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苇渡
- 作品数:19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文学更多>>
- 案例教学法指导下的《日语学士论文写作》课程改革初探被引量:1
- 2019年
-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作为教学媒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运用在商务日语、日语口译等实践运用型课程中,也可运用到《日语学士论文写作》这类侧重研究型的课程里。《日语学士论文写作》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涉及范围较广,既包括日语语言学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日本文学、翻译学、日本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日语系2015级4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案例教学法的指导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如何推动学生在研究类论文的写作方面进行较为深入思考等问题。
- 熊苇渡
-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过程
- 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及认知分析——以“发生”句为例
- 2013年
- 存现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存现句主要是"有无"句、"某处存在某物""某物在某处"的句子,而广义存现句则还包括"某处存在、出现、消失某物"的动态句,它们常常表现为"某物在某处V着"或"某物V在某处"的格式。本文以含动词"发生"的单句(以下称为"发生"句)为例,首先判断它是否属于广义存现句,进而对其句法语义进行剖析,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发生"句的成因进行分析。
- 熊苇渡
- 关键词:存现句句法语义
- 日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以颜色词“白”为中心
- 2008年
-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独立存在,它反映了文化。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但传统的词汇教学大多停留在词汇的基本意义上,注重了词汇在课文中的意义,却忽视了词汇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定了“颜色词”这一特殊地位的词汇范畴,以颜色词“白”为例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在日语词汇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
- 熊苇渡
-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化因素颜色词日语
- 表被动义的“给”字句的三个平面分析及其日汉机器翻译研究
- 2017年
- 范晓与胡裕树先生合写的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标志着三个平面理论的正式形成.即 在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 语义、 语用三个平面; 而在具体分析句子时, 又要将三者结合起来.这样, 语法分析才能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给 1” 字句有给予、 处置、 使役、 被动等含义, 本文仅从表被动义的 “给” 字句入手, 运用三个平面的方法, 分析其相关特点, 探讨其机器翻译上的规律.
- 熊苇渡
- 关键词:被动义机器翻译
- 大力推进中国语文的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
- 2011年
- 2010年10月22日-25日,“中国语文现代化第一届国际会议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九次学术会议”与“语言研究与信息处理国际研讨会(LIIP2010)”在武汉大学同时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新加坡中文与东方语文信息处理学会、武汉大学主办,江汉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协办。
- 熊苇渡张畅
- 关键词:语文现代化信息化信息处理
- 从日语口译视角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011年
- 翻译,是以共通概念为宗旨,寻求源语A与目标语B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可能是绝对对应,也可能是相对对应。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的组合,而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不对称性就源于此。本文以旅游日语口译为例,从汉译日视角,探讨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日语翻译的影响。
- 熊苇渡
-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
- 语言学模因论指导下的日语多义词教学研究
- 2016年
- 模因论研究起源于生物学领域,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语言中的模因论为语言的演变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可以用来解释多义词各义项间的衍生关系、词群的构建。以"浴びる"为例,由模因论出发,梳理出其语言模因结构"M1=M0+Vr"。M0是多义词众多义项能聚集起来的起始概念,是不变的成分;同样,它也是词群中各个词语能聚集起来的根源,同样是不变的部分。M0是不变的语义内核,但一个词的模因结构不仅有M0,还有变体成分Vr。Vr既可能是词语内部的语义特征,也可能是词语适用对象的结构框架特征,或者是语体特征。立足于此,将该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语言学模因结构的有效性,但还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广泛验证的余地。
- 熊苇渡
- 关键词:词汇教学
-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口译类实践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
- 2024年
- 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企业与高校合作,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从宏观层面看,这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从微观层面看,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在此背景下,作为实践性强的外语教育改革,如何在产学研结合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是目前工作的重点。文章选取日语口译这门课程,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思政资源的挖掘、如何利用平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更为匹配,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塑造。
- 熊苇渡
- 关键词:口译课程产学研结合
- 从隐喻认知视角看中日惯用句差异——以含“手”的身体惯用句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惯用句是长期习用、意义相对完整、结构简洁稳定、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无论是在中文还是日语中,以身体词汇构成的惯用句相当多,据《日语惯用语例解手册(人体词汇专辑)》统计,约占日语惯用句的25%。以含"手"的身体惯用句为例,《广辞苑》的惯用句部分收录133个有关"手"的惯用句;而在《现代成语词典》中,则收录了248个有关"手"的成语(或称之为"惯用句")。文章仅以含"手"的中日身体惯用句为例,探讨惯用句的组形特征、语义构成,进而寻求惯用句的隐喻认知机制。
- 熊苇渡
- 关键词:语义构成隐喻认知
- 事件语义学视角下的存现句二重结构分析——以中日“出现”句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存现结构是一种在各国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句法结构,长久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研究关注存现句的句法结构特征,将该句法格式分为NP1(处所词)、V(存现谓词)、NP2(存在事物)三部分进行研究,同时深入探讨各段的语义类型、语义特征、原型句式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化,跨语言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存现句研究也陆续出现,要想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探寻各语言中具有语言共性的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就需要在"事件语义学"的框架下,通过引入"事件"这一要素,将针对存现句的句法结构研究与词汇语义研究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以得出统一的解释。在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下,本文对中日"出现"类谓词为核心构建的存现句进行事件结构描写,得出存现句本身具有二重事件结构特征,静态存现句与动态存现句能得到统一的结论。
- 熊苇渡
- 关键词:存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