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平
- 作品数:51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儿女情长”的新旧感觉:易文影片趣味考
- 2016年
-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产"小情小趣的闺房戏"的香港导演,易文的电影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冷战"前期香港文化生态所具有的通俗娱乐、暧昧混杂以及时而彰显时而隐蔽的政治化特征,同时也是电懋公司"文人电影"的典型代表。易文影片叙事中不同层次和面向的"节制"与"过度"构成了独特趣味,透露出其与通俗都市文学、新感觉派小说的深厚渊源,构成其在政治分化的香港影坛左右逢源的核心秘密。易文影片中"节制"与"过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带来了他在现代都市生活表现上的突破与局限。
- 王宇平
- 关键词:香港电影情节剧新感觉派趣味
- 支持大规模多用户并发控制的交互式入侵检测实验系统
- 一种网络安全技术领域的支持大规模多用户并发控制的交互式入侵检测实验系统,包括:用户交互模块、检测模块、规则库模块、入侵事件模块及主控台,用户交互模块为教师提供设置实验相关内容接口,为学生提供查看实验相关内容接口,用户交互...
- 杨树堂陆松年马进黄靖王宇平
- 文献传递
- 虚词和近现代汉语史的分期问题被引量:1
- 2022年
- 近现代汉语史的分期通常以“五四”为界,然而“五四”前后汉语的口语面貌并无明显改变,所以“五四”分期遵循的并非古近汉语分期的口语状况之标准。现代汉语更大的变革来源于正式书写语言由文言文改为新体白话文,而新体白话的书面实践又为现代口语共同语提供了规范模式。由于汉语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语序变化幅度有限,因此虚词的面貌就成为新体白话和旧文言最显著的差别。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对虚词反复斟酌,最终将近代汉语的口语虚词纳入书写系统,创造性地缩短了古今的距离,开创了白话文的新气象。
- 陈莉王宇平
- 关键词:虚词
- 漩涡里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研究
- 在中国语境里,文学上的“现代派”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模糊却又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施蛰存先生曾说过:“‘现代派’是一个‘漩涡’。”所谓“漩涡”,意思有二:一是无法对“现代派”准确地下定义,它从来不是成熟和稳定的,时时有新的生成和...
- 王宇平
-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派文学流派美学理想
- 文献传递
- 双重的“过时”——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认同与选择被引量:2
- 2012年
-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取法"象征派",被认为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戴望舒对"象征主义"的选择,不仅有个人创作技法上的借鉴以及诗歌发展史意义上对语言和形式的注重,更是他内在的心理诉求,与其精神上的危机相连。但留法的戴望舒却没有进一步展开象征主义诗歌创作,而是转向对西班牙语系现代主义诗歌的认同。"象征主义"之于"革命"和"西班牙"之于"现代"都有着"过时"的标签,戴望舒以双重的"过时"加身,是在无奈与坚持中彰显了现代中国问题的艰难和复杂,以及一个中国现代诗人可贵的主体意识。
- 王宇平
- 关键词:象征主义
- 中国香港电影的内地放映(1949-1963年)
- 2022年
- 张济顺在《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一书中,以“时尚再现”为名专章讨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美国电影与中国香港电影在上海的放映情况。她指出,在当时文化体制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在好莱坞影片被逐出电影市场后,中国香港电影作为“好莱坞遗风”登场,即使是中国香港左派电影,其所具有娱乐性、明星文化、都市摩登元素以及小资产阶级趣味都激起市民的文化认同乃至狂热追逐;在国家有意识有限度的中国香港影片放映背后,展开了国家与社会的较量。
- 王宇平
- 关键词:好莱坞影片文化认同娱乐性
- 从上海狐步舞到香港地区曼波——易文与“新感觉”在香港地区的流转
- 2023年
- 作家易文在1940年结识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和刘呐鸥,并在创作上明显受到他们的影响;他在1949年前后南下香港地区,成为连缀起“新感觉”时代脉络与地域版图的中介人物之一。易文到港后将事业重心转向电影编导,其短篇小说与电影作品将新感觉派的都市感性与视觉化叙事带进了1950-1960年代的香港地区文艺实践。易文电影代表作《曼波女郎》与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等作品构成了饶富意味的互涉与对照,曼波女郎的身份与活动空间都发生了承载着时代内容的变动,她在延续的同时又翻转了都市的“新感觉”。
- 王宇平
- 关键词:新感觉派穆时英
- 学士台风云——抗战初中期内地作家在香港的聚合与分化被引量:2
- 2007年
- 本文描述了1938年到1941年间内地文人在香港“学士台”的聚与散,尤其是以戴望舒、杜衡、穆时英、徐迟、叶灵凤、郁风和叶浅予等为代表的“现代派”作家群在港的聚集、交往状况,以及他们在抗战紧要关头的分裂。学士台人物的会集、分裂、联合和离散,呈现出抗战初期文化界的一个细部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与历史的同构性。通过这种描述,本文也对战时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香港文艺做一个“管中窥豹”的尝试。
- 王宇平
- 关键词:抗战初期作家群学士分化
- “最短的剧本”与“未完成的文学”——夏衍《祝福》电影剧本手稿探赜
- 2024年
- 《祝福》电影剧本是导演桑弧所接触到的“最短的剧本”,其简练风格背后是改编者夏衍“供导演用”与以“广大的劳动群众”为观众的电影剧本写作意识,这在《祝福》电影剧本手稿的封面、场景汇总表、加强动作性的修改、依据镜头逻辑的段落划分以及旁白添加中有着清晰体现。该电影剧本几经修改,夏衍予以发表的却是初稿,并在之后强调它是“供导演用”而非供读者“阅读”的“文学剧本”,从而带出“电影文学”的“文学”意涵问题,显形了当时电影界相关概念的生成、使用与竞争中一次具体而微的碰撞。同时,从《祝福》电影剧本手稿亦可看出:电影化的写作需求,促成了电影剧本自身的“文学”样貌与风格。
- 王宇平
- 关键词:《祝福》手稿电影剧本电影文学剧本
- 虚词使用与鲁迅的现代散文实践——以《朝花夕拾》手稿为中心
- 2023年
- 作为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在语言面貌上极为依赖虚词。“五四”以来,从文言和旧白话到新体白话的现代书写语言转变过程中,虚词成为人们观察语言演变的重要窗口。鲁迅是新体白话的倡导推动者与最有实绩的作者,除小说和杂文创作外,其散文创作亦占有重要地位。《朝花夕拾》是现存鲁迅手稿最全的作品集之一,该散文集手稿中大量的虚词改动主要在精密的文法与逻辑的外现两个方向上着力。鲁迅高频的创造性的虚词使用,朝向极致的精密性和充分敞开的语言世界,这与他在散文实践中打破自律的文类追求是一体的,同时也促成了鲁迅散文中现代情感的理性建构以及审美独特性的发生。
- 王宇平陈莉
- 关键词:虚词手稿现代散文《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