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人间布鲁氏菌...
  • 2篇蜚蠊
  • 2篇菌病
  • 2篇监测分析
  • 2篇布鲁氏菌
  • 2篇布鲁氏菌病
  • 1篇带菌情况
  • 1篇碘缺乏
  • 1篇碘缺乏病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盐碘
  • 1篇疫情
  • 1篇疫情特征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现状
  • 1篇营养状况
  • 1篇源性疾病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机构

  • 11篇张掖市甘州区...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张掖市第二中...

作者

  • 11篇王泽平
  • 5篇刘晓梅
  • 2篇赵锋辉
  • 2篇薛华
  • 1篇祁正平
  • 1篇闫栋
  • 1篇王金金
  • 1篇于亚英
  • 1篇苏焰
  • 1篇张本忠
  • 1篇马文妍
  • 1篇王敏
  • 1篇郭丽娟
  • 1篇李琼
  • 1篇张晓平
  • 1篇郭立娟

传媒

  • 5篇国外医学(医...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3-2010年张掖市甘州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措施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明确张掖市甘州区麻疹流行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监测报表和全国麻疹监测系统(MSS)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并利用Excel和EPI info 6.0软件对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3-2010年全区共报告麻疹1189例,男女性别比为1.49∶1,平均发病率13.82/10万;前5位的发病地区占总发病数的87.62%;流动人口占发病总人口的14.48%;甘州区麻疹流行有明显周期性,平均每隔4年流行一次,发病率出现"双向移位"现象。结论甘州区流动人口(外县区)麻疹发病位居全部发病的第二位,提示流动人口仍是甘州区麻疹防控的难点;甘州区麻疹流行特征已经转变为"双向移位",应及时调整麻疹防控措施。
王泽平赵锋辉张森乔庆海英
关键词:麻疹防控措施
张掖市甘州区1995—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掌握张掖市甘州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以便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按照《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和《甘肃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重点对有职业暴露的人群开展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监测期内甘州区重点人群布鲁氏菌阳性率最高为2.35%,最低为0%,平均0.86%,主要发病人群为养殖业、屠宰业、兽医等重点人群。表明多年的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人间疫情处在较低的流行水平,2013年之后病例明显增加。结论通过21年的连续监测显示辖区人间疫情相对平稳,近年有所波动,今后要继续加强政府领导、防治队伍建设及人畜间疫情监测工作,强化健康教育,依法开展监督和管理,继续巩固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多年平稳后出现暴发和大规模流行。
王泽平李琼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2004-2009年张掖市甘州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张掖市甘州区2004-2009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规律,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ICD-10死因分类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张掖市甘州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22.7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86/10万,居甘州区各类死亡原因的第3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中老年人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人群。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甘州区居民的重要死因,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张森乔王泽平李顺承王金金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率
2014年张掖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张掖市市售食品微生物指标污染状况,初步确定可能被污染的食品,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监管依据。方法依据《2014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提供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并按国家卫生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结果共监测了312件样品,检出致病菌41株,总检出率为13.14%(41/312)。其中检出沙门氏菌1株,检出率0.32%(1/31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株,检出率为1.98%(5/252);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检出率为3.85%(12/312);蜡样芽孢杆菌7株,检出率为11.67%(7/60);大肠埃希氏菌O157 16株,检出率为9.76%(16/164);阪崎肠杆菌和志贺氏菌未检出。结论张掖市市售凉拌菜,凉拌米面制品、熟肉制品及非发酵豆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严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刘晓梅王泽平王敏郭立娟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致病菌
张掖市甘州区蜚蠊带菌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调查张掖市甘州区不同生境蜚蠊体表带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蜚蠊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粘捕法采集活蜚蠊,带回实验室分离病原体,研究蜚蠊携带主要肠道致病菌的种类、数量。带菌状况检测。先做增菌培养,再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ELISA)和寄生虫镜检。结果从不同场所采集共96组蜚蠊体表带菌检测,检出细菌52组,总带菌检出率为54.17%.寄生虫1组,总带寄生虫卵为1.04%,病毒3组,总带病毒率为3.13%。其中体表共检出4种致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体表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3组,检出率为3.13%。以餐饮业捕获最多,其次是居民区,这主要与栖息场所温度、湿度适宜,食物丰富有关[1]。结论蜚蠊体表带菌带病毒状况严重,它在传播疾病方面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刘晓梅王泽平张晓平郭丽娟
关键词:蜚蠊病毒检出率传播疾病
张掖市甘州区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调查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掌握甘州区蜚蠊种群分布和侵害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珐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粘捕法测定蜚蠊密度。结果甘州区蜚蠊仅为德国小蠊,总侵害率为24.63%,总密度为1.98只/张;餐饮业受蜚蠊危害最为严重,侵害率为41.77%,密度为3.63只/张,农贸市场最低;蜚蠊密度和侵害率高峰主要在8月和12月。结论蜚蠊已成为甘州区主要病媒生物,应加强监测工作,建立长效防治机制,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张森乔刘晓梅王泽平祁正平
关键词:蜚蠊种群分布侵害率
张掖市甘州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了解张掖市甘州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探索分析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甘州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现状的研究提供相应资料,并为评价相关干预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整群抽取甘州区12所中小学校共计16363名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按“2000年全国7~22岁城乡汉族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和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订的BMI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学生,用中国学生体质测量评估体系系统软件对其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甘州区7~17岁各年龄组男、女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2005年兰州市、甘肃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低于2005年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0%,超重率为10.0%,肥胖率为9.0%;男生营养不良率显著低于女生。而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结论甘州区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但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且已进入儿童青少年肥胖高流行阶段,因此,建立规范的监测体系和实施综合措施以积极防治儿童青少年肥胖已刻不容缓。
于亚英王泽平刘晓梅薛华
关键词: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肥胖超重
张掖市甘州区2013-2019年布病疫情特征及趋势分析
2020年
目的掌握张掖市甘州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防控策略。方法通过对疫情监测系统2013-2019年上报布病数据资料分析,确定流行特点。结果监测期内甘州区布病发病率最低为1.16/10万,最高为15.26/10万,平均7.32/10万。发病人群为农民、男性为主,夏秋季较多,绝大多数为本地报告病例。结论甘州区布病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政府及各部门高度重视,要抓好健康教育、牲畜流通检疫工作,同时要规范开展动物免疫,防止职业感染,加强重点人群监测,落实动物疫情控制等综合措施,严防出现大流行或局部暴发疫情。
王泽平李琼张克博
关键词:布病
中国汉族人群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国人群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并利用著名搜索引擎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文献。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3个病例对照研究。对IL-1B-31而言,(C/C)基因型Meta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效应量OR合并=0.80,95%CI为(0.66~0.98),其他基因型均无统计学意义;IL-1B-511的三种基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对IL-1B-31还是IL-1B-511基因多态性而言,没有证据表明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与胃癌的发病有关。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数量、样本量较少,因此尚需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刘晓梅赵锋辉苏焰王泽平
关键词:胃癌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
甘州区1995~200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2009年
目的分析甘州区1995~200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进行监测。结果监测期内无新发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结论甘州区布鲁氏菌病防治成效显著,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趋于稳定,今后要加强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和牲畜入境检疫,并加大人畜间协同监测工作。
王泽平薛华闫栋马文妍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