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敏

作品数:43 被引量:170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磁共振
  • 12篇成像
  • 10篇血管
  • 9篇动脉
  • 9篇灌注
  • 6篇椎动脉
  • 6篇关节
  • 5篇眩晕
  • 5篇血管造影
  • 5篇血流
  • 5篇造影
  • 5篇颈性
  • 5篇ASL
  • 4篇动脉自旋标记
  • 4篇多层螺旋CT
  • 4篇血管形态
  • 4篇影像
  • 4篇影像学
  • 4篇缺血
  • 4篇自旋标记

机构

  • 43篇浙江中医药大...
  • 4篇浙江医院
  • 4篇浙江中医药大...
  • 4篇浙江省中西医...
  • 4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通用电气医疗...

作者

  • 43篇林敏
  • 27篇钱琦
  • 21篇金平
  • 15篇姜黄维
  • 5篇徐泉珍
  • 5篇樊闯
  • 5篇范炳华
  • 5篇田曼曼
  • 4篇汪芳俊
  • 4篇许丽
  • 4篇李伟
  • 3篇王鹏
  • 3篇许茂盛
  • 3篇陈莺
  • 2篇曹燕飞
  • 2篇潘永明
  • 2篇何康
  • 2篇林春涛
  • 2篇徐莉
  • 2篇方莉

传媒

  • 9篇浙江临床医学
  • 8篇浙江医学
  • 6篇浙江中医药大...
  • 5篇中医正骨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ASL在急性脑梗死模型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6年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各种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进而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软化坏死,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急性脑血管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位原因;针对脑梗死机制方面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手段、完善的检测方法以及能反映脑梗死机制的动物研究模型。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能够很好地显示大脑血流灌注改变异常,实现对脑灌注的定量分析,相对于其他灌注成像手段,ASL有无创、直接、量化、可重复等优势,可作为一项客观的评价指标用于对实验动物的持续观察,研究脑梗死的演变发展,在急性脑梗死模型评估及脑梗死机制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海涛林敏钱琦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正常大脑后循环血流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利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正常大脑后循环进行MRI灌注成像,测量正常大脑后循环血流量,提供正常大脑后循环供血区血流量参考值。方法 对60例志愿者进行MRI常规扫描和3D-ASL灌注扫描,获得血流量图,分别测得双侧枕叶、颞叶后部、小脑半球及脑干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得血流量,双侧枕叶为(64.45±12.72)ml/(min·100g),颞叶后部为(63.28±14.97)ml/(min·100g),小脑半球为(61.75±13.54)ml/(min·100g),脑干为(53.64±12.71)ml/(min·100g),男性与女性的血流量未见差异;不同年龄段的血流量存在差异。结论 3D-ASL能定量测量后循环血流量,对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金平林敏钱琦方莉曹燕飞田曼曼
关键词:后循环MRI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AS患者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分为活动组37例、稳定组24例,利用DWI测定骶髂关节、L5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活动组ADC、rADC均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ADC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DWI测定的ADC值能定量评估AS的临床分期,并评价AS的疗效。
姜黄维钱琦金平林敏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6年
轻度认知障碍是介于痴呆与正常的老年性脑部退化之间的一种类型,通常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由于轻度认知障碍与正常老年性脑部退化都存在记忆力减退,而目前评价轻度认知障碍的方法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受患者及诊断者自身因素影响较大。功能磁共振具有脑部功能成像及解剖成像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显示脑部的病理改变,可以通过测量相应病变区域治疗前后的相关影像学数值改变,能为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
徐莉林敏钱琦金平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功能磁共振成像
寰枢关节多层螺旋CT旋转功能位影像学观测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通过测量分析正常寰枢关节在多层螺旋CT中立位及旋转功能位的各种影像征象,为临床准确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量化标准。方法:对51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左右尽力旋转位扫描,观察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 dental interval,ADI),齿突侧块间隙(lateral atlanta dental space,LADS),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BLADS)及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rotating angle of atlas on dentate,RAAD),分析比较各影像表现及解剖学特点。将51例正常志愿者分为年龄<45岁及年龄≥45岁两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VBLADS及RAAD的变化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1例正常志愿者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显示中立位寰枢外侧关节基本对称,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者40例,占78.4%。中立位齿突偏移角度范围为(3.22±0.89)°,尽力旋转位寰枢椎(atlanto axial joint)外侧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相对旋转角度范围为(33.85±2.79)°。通过配对资料相关性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与VBLADS无相关性。<45岁及≥45岁尽力旋转位时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旋转功能位能清楚显示寰枢区的解剖结构及旋转功能,为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提供理论依据。
田曼曼林敏钱琦姜黄维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
3D-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椎动脉走行迂曲130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走行途径的显示及在椎动脉走行迂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30例经临床及相关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技术进行重建,分析椎动脉迂曲走行的情况。结果:130例患者260支椎动脉,发现55例患者共79支椎动脉走行迂曲,双侧迂曲24例,单侧迂曲31例,其中左侧迂曲46例,右侧迂曲31例;左侧迂曲51处,右侧迂曲36处。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迂曲情况,对临床上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何康林敏王鹏
关键词:椎动脉体层摄影术椎基底动脉
磁化传递技术在颅脑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化传递技术在颅脑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脑梗死患者先后采用常规三维时间飞跃MRA(3D-TOF-MRA)(常规法)与施加磁化传递技术的3D-TOF-MRA(磁化传递法)检测颅内血管,对比分析两种图像的质量和用于诊断的价值。结果常规法血管背景组织抑制不全,对于脑血管的末梢小血管显示不清;磁化传递法MRA血管背景组织抑制充分,远端小血管显示清晰。结论使用磁化传递技术能够获得高质量的3D-TOF-MRA图像,有助于对脑血管病的诊治。
姜黄维钱琦林敏金平
关键词:3D-TOFMRA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利用16层螺旋CT对108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男53例,女55例;年龄17~80岁,中位数53.5岁。观察椎动脉寰枕段的形态、走行及管径情况。结果:108例患者,椎动脉寰枕段有典型的5处弯曲95例;不典型弯曲13例,其中穿行异常7例。椎动脉寰枕段血管狭窄79例,其中动静脉血管团包绕8例,假性动脉瘤4例,血管痉挛收缩26例,动脉硬化4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观察椎动脉寰枕段的形态、走行及管径情况,可为颈性眩晕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钱琦林敏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VBI的CT联合灌注成像诊断技术及其在推拿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姜黄维林敏樊闯王鹏郑维娜钱琦陈莺
该项目采用CTA联合灌注成像技术,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针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病例,采用CTA与CTPI联合成像技术,同时显示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供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克服单项检查所存在的不足,较全...
关键词:
关键词:推拿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_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范炳华许丽林敏李伟汪芳俊徐泉珍
关键词:颈性眩晕血管形态病理改变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