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双全

作品数:27 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标准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海流
  • 3篇溢油
  • 3篇海域
  • 2篇地波
  • 2篇地波雷达
  • 2篇增减水
  • 2篇数据测量
  • 2篇水位
  • 2篇水位预报
  • 2篇开边界条件
  • 2篇雷达
  • 2篇海流场
  • 2篇海流计
  • 2篇风暴潮
  • 2篇风速仪
  • 2篇高频地波
  • 2篇高频地波雷达
  • 2篇SWAN
  • 2篇ERA-IN...
  • 2篇波浪

机构

  • 24篇国家海洋信息...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国家海洋局
  • 2篇天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国家海洋技术...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国家卫星海洋...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天...

作者

  • 27篇武双全
  • 8篇高志刚
  • 5篇刘首华
  • 5篇刘克修
  • 5篇王慧
  • 5篇张建立
  • 4篇杨锦坤
  • 4篇李响
  • 4篇李欢
  • 4篇牟林
  • 4篇宋军
  • 3篇韩树宗
  • 3篇骆敬新
  • 3篇陈满春
  • 3篇董明媚
  • 3篇高通
  • 3篇耿姗姗
  • 3篇潘嵩
  • 2篇王智峰
  • 2篇李琰

传媒

  • 7篇海洋通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海洋信息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自然资源情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沿岸ERA-Interim和MERRA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资料评估被引量:1
2018年
选择33个沿岸代表性海洋站,采用1981—2012年海洋站观测数据统计计算中国沿岸整体的海气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历年逐月平均值,并对ERA-Interim、MERRA两种再分析数据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分析,为ERA-I、MERRA热通量资料的使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历年逐月均值检验显示,两种再分析资料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海洋站计算结果均值差异不显著,ERA-I结果略高于海洋站结果,MERRA的均值与海洋站更接近。再分析资料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海洋站相关性显著,但方差差异均明显,ERA-I与海洋站的方差差异比MERRA小。2)季节变化特征检验显示,两种再分析数据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时间序列与海洋站统计计算结果相关性均显著,能够较好地体现中国沿岸整体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差异:2—7月中国沿岸整体的感热通量,海洋站数据明显低于再分析数据;潜热通量季节变化振幅海洋站大于再分析数据,MERRA数据季节变化振幅最小。3)年际变化特征的检验结果显示:1981—2012年,对于中国沿岸整体,ERA-I数据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年际变化和海洋站相关性显著,均下降趋势明显,可以用于海气热通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MERRA数据的感热通量年际变化略有下降趋势,但和海洋站的相关性不显著,MERRA数据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呈略上升的趋势,与海洋站计算的潜热通量趋势明显不一致,在1981—2012年不能代表中国沿岸整体的海气热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骆敬新高志刚刘克修宋翔洲武双全范振华
关键词:感热通量潜热通量ERA-INTERIM中国沿岸
近岸浪-风暴潮耦合模型在天津沿海的应用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精细化描述天津沿海台风天气下近岸浪和风暴潮特征,基于非结构三角网格,建立近岸浪与风暴潮的耦合模型,其中台风风场采用藤田台风模型,近岸浪采用SWAN波浪模型,风暴潮采用ADCIRC模型。通过对几次典型台风暴潮数值模拟的验证,耦合模型对风速、有效波高和增水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符合性均较好,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过程中天津沿海近岸浪和风暴潮特征,可以为天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李雪王智峰武双全董胜贾婧张晓爽吴昊
关键词:台风浪风暴潮SWANADCIRC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潮流和余流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利用2014年各月浮标观测得到的表层海流资料,对其进行调和分析,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对渤海中部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大部分海域潮流性质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性质。渤海中部水深较浅,浅水分潮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M4分潮的影响更为显著;潮流运动形式除西部和北部两个浮标点为往复流以外其余均是旋转流,旋转方向均为逆时针;渤海中部实测涨落潮流除最北端的2号浮标点较强以外,其他均小于75 cm/s。涨落潮流的强度较一致。渤海中部的余流除4号浮标点以外均为偏向北的流动,表层月均余流的季节变化不太明显。本文推测渤海中部环流的流动特征为顺时针。冬季渤海中部表层余流受制于风的作用,春、夏季某些区域余流受到风的影响较大,是潮汐余流和浅海风海流的合成。而靠近岸边的1号浮标点以潮余流为主。
徐珊珊杨锦坤武双全董明媚苗庆生
关键词:潮余流风生流
天津近海可能最大风暴潮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天津近海增减水的变化规律,冬季温带气旋引起的增水在全年中所占的频率较高,夏季热带气旋引起的增水幅度较大,这两者较容易引起较大的风暴灾害。本文通过统计历史台风过程,确定了最大热带气旋参数,建立了风暴增减水数值模拟模型,计算了该海区台风引起的可能最大增水,增水值为3.6 m。构建了温带敏感性实验,确定了该海区温带气旋最大增水的方向,计算了温带可能最大增减水,增水值为3.3 m,减水值为-3.7 m。由此确定了该海区可能最大风暴潮增水值为3.6 m,减水值为-3.7 m。
武双全崔晓健高志刚潘嵩陈琛张建立耿姗姗李响
关键词:增减水
东中国海波高分布特征研究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海水波动现象,是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小尺度表面重力波,可分为风浪和涌浪。海浪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海浪的生成、成长、消衰及传播的规律,建立海浪模型,依据给定的海面风场计算海浪场中各点的海浪要素,进行海浪的...
武双全
关键词:有效波高东中国海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一种潮汐预报产品的认证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潮汐预报产品的认证方法。包括质量认证和安全评价,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要素检验,审查产品数据文件中是否包含站点名称或站点经纬度信息、时区的描述信息,以及逐时潮高与高/低潮潮高和潮时的数值;审查上述产品描述信息...
高志刚高通张建立武双全张增健刘首华金波文王慧
文献传递
一种远程高频地波雷达海上验证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远程高频地波雷达海上验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高频地波雷达进行雷达元设置,(2)根据≥30天连续观测的各个雷达元采样点的实际采样情况,统计出各个雷达元的采样率,(3)在地波雷达的最大观测范围处应设立...
韩树宗杨华武双全王星驰
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在中国沿海的质量评估被引量:16
2015年
本文采用1979~2012年的中国沿海台站观测数据对ERA-Interim(简称"ERA-I")的气温、气压和海温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1)从常年平均来看,ERA-I气温、气压和海温多年月平均变化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可以反映气候态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台站观测数据相比,ERA-I气温平均偏高0.19℃,气压平均偏低0.17 h Pa,海温平均偏高0.70℃。(2)从年际变化情况来看,ERA-I和台站观测的气温、气压和海温变化趋势一致,气温和海温呈上升趋势,气压呈下降趋势。但在海南岛附近使用ERA-I气温做年际变化分析和在东海台湾海峡至北部湾沿岸使用ERA-I海温做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时要谨慎。(3)从月均变化分析来看,ERA-I月均气温、气压和海温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误差空间分布来看,ERA-I气温在黄海沿岸平均误差最小,ERA-I气压在渤海沿岸平均误差最小,ERA-I海温在南海沿岸平均误差最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RA-I月均海温在渤海和台湾海峡附近沿岸平均误差较大(部分站均方根误差超过2.5℃),在上述区域使用ERA-I海温数据时应考虑其产品偏差。
高志刚骆敬新刘克修张庆河范文静武双全李响
关键词:气温气压海温
一种实用海洋浮标数据异常值质控方法被引量:13
2016年
针对海洋浮标的波高观测数据,通过结合格拉布斯准则(Grubbs)、局地异常值检验方法和波高观测误差控制建立了一种实用的数据异常值质控方法并对波高观测异常值进行了质控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质控方法由于加入了波高观测误差控制,从而避免了将大量正常数据误判为异常数据,异常数据判断的准确率达到了较高水准。另外该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实用质控方法推广使用于其他海洋浮标观测要素。
刘首华陈满春董明媚高志刚张建立武双全林峰竹
关键词:海洋浮标异常值
基于海陆融合DEM的大尺度潮间带提取方法
2020年
潮间带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以及减灾防灾的重要地带,潮间带范围不明确则不利于开展后续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因此,行之有效的潮间带范围提取方法在海洋数据处理中较为重要。本文利用同一时相的实测高精度海陆融合DEM数据、渤海海域平均大潮高潮位、平均大潮低潮位提取了渤海海域潮间带的范围,并与机载LIDAR数据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以较低的经济代价,获得大尺度和较高准确度的潮间带范围,可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提供建议.
马丹樊妙武双全马永王晶
关键词:潮间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