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作品数:6 被引量:18 H指数:2 供职机构: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典骨瓣开颅术;随访6个月,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3、7d颅内压下降程度、术后预后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效果优于经典骨瓣开颅术效果。 王刚关键词: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0例)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42例)给予常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 王刚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自发性脑出血 神经内镜辅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58例神经内镜辅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神经内镜在手术中观察并判定责任血管及置入垫棉的位置。结果 58例患者中手术证实存在责任血管压迫者54例(93.1%),其中5例(8.6%)显微镜下未发现的责任血管则通过神经内镜发现。本组患者术后未见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面瘫等严重手术并发症,55例患者(94.8%)疼痛消失,2例(3.4%)疼痛减轻,总有效率为98.3%;术后2年的复发率为5.3%。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有助于明确评判责任血管后做到彻底减压,能够提高手术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荣道建 杨晓健 赵俊伟 吴玉平 张海波 于洋 王刚 张浩 王英滨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血管内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2022年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方法,试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的新发脑梗死灶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法能更有效地治疗脑动脉瘤并脑梗死,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王亮 王刚 孔令淳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出血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应用国产CAS-R-2型机器人系统(以下简称机器人),临床实施121例脑出血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机器人系统由智能机械臂、影像引导装置、三维定位软件等模块组成。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定向仪框架,通过识别贴附于患者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并可自动标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智能机械臂按照模拟轨迹固定方向,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成功实现121例脑出血无框架脑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手术,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1例、脑叶出血19例,丘脑出血22例、小脑出血9例。结论: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杨晓健 张海波 王刚关键词:神经外科 机器人 立体定向技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口服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和(或)输血小板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术后24 h内复查头部CT测量出血量,比较两组再出血率和再出血量。术后4周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再出血率显著降低,再出血量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BI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更高;GCS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昏迷程度较低。结论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立即停药并且进行TEG检测,进行个体化输血小板治疗,减少再出血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英滨 陶乃溶 高飞 王刚 于洋 张浩 潘海关键词:阿司匹林 血栓弹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