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智忠

作品数:30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太极图
  • 4篇太极
  • 3篇虚实
  • 3篇哲学
  • 3篇哲学精神
  • 3篇儒学
  • 3篇太极图说
  • 3篇气象
  • 3篇《太极图》
  • 2篇性情
  • 2篇特质
  • 2篇通书
  • 2篇气象研究
  • 2篇仁学
  • 2篇周敦颐
  • 2篇周易
  • 2篇周易参同契
  • 2篇毛奇龄
  • 2篇《太极图说》
  • 2篇《通书》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北京大学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 5篇河北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作者

  • 29篇田智忠
  • 4篇胡东东
  • 1篇曹树明
  • 1篇王宏海
  • 1篇李景林
  • 1篇陈亚洲

传媒

  • 7篇周易研究
  • 3篇朱子学刊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张家口师专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思想与文化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3
  • 1篇200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性又大于心”到“心能尽性”--论张载心性大小之辨之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心性大小之辨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一环。程颐批评张载的“以体会为非心”是主张将见闻排斥在心之外,意味着“心小性大”、析心与理为二。据二程弟子时紫芝的注释,程颐的这一批评系针对张载的“心御见闻,不弘于性”而发。程颐的批评建立在将“御”字释为“扞格”“防御”之上,但这一解释并不符合张载的本意:一方面,张载“心御见闻”中的“御”字当为“桎梏”“滞碍”之意,故不能从“心御见闻,不弘于性”中推出其主张析心与理为二的结论;另一方面,张载又确实有“心又大于心”的主张,但此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见闻。张载的心性大小之辨的本质是天人之辨,既包含天人、心性的本末源流、分合同异、主从关系之辨,具体涉及对于心与见闻、诚与心、道与身的关系之辨;又包含天人、心性的自在与自为之辨。由此,张载的天人、心性之辨就动态的展开为由本源层面的无分,到当前实际表现层面的有分,再到极致表现层面的重回无分的复杂过程,而人积极主动修养工夫是实现从天人、心性在实际表现上的相分重回极致表现上的无分的不二法门,此即“心能尽性”说。张载此论从万物一体的高度推进了儒学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是对孟子尽心尽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田智忠
关键词:心统性情
再论《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三五至精”思想之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清儒毛奇龄提出,《太极图》的第三层图,窃自于《周易参同契》之"三五至精图"。这一说法目前无法从版本学的角度予以验证。对此问题,我们试图从比较《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三部著作对于"三五"思想的不同表述入手做出回答。我们认为:首先,毛奇龄在论证《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在"三五"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时,误将《悟真篇》的表述等同于了《周易参同契》的说法,论证极不严谨。其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对"三五"思想的表述,均有所不同。再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与《太极图说》中"五行一阴阳也"的表述一致,从而体现出相当的原创性。从这个角度判断,我们认为《太极图》当出自周敦颐本人之手,与道教思想并无直接性的渊源关系。
田智忠
关键词:毛奇龄《悟真篇》《周易参同契》《太极图》
仁学视野下的朱子哲学精神
2007年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学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被定义为是'仁学'。'仁学'也是我们把握儒学精神特质的重要视角。本文即试图从此角度出发,来探索朱子哲学的精神特质。一、朱子仁学创立的背景对于朱子的仁学,我们必须把它置于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来讨论。这是因为,作为儒学发展中的集大成者,朱子哲学不止是对时代主题的回应,更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佛老之学自觉回应的产物。
田智忠
关键词:特质仁学哲学儒学
《庄子·齐物论》主旨浅析
2002年
《齐物论》是针对“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异化的现实问题有感而发的,其主旨是阐释其“人应该以齐同地之心境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基本人生态度,引导人类走向内向的精神解脱之路。《齐物论》集中体现了庄子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田智忠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主旨人生境界世界观人生观
从朱子的“已发未发说”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被引量:1
2010年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体"的理解和对心、性、气的理解与朱子"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也有相等同的一面,它凸显了心体与天理的一贯。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和"至善"、"良知"、"天理流行"紧紧相关的,联系的中介即"未发之中",而"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则为一体之两面。
田智忠
论“故者以利为本”——以孟子心性论为参照被引量:7
2007年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历来存在不同的解释,这也成为后人理解孟子"性善论"的一大难题。理解这段文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文中"故"和"利"的确切含义。近来出土的文献,不但没有使该问题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这场争论。本文主张,只有兼顾训诂与思想史两个视角,把此问题放到孟子性善论的整体框架下讨论,才能发现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当时,对"性"的一般界定是"生之为性",这也应该成为准确解读这段话的突破口。
田智忠胡东东
“理一分殊”视野下的朱子哲学精神
2008年
'理一分殊'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它牵涉到的问题很广,且多能直切理学的核心问题,自然值得深入研究。不过,学界在研究此问题上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仅把它视为是理学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却看不到它还是儒者看问题的基本之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恐怕还不足以揭示此话题在理学中的应有价值。本文以朱子的'理一分殊'思想为个案,拟从'理一分殊'作为朱子思想体系的基本架构、朱子看世界的基本视角。
田智忠
关键词:理学哲学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关系再考察被引量:2
2010年
对于《太极图》与《太极图说》而言,许多人认为"传图者必传说"。但是,把上述主张绝对化,会忽视一些非常重要的史料。据祁宽、朱子等人的一系列资料来看,《通书》的最初版本"九江本"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没有收录《太极图》与《太极图说》,而只是没有收录《太极图》。基于此,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潘兴嗣《先生墓志铭》文中的句读问题、《太极图》的最初面貌问题、《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与道家的渊源问题,以弄清《太极图》与《太极图说》的关系。最后,本文还通过对《诸儒鸣道集》所收《通书》与朱子所整理的各《通书》版本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了《通书》最初版本的可能面貌。
田智忠王宏海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
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被引量:15
2007年
在宋明儒学中,朱子之心论,实最为完备。但现代学者往往既囿于理学心学分系和对峙之前见,又受到西方哲学诠释模式的影响,常倾向以“认知心”来理解朱子之心说,或以理性主义来诠解其心性哲学的精神。而实际上朱子心论是以“情”为心的主体内容,以仁为“心之德”,在“爱”或情的实存活动上来把握心的整体义涵。心的“知觉”内在于情,构成人的生命存在之内在的主宰和定向作用。由此,其在形上学上,立足于以个体实存一系列自我转化的工夫历程展开和实现性体、道体的超越性意义。故朱子心论可以说是创造性地接续和再建了先秦儒学性情论和形上学的精神传统。剖析朱子心论这个典型的思想案例,对于我们了解儒学作为一种“哲学”的独特思想内涵,建构儒家哲学的现代形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李景林田智忠
关键词:儒学
《诸儒鸣道》视野下的宋代儒学多元性研究
目前学界对宋代儒学的从多元到一元的发展多有关注,但多集中于蜀学、洛学、朔学、浙学等之间的互动。宋代孤本《诸儒鸣道》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具有代表性的儒者个案。他们在心性说、易学观、道统论、与儒佛关系等问题上有助于...
田智忠
关键词:宋代儒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