清浊的记载,探讨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浊。研究表明从北魏至唐代晚期长江干流与清江、湘江、汉水、赣江等支流的江水以及洞庭湖与鄱阳湖的湖水均为清澈透明。至北宋晚期,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干流荆江段的江水,以及南宋早期长江干流的江水均变为混浊。南宋以后长江一些主要支流的江水也变为混浊。长江干流江水变为混浊的主要原因是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长江流域战乱的频繁,南宋偏安江南,大批汉族居民南迁,促使长江大规模开发。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开发,山区采用了毁林开荒,刀耕火种;沿江沿湖平原采用筑堤围垸,使流域和河道侵蚀增强,河水含沙量增加,导致长江干流水变为混浊。南宋以后长江仍承继南宋的开发方式,使长江一些主要支流的江水也变为混浊。
- 林承坤潘少明
- 关键词:江水长江干流堤围悬移质泥沙江段
- 长江三峡香溪—莲沱段水土流失的研究
- 1989年
- 长江三峡香溪—莲沱段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蚀与重力侵蚀两类。据诸多自然地理因素的定量指标与产沙模数的关系,建立了产沙模数的经验公式[即式(1)],用式(1)计算出区内产沙量。据历史记载资料与地质地貌调查,探讨了区内新滩与链子崖的巨型崩塌-滑坡的成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内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及三峡工程的影响。
- 林承坤
- 关键词:水土流失崩塌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