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秀臣

作品数:22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雅乐
  • 4篇礼乐
  • 4篇《诗》
  • 3篇三礼
  • 3篇周代
  • 3篇文化
  • 3篇礼仪
  • 2篇性情
  • 2篇渊源
  • 2篇郑孝胥
  • 2篇上博简
  • 2篇诗歌
  • 2篇诗乐
  • 2篇诗论
  • 2篇女性
  • 2篇女性主义
  • 2篇礼典
  • 2篇礼乐制度
  • 2篇孔子

机构

  • 1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2篇王秀臣
  • 2篇傅道彬

传媒

  • 4篇北方论丛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学术交流
  • 1篇行政论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学评论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南都学坛(人...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 2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被引量:4
2005年
海藏楼在郑孝胥的生命里是有重要作用的 ,他的诗集就是以海藏楼来命名的。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反映着他易代之际矛盾而痛苦的心理历程 ,也记录着他从一个文化遗民到卖国汉奸的历史变化 ,走出海藏楼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海藏楼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化象征意义 ,解剖海藏楼与海藏楼诗对于我们认识郑孝胥以及当时的“文化遗民”
傅道彬王秀臣
关键词:郑孝胥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结构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孔子诗论》是“性情”诗学,也是“礼义”诗学。一方面,《孔子诗论》强调以“情志”论诗,将“志”落实在“性情”上;另一方面又强调礼对情感的约束和教化,以礼节情、以礼论诗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对各篇诗旨的阐释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和审美层次。通过运用一系列富于哲学思辨色彩的评论术语,《孔子诗论》成功地构建起诗学评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诗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王秀臣
关键词:《孔子诗论》性情诗学
“三礼”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被引量:6
2006年
“三礼”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礼典制度的实行,《诗》成为歌诗奏乐的范本,诗与礼的关系反映出中国文学的早期形态,决定了中国早期文艺思想的理论雏形。礼与诗的结合使文学的《诗》担当起巨大的社会和精神责任,中国文学一开始就表现出特别的理性精神。“三礼”文献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这种复杂的关系。“三礼”文学研究,将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野,厘清诸多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源,同时显示“三礼”的文学文献价值及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王秀臣
关键词:文学史意义文学价值三礼中国文学史学价值
礼藏于乐:礼乐文化的形态原型被引量:10
2006年
礼的形态原型来源于乐。远古时代“事神人之事”的表现形态是“乐”而不是“礼”,上古以祭祀礼仪为中心的各种“礼”的存在是以“乐”的形式出现的,“礼”、“乐”实为一体,“礼”藏于“乐”。真正“礼”观念的出现,是从“礼节”和“仪节”开始自乐舞中分化出来开始的,并且这种分化又开始于人们对神灵态度的变化。从以乐舞降神到以乐舞祭神的转变,使原来融合在乐舞中的“礼节”和“仪节”逐步分化成为事神仪式中具有独立意义的元素,同乐舞一起构成整个事神仪式。礼乐关系也已开始从“礼藏于乐”的融合状态转向礼、乐独立,共同服务于事神礼仪的并列状态,“礼”观念、意识逐渐形成。
王秀臣
关键词:礼乐文化宗教祭祀礼节
漂泊的诱惑:张雅文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被引量:3
2002年
张雅文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和独特经历的作家 ,她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从她长期漂泊的生存状态中得到了体现。漂泊的生存状态直接受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进而发展成她的个性特征。追求自由、冒险和侠义的自由人格 ,女性参与文化 。
王秀臣
关键词:文化性格人文精神漂泊家园女性主义
“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被引量:3
2006年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王秀臣
关键词:礼义性情孔子诗论上博简
夏、商文化与“雅乐”制度的滥觞被引量:3
2007年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雅乐的起源并不在周代。同礼的起源、发展始终和原始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一样,乐与上古时期古巫“事神之事”关系更为直接。原始祭祀乐舞是古礼的存在形态,也是雅乐的最初原型。在雅乐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夏、商甚至更远时代远古先民大量图腾乐舞和祭祀用乐的实践,是雅乐理念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原型。周初六代乐舞从《云门》到《大武》的顺序,实已折射出雅乐发源于史前信仰而形成于西周的整个过程。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雅乐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
王秀臣
关键词:殷商雅乐乐舞
《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被引量:2
2006年
西周时代的《诗经》作品都是为礼典而创作,因礼典而传播的。《诗》文本的结集是周代礼典制度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礼典歌《诗》是《诗》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特殊的用诗机制,也是特殊的接受与传播机制。《诗》因礼典而产生,也因礼典而传播和接受。
王秀臣
关键词:《诗》礼典
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乡思主题被引量:7
2004年
诗人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们在不断地追寻和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思乡是诗人的历史本性,而"归乡"则是文学恒久的主题。在这一主题里,对家园的怀念实质上比家园本身更具吸引力,因为由空间范围的阻隔而产生的那种思念和渴求,正是激发诗人心理幻觉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期待的创作动力。家园与乡思主题不仅具有深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
王秀臣
关键词:古典诗歌家园乡思文学主题
“三礼”雅乐的艺术构成被引量:3
2005年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制度的建设周期决定了雅乐发展的节奏,雅乐体系的成熟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三礼”雅乐体系所对应的是礼乐制度的成熟形态,大概范围当是西周穆王以后至春秋时期。由于礼与诗、乐特殊的渊源关系,《诗》文本的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又和礼乐制度的建设周期同步,《诗》文本形成的历史正好与雅乐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相一致。《诗》、“雅乐”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构成一种同源同构关系。“三礼”雅乐体系不是对雅乐发展动态过程的记录,而是对这种同源同构关系发展到稳定、成熟阶段的历史描述。
王秀臣
关键词:三礼雅乐礼乐制度艺术构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