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蕾
- 作品数:22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胰腺炎分类方法的演变及其临床评价
- 2016年
-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居高不下。临床早期准确地对AP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近年来AP分类法的演变及其对判断预后的价值进行系统的综述,使其在指导临床治疗、加强病情监护、提高患者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提供有效借鉴。
- 秦丽王晓蕾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 1417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5
- 2016年
- 目的研究导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Rockall、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预测患者再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1 417例A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好转组和再出血组,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表现、病前合并疾病、发病后并发症、内镜诊断与治疗、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差异以及Rockall、Blatchford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心率、休克指数、尿素氮水平,是否合并心脏疾病、肝脏疾病和肿瘤播散,以及是否并发休克、贫血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ockall及Blatchford评分均有预测再出血的价值(P<0.05);多因素分析则显示高休克指数、合并肝衰或肝疾病及高Rockall评分是影响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在ANVUGIB患者中,高休克指数和合并肝衰或肝疾病者具有更高的再出血风险,Rockall评分系统具有预测再出血的临床价值。
- 彭琼辉王晓蕾
- 关键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
-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C ,VEGF C)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 2 0例胃上皮内瘤变组织和 5 0例胃癌VEGF C表达。结果 (1)VEGF C可在一些肠上皮化生组织、倾向上皮内瘤变的肠上皮化生组织以及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胞浆染色 ,上皮内瘤变组织VEGF C染色阳性率为 6 5 % (13/2 0 )。 (2 )原发胃癌中 ,4 4例胃腺癌VEGF C染色阳性率为75 % (33/44 ) ,6例印戒细胞癌未见明显VEGF C染色 ,高、中分化腺癌VEGF C染色通常强于低分化腺癌 ,但后者与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VEGF C表达与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浸润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肝转移以及静脉浸润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淋巴结转移组VEGF C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1)。结论 胃肿瘤前病变和胃癌细胞均可分泌VEGF C ,VEGF
- 王晓蕾陈锡美方建萍汤如勇
- 关键词:胃肿瘤癌前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转移
- 淋巴管密度、血管密度及VEGF-A、VEGF-C和VEGF-D表达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 目的本研究采用一种新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 D2-40和血管内皮标记物 CD34分别对淋巴管内皮和血管内皮行免疫组化双染法,研究早期胃癌(EGC)中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因子 VEGF-A、V...
- 王晓蕾
- 文献传递
- 激活VEGF-C/VEGFR-3信号通路调控淋巴管生成对慢性结肠炎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来研究表明,IBD的发病及病情迁延与淋巴管生成有关。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大量报道指出CD患者的病变肠道中可见淋巴管阻塞、组织水肿等表现,表明慢性淋巴管炎的存在。
- 赵静王晓蕾
-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淋巴管生成肠道炎性疾病VEGFR组织水肿信号通路
- 消化道肿瘤淋巴管生成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4年
-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是近年肿瘤转移机制的一大研究热点 ,此文简要综述近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管分布、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生存等的关系。
- 王晓蕾陈锡美
- 关键词:淋巴管生成消化道肿瘤临床病理指标淋巴转移肿瘤转移预后
- 磁激活细胞分选术联合混合抗体提高模拟恶性腹水中游离癌细胞检出效率的分析
- 2008年
- 背景磁激活细胞分选术(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是一种新的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基于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将50nm磁性微珠直接或者间接耦联在抗体上,与有相应抗原表达的细胞相连,在高强度、高梯度磁场中达到细胞磁性分离的目的。该法具有分离纯度和回收率均较高的优势,也能分离出体液中存在的少量肿瘤细胞。目的评价MACS联合一组肿瘤细胞标志物的方法对提高模拟恶性腹水中游离癌细胞检出效率的作用。方法选择5种与恶性腹水病因有关的肿瘤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反应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上皮相关抗原(epithlial-related antigen,EpCAM)、CA125、癌胚抗原和TAG-72共4种单克隆抗体及其混合抗体在各肿瘤细胞的表达。将肿瘤细胞以不同比例掺入单个核细胞中模拟恶性腹水细胞成分,与联合单个抗体进行分选对比,观察MACS术联合混合抗体分选肿瘤细胞的效率。结果FCM结果表明,混合抗体在5种肿瘤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4种抗体单独反应的阳性率。MACS术联合混合抗体检出模拟恶性腹水中肿瘤细胞的得率比联合单个抗体的得率要高,其中以2种胃癌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平均得率提高较多(分别为69.18%±20.84%比45.23%±11.54%、78.75%±15.42%比59.73%±16.640和85.63%±12.30%比76.88%±8.650),卵巢癌细胞次之(32.490±3.58%比31.79%±4.820),肝癌细胞最少(11.78%±0.430比7.16%±0.460)。结论与联合单个抗体进行分选相比,应用MACS术联合一组混合抗体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恶性腹水中游离癌细胞的检出效率,尤其对胃肠道肿瘤所致的恶性腹水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晓蕾陈锡美黄志刚王韶英
- 关键词:肿瘤转移腹水液免疫磁化分离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关系被引量:2
- 2015年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主要通过调控组织中血管与淋巴管生成来影响炎性反应、肿瘤等疾病的进展。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BD)中炎性肠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明显增多。同时,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VEGF家族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VEGF与IBD的关系,对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及寻找IBD新的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
- 赵静王晓蕾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炎症性肠病
- 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浸润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淋巴管生成[常表现为淋巴管密度(LVD)增加]和癌细胞淋巴管浸润(LVI)可能是肿瘤淋巴结转移前的两个重要过程,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采用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免疫组化染色判定LVI较传统HE染色更准确。
- 王晓蕾艾自胜方建萍汤如勇陈锡美
- 关键词: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淋巴管密度预后淋巴管内皮
- 肿瘤淋巴管生成的信号转导途径与肿瘤淋巴转移被引量:2
- 2003年
- 肿瘤细胞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经血道和淋巴道播散是肿瘤转移的两条重要途径.淋巴管是实体肿瘤转移的最早通路之一,但与肿瘤血管相比,人们对肿瘤淋巴管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未发现明确的淋巴管形成因子,另一方面也缺少能区分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的的可靠标记物,致使关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许多关键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 王晓蕾陈锡美
- 关键词:肿瘤淋巴管信号转导淋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