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苏云

作品数:13 被引量:19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恒星
  • 9篇恒星演化
  • 6篇AGB星
  • 5篇赫罗图
  • 4篇湍流
  • 3篇红巨星
  • 2篇恒星结构
  • 2篇I
  • 1篇低速
  • 1篇碳星
  • 1篇判据
  • 1篇热核反应
  • 1篇热力学
  • 1篇热力学量
  • 1篇自转
  • 1篇力学量
  • 1篇内部结构
  • 1篇角速度
  • 1篇核反应
  • 1篇恒星形成

机构

  • 8篇浙江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云...
  • 1篇襄樊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3篇蒋苏云
  • 4篇洪雅芳
  • 3篇黄润乾
  • 3篇李岩民
  • 2篇唐勃峰
  • 1篇樊东鑫
  • 1篇汪志云
  • 1篇畅伟伟
  • 1篇陈培杰

传媒

  • 4篇天文学报
  • 3篇天体物理学报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天文台台...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科技风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1998
  • 2篇199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合参数对中小质量恒星结构和演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计算了在不同对流混合参数下 ,8M⊙ 和 1.3M⊙ 恒星由主序阶段到红巨星阶段的演化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不同大小的混合参数导致了恒星在 HR图中的演化轨迹、对流外壳的第 2次向内延伸深度和回退程度、氢壳层源的温度和产能率 ,以及氦燃烧核的寿命等有显著差别 ,还注意到 8M⊙ 恒星混合参数α≥ 2 .2时会出现第
樊东鑫蒋苏云
关键词:恒星演化恒星结构赫罗图
中等质量恒星星风物质损失的机制
2011年
在考虑引力对星风物质损失的制约效果及辐射压与湍流压对其扰动效果的同时,通过引入可压缩流机制,考虑了恒星外壳对流区对星风物质损失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了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之后,通过对3~5 M_⊙恒星理论模型的星风物质损失率计算,发现:从主序直至中心氦核燃烧结束阶段,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所得星风物质损失率与经典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结果几乎一致;而在TP-AGB阶段,应用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的恒星模型则不受光度影响产生了持续的较大的星风物质损失,比较符合实际观测结果.
洪雅芳蒋苏云
关键词:恒星恒星湍流
AGB星氦燃烧壳层源出现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判据
2005年
建立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出现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判据,新判据包含 了丰富的物理信息,它不仅与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几何性质有关,而且与氦燃 烧壳层源的力学、热学和化学的性质都有关. 提出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发生和消失的机理,它可表述 为: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局部区域出现对流不稳定区会触发非稳定热核反应的 发生,非稳定热核反应会促使氦燃烧壳层源急速膨胀,氦燃烧壳层源的急速几何形变会消 除非稳定热核反应. 用改进后的Kippenhahn恒星演化程序对5M(?)恒星进行了从主序星到热脉动AGB 星的演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判据能很好地反映5M(?)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热核反应 情况.并得出5M(?)热脉动AGB星在第6次热脉动周期阶段,被挖掘到热脉动AGB星 表面的元素主要是在温度lgT2/K<8.155和密度4.0
蒋苏云
关键词:核反应非稳定
8M_■恒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作用效果的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以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理论为基础,将湍流作用表现出来的宏 观应力引入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中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8M(?)恒星从主序星 到早期AGB星演化过程中湍流应力梯度与引力的比值来研究湍流作用对恒星演化与结构 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核燃烧阶段其比值很小,湍流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但在RGB和早 期AGB演化阶段,发现在恒星外部存在一个湍流应力梯度为引力的几倍到几十倍的很小 区域,而该小区域以外的对流区内湍流作用力能达到引力的65%,这些对AGB星的中心 温度变化与热脉动发生的时间等恒星结构与演化规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汪志云蒋苏云陈培杰
关键词:湍流
对流超射对5M_⊙恒星演化的影响
2013年
计算了5M⊙恒星从主序到红巨星阶段的演化,将考虑对流超射的演化结果与不考虑对流超射的演化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向着低温度高光度的方向移动;氢主序与红巨星的寿命之和几乎不变;中心温度随其密度变化较为明显,并对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畅伟伟蒋苏云洪雅芳唐勃峰李岩民
关键词:赫罗图恒星演化恒星结构
RGB星分界点的不同对恒星演化的影响
2012年
提出恒星演化阶段分界点的不同会影响恒星在赫罗图中演化轨迹的观点.基于在恒星演化计算中质量损失率应是一连续的分段函数的考虑,使用改进后的恒星演化计算程序.采用2种不同的分界点分别计算了恒星的演化,基于质量损失率函数连续性的考虑,对于主序星与RGB星的分界点,选取Hayashi线光度最低处比选取核心H丰度为零处更合适.
唐勃峰蒋苏云李岩民
关键词:恒星演化赫罗图
湍流压对中小质量恒星后期演化的影响(I)湍流压、物态方程及热力学量的计算被引量:10
1997年
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由主序演化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其湍流压的大小.结果证明,在红巨星和AGB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
蒋苏云黄润乾
关键词:恒星演化热力学量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由E-AGB星进入TP-AGB星的分界点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对3~10 M_☉恒星在赫罗图上演化轨迹的研究,分析恒星内部氦壳层燃烧峰值处能量、密度、温度、氦壳层表面光度与恒星表面光度比及恒星半径的变化,给出了中等质量恒星由早期AGB星演化至热脉冲AGB星阶段在赫罗图上的分界点,与119颗碳星的观测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同时提出:在恒星演化至该分界点之后,其星风物质损失公式可能需要引入一个与表面光度无关的量以主导超星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虑湍流压效应下5 M_☉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及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分析,发现湍流压在热脉冲AGB星阶段对星风物质损失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热脉冲AGB星的湍流压不可忽略,进而提出了影响热脉冲AGB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可能的物理因素.
洪雅芳蒋苏云
关键词:恒星恒星AGB星恒星赫罗图恒星湍流
低速自转5M_⊙恒星演化
2011年
本文给出了考虑湍流压的低速自转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并用它计算了5M⊙恒星从主序星到早期AGB星的演化,结果表明:自转角速度是变化的,自转通过自转角速度及角速度的变化对恒星在主序星前期和红巨星后期的影响较大而湍流压在AGB星阶段的影响较大。
李岩民蒋苏云洪雅芳
关键词:恒星演化自转湍流赫罗图角速度
AGB星的超星风与热脉动的研究
1997年
至今国际上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的理论研究工作中都忽略了湍流压的存在,然而对于一个整个外壳都处于完全对流的AGB星,湍流压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湍流压的存在将对气体压强、密度、温度以及各热力学量产生影响,因而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产生影响。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并给出了判别恒星外壳产生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从主序到AGB星的演化。目的是研究有湍流压情况下AGB星的超星风及热脉动的机理。结果表明,对于7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并且对恒星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对于2.8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影响较小。由于湍流压的作用,2.8M⊙和7M⊙恒星在AGB阶段和红巨星阶段,靠近表面的区域会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造成物质向外喷流,这就是AGB星和红巨星产生强大星风的物质损失的原因。研究还表明,湍流压效应造成7M⊙AGB星的氢燃烧壳层产生主周期为50年的脉动现象。
蒋苏云
关键词:恒星演化AGB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