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圣瑾
- 作品数:34 被引量:105H指数:5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2022年
-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移植后非复发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参与aGVHD的免疫细胞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代谢途径,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发挥不同的炎症效应。疾病进程中机体内各种代谢物质水平发生了特异性改变,包括系统性代谢物质和微生物代谢物,与疾病的发病与预后密切相关。靶向特定代谢途径及代谢物进行干预是一种新的预防和治疗aGVHD的有前景的方法,一些代谢物质也有望用作疾病预测、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 赵佳佳范圣瑾李慧波
- 关键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代谢组学
- 化疗对白血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化疗对白血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描记脑底动脉的多普勒信号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的脑血流异常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化疗对兔脑血管血流的影响。结果在排除贫血等因素影响时,化疗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普遍性脑血流速度增快;化疗使兔脑血流速度稍增快。结论化疗引起普遍性脑血管血流速度增快,提示有脑血管痉挛和损伤,所以临床治疗中应注意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 范圣瑾李丽敏周晋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化疗急性白血病
- TPA诱导分化试验在白血病分型中的研究
- 2000年
- 胡龙虎许立新张鹏范圣瑾韩雪英杨惠芬李晓霞王树叶周晋
- 关键词:白血病TPA诱导分化免疫学细胞化学约分
- 全文增补中
- 血液重症监护病房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血液重症监护病房(HCU)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CU收治的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245例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88例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组),157例不伴中性粒细胞缺乏(非粒缺组)。急性白血病在粒缺组更为常见(55.68%,49/88)。在转入HCU时,与非粒缺组相比,粒缺组生命体征不稳定,全血细胞计数较低,炎性指标和SOFA评分较高,脓毒性休克较多见[53.40%(47/88)对36.94%(58/157),P<0.05],肌酐(120.00µmol/L对77.10µmol/L,P<0.01)、总胆红素(24.70µmol/L对17.90µmol/L,P<0.01)和脑钠肽水平(567.90 ng/L对134.50 ng/L,P<0.01)较高。在HCU治疗期间,与非粒缺组相比,粒缺组死亡率较高[46.59%(41/88)对32.48%(51/157),P<0.05],脓毒性休克是主要死亡原因(70.73%,29/41);粒缺组革兰阴性菌[55.68%(49/88)对36.30%(57/157),P<0.01]和真菌[14.77%(13/88)对6.36%(10/157),P<0.05]较多见,肺部感染较少(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粒缺组确诊脓毒症后28天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非粒缺组[(53.9±5.3)%对(67.7±3.7)%,P=0.031]。结论与非粒缺脓毒症患者相比,HCU中伴粒缺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病情较重,更容易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和脓毒性休克,死亡率更高。
- 李海涛卢冬雪李丹丹张东阳付金月张倩范圣瑾
- 关键词:粒细胞缺乏脓毒症血液病
- 210例布鲁菌病患者的造血系统损害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 分析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患者血液系统损害与脾肿大的关系及布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收集2005 - 2016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确诊的210例布病患者的血液系统损害情况资料,同时收集入选患者肝功、铁蛋白、D-二聚体与腹部彩超的检查结果。根据患者脾肿大与否分为脾肿大组与非肿大组,分析脾肿大与否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结果 在入选的210例患者中,脾肿大组101例,非脾肿大组109例;男性170例(80.95%),女性40例(19.05%);发病年龄(39.65 ± 10.79)岁;存在血液系统异常的共103例(49.05%);脾肿大组存在血液系统损害的为58例,非脾肿大组存在血液系统损害的为4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65,P 〈 0.05);伴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为151例(71.90%),但转氨酶升高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192,P 〉 0.05);出现铁蛋白升高的为26例(12.38%),D-二聚体升高的为22例(10.48%)。脾肿大伴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共93例,非脾肿大伴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共58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204,P 〈 0.05)。结论 布病可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可能是由脾脏肿大造成的;布病患者多伴有转氨酶升高。
- 张虹赵艳秋范圣瑾
- 关键词:布鲁菌病血液系统损害脾肿大转氨酶升高
- 血液病并发脓毒症休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血液病并发脓毒症休克的血液病类型及影响因素、病原菌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1月我院血液肿瘤专科重症监护病房57例血液病并发脓毒症休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血液病诊断、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方法及转归、病原菌特点等。结果并发脓毒症休克的血液病主要是急性白血病,其次为淋巴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脓毒症休克死亡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疾病复发和/或未缓解、发生休克时伴有肾功能损伤、需要机械通气为死亡危险因素;感染好发部位主要为血液(41.5%);其次为呼吸道(36.6%)。41例病原菌阳性患者共检出62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株48株(77.4%),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8株(12.9%),主要为屎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药菌检出率25.8%。结论血液病并发脓毒症休克的纠正难易程度与疾病状态、器官功能等相关,导致休克最常见的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耐药菌检出率较高。
- 张倩付金月李丹丹范圣瑾
- 关键词:血液病脓毒症休克病原菌
- 1例罕见的急性白血病M2a型伴皮肤浸润
- 2003年
- 周晋孟然范圣瑾韩雪莹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皮肤浸润并发症
- HLA-loss参与单倍体相合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机制
- 2022年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HSCT)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供者来源的问题,逐渐成为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可以用于治疗有移植指征但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匹配或需要紧急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 韩雪范圣瑾赵艳秋王雨竹李慧波
- 关键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
- 亚砷酸治疗白血病并发DIC120例报告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亚砷酸对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合并DIC的治疗和恢复有何影响及其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 4年 1 6 8例应用亚砷酸治疗的APL患者 ,其中合并DIC的 1 2 0例 ,分初治组和复发组。高白期加羟基脲或暂停亚砷酸以治疗DIC为主。应用SAS软件分析APL合并DIC的高危因素并归纳出DIC的类型。结果 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著。DIC发生率初治组与复发组分别为 72 .2 2 %和 6 9.0 5 % ;DIC治愈率分别为89.91 %与 75 .86 % ;死亡率分别为 1 2 .0 8%和 2 4 .1 4 %。高危因素与WBC、PLT、LDH值 ,脏器出血及栓塞有关。结论 亚砷酸治疗APL无直接诱发DIC的作用 ,未发现其促纤溶作用。DIC治疗以输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浆等加肝素为主 ,早期高白 ,血小板≤ 1 0× 1 0 9 L ,尤其是LDH增高预示高危 ,死亡率极高。
- 王树叶范圣瑾刘雪梅杨慧芬李晓霞胡龙虎张鹏赵彦萍周晋
- 关键词:亚砷酸白血病DIC并发症
- 三氧化二砷对APL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 目的:观察贫血及急性白血病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脑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描记脑底动脉的多普勒信号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 范圣瑾
- 关键词:TCD三氧化二砷内皮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