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英 作品数:72 被引量:312 H指数:9 供职机构: 汕头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SWI图像与常规MRI图像。结果 40例脑血管病变(包括20例脑血管病合并出血及20例脑血管畸形),SWI均清晰显示病变边界及形态异常血管,尤其对海绵状血管瘤显示敏感,而常规MRI仅清楚显示24例,另外16例陈旧性出血病变未能显示;12例脑外伤,SWI均显示损伤部位及合并出血,而常规MRI有4例共8处病变未显示;38例脑肿瘤,SWI较常规MRI序列对病变边界及瘤内出血显示更加清楚。结论 SWI序列在显示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创伤,颅脑肿瘤内出血较常规MRI敏感,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高应用价值。 吴先衡 陈少贤 林斯宏 周研 林黛英 曾向廷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病 脑外伤 脑肿瘤 磁敏感加权成像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及其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CT表现及其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LCNEC及34例SCLC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例LCNEC常表现为双肺上叶80%,体积较大(>4cm者70%),边界清楚(70%),浅分叶(86%),平扫及增强扫描密度不均匀(73%、100%),轻到中度强化(90%),坏死常见(100%),且为多发或弥漫坏死(80%),肿瘤内部血管多变细、模糊(85%),常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肿大(60%)及坏死(77%);而空洞(6%)、支气管血管征(3%)少见。LCNEC相比SCLC沿支气管血管束生长,肺门及纵隔侵犯,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融合比率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CNEC具有一定CT特征,与SCLC相比存在一定鉴别点。 陈夏浦 陈伟松 孙建鸿 马树华 吴先衡 林黛英关键词: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CT碘图成像与^(18)FDG PET/CT在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碘图像与^(18)FDG PET/CT在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肺癌患者92例作为对象,确诊前均行双源双能量CT成像与^(18)FDG PET/CT检查,分析肺癌原发病灶及淋巴结在^(18)FDG PET/CT与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诊断效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所有原发灶及胸部淋巴结^(18)FDG PET/CT中SUVmax、SUVmean与双源双能量CT动脉期碘浓度值及碘覆盖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92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双能量CT碘图像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5.87%(P<0.05);^(18)FDG PET/CT诊断符合率为96.74%(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双能量CT碘图成像联合^(18)FDG PET/CT用于肺癌原发病灶及淋巴结中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双能量CT碘图成像、^(18)FDG PET/CT(P<0.05);特异度低于单一双能量CT碘图成像合、^(18)FDG PET/CT(P<0.05);肺癌患者中病灶组织NICVP、SUVmax、SUVmean水平均高于阳性胸部淋巴结(P<0.05);NIC_(VP)、CT_(A)及CT_(V)水平低于阳性胸部淋巴结(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肺癌患者SUVmax、SUVmean水平与NIC_(VP)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与NIC_(VP)、CT_(A)及CT_(V)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双能量CT碘图成像与^(18)FDGPET/CT用于肺癌患者中存在相关性,能替代^(18)FDG PET/CT,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汪丹凤 林黛英 吴俊铠 张晓琴 庄荞玮关键词:肺癌 胶质瘤磁敏感成像表现及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和SWI检查,11例患者行MRS检查。由两位高年资神经放射诊断医师对SWI肿瘤内的低信号进行评分,并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4例高级别胶质瘤中12例瘤内出现不同程度多发斑片状、索状低信号,病理学证实为瘤内出血及瘤内血管;11例低级别胶质瘤中3例瘤内未出现明显低信号,6例瘤内出现少许斑点、线状低信号,病理证实为瘤内血管,2例瘤内可见少量斑片状低信号,病理证实为瘤内出血。高级别组胶质瘤内低信号评分值高于低级别组(P<0.05)。结论:不同级别胶质瘤在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有明显差异,SWI有助于术前对胶质瘤分级进行评估。 吴先衡 林时勖 陈少贤 林斯宏 曾向廷 林黛英 沈金辉 许海雄 刘明发关键词:脑肿瘤 磁敏感加权成像 原发性气管或肺恶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或肺恶性血管球瘤(MGT)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报道本院1例原发性气管MGT,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原发性气管或肺MGT的案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气管镜表现、病理学表现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患者男性,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气管内MGT,气管镜下射频消融+冷冻治疗,患者拒绝化疗,双肺转移,术后2个月死亡。检索到16篇文献共17例原发性气管或肺MGT,其中5例原发于气管,12例原发于肺。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气管镜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气管MGT的治疗首先考虑外科手术节段切除,其预后尚可。肺MGT的治疗有肺叶切除术或气道介入治疗,其预后均较差。目前原发于气管或肺MGT的治疗,需早期治疗,由于气道介入及化疗的疗效不确切,治疗仍需首先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结论原发性气管或肺MGT为罕见病,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无特征性表现,极易漏诊、误诊,最终需依靠活检进行病理学分析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以明确诊断,其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黄斌 陈法桂 梁健欣 蔡俊福 王少洪 林黛英 谢灿茂关键词:原发性 气管 恶性血管球瘤 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早期扩张风险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早期扩张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6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02例,年龄(63±11)岁,早期PHE扩张患者169例,非早期PHE扩张患者98例。将所有研究对象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87例)和测试集(80例),分别进行模型建立和内部验证。通过3D-Slicer软件在基线CT平扫图像上分别半自动分割脑血肿和周围水肿2个靶区,再用FAE影像组学软件分别提取2个靶区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基于临床因素和常规CT征象(临床-常规CT模型)、影像组学特征(影像组学模型)和两者联合(联合模型)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由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体积、岛征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956、0.943)高于临床-常规CT模型(分别为0.732、0.683)和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为0.912、0.871)(均P<0.05)。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校准曲线Brier评分(分别为0.077、0.090)低于临床-常规CT模型(分别为0.194、0.218)和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为0.109、0.147)。在决策曲线分析中,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大部分阈值概率范围内均具有最高的净获益。结论: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在预测基底节区脑出血PHE的早期扩张风险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吴楚玲 郑旭峰 林少帆 林黛英 马树华关键词:脑出血 基底节区 血肿周围水肿 多个CT征象单独及联合应用在甲状腺滤泡癌与滤泡性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多个CT征象单独及联合应用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ollicular thyroid adenoma,FT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2024年5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颈部CT检查且经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的31例FTC和69例FTA患者。比较两组CT征象(包括局限性突起、蛋壳样钙化、多结节征、边界模糊等4种)的差异。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4种CT征象单独及联合使用对FTC的诊断效能。结果:与FTA相比,局限性突起、蛋壳样钙化、多结节征、边界模糊等4种CT征象均更多见于FTC (均P<0.05)。单个CT征象中,局限性突起的诊断价值最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7.7%、97.1%、88%;2种CT征象联合诊断中,局限性突起+其他任意1种征象的特异度均为100%,其中局限性突起+边界模糊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最高,分别为45.1%、100%、83%;3种CT征象联合诊断中,局限性突起+蛋壳样钙化+边界模糊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最高,分别为32.2%、100%、79%;4种CT征象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3.2%、100%、70%。结论:局限性突起对FTC和FTA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而多个CT征象联合可提高诊断特异度。 林婵君 陈夏浦 郑旭峰 孙建鸿 林黛英 马树华关键词:甲状腺滤泡癌 CT对结节型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CT对结节型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2024年5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因发现甲状腺结节行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的患者100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结节型SAT组(40例)和PTC组(60例)。观察的CT征象包括甲状腺腺体边缘渗出、病灶塑形分布、病灶钙化、病灶延迟强化、颈部淋巴结肿大、咬饼征、靶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征象对结节型SAT的诊断效能。结果:结节型SAT和PTC在靶征、病灶塑形分布、甲状腺腺体边缘渗出和病灶钙化等CT征象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型SAT多表现为靶征、病灶塑形分布和甲状腺腺体边缘渗出,而PTC则常见病灶钙化。靶征、病灶塑形分布和甲状腺腺体边缘渗出等CT征象诊断结节型SAT的灵敏度分别为87.5%、82.5%、62.5%,特异度分别为93.3%、90%、83.3%。结论:靶征、病灶塑形分布和甲状腺腺体边缘渗出等CT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节型SAT和PTC。 罗元烨 陈夏浦 孙建鸿 林黛英 马树华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乳头状癌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评价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林黛英 吴先衡 汪丹凤 林志畑 张海贤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MRI退缩模式及与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退缩模式的MRI评估及与病理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69例确诊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患者治疗前后的MRI资料,评估基线MRI肿瘤形态、治疗后MRI退缩模式,并与NAC后病理反应对照。结果 最常见的基线MRI形态是孤立性肿块占58. 0%(98/169),此类型以向心性退缩为主(53. 1%,52/98),其次是碎裂成多结节(24. 5%,24/98);第二常见MRI基线形态是成组病变(16. 6%,28/169),并以碎裂成多结节为主(89. 3%,25/28)。最常见的病理反应是Miller-Payne分级3级(约49. 7%,84/169),MRI退缩模式呈向心性退缩为主。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 CR)占24. 9%(42/169),但其中只有13例术前影像学诊断完全缓解(radiologic complete response,r CR),29例(占69. 0%) p CR术前MRI误诊残余癌,其中2例为向心性退缩,27例为碎裂型退缩。分析29例患者中13例可见不同程度原位癌,其余还有炎症或炎性肉芽肿5例,增生或其他良性肿瘤4例。结论 MRI提示r CR与病理p CR一致性较高,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仍有一部分p CR病例因病变区域内不同程度原位癌、炎性反应/肉芽肿或者其他良性病变强化而误诊为肿瘤残留。向心性退缩病变MRI能较准确检测肿瘤残留强化灶;而非向心性退缩病变对残余肿瘤的判断及大小检测方面存在一定混淆因素。 郑少燕 林少帆 陈少贤 曾向廷 林黛英 吴先衡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