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
- 作品数:61 被引量:784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气候系统模式FGOALS-s2对南半球气候的模拟和预估被引量:3
- 2013年
- 针对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IAP/LASG气候系统模式FGOALS-s2,评估了其对南半球气候平均态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预估了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南半球气候的变化特征。对20世纪历史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再现南半球大气环流气候态分布特征,包括6~8月平均(JJA)南半球双西风急流现象,只是模拟的北支急流偏弱、南支急流偏强。未来气候预估试验中,不同RCPs情景下南半球温度变化以增暖为主要特征,陆地增温大于海洋,只有南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存在局部变冷。综合四种不同情景,未来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南半球中纬度高压带将显著加强,绕极低压带将加深。降水呈现出增多的特征,12月到来年2月平均(DJF)强于JJA,海洋强于陆地,只有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中部局部降水减少。未来不同RCPs情景下,马斯克林高压表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特征,而澳大利亚高压则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特征。南极涛动(AAO)的变化表现为:RCP2.6和RCP4.5情景下AAO都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RCP6.0和RCP8.5情景下都为一致的增强趋势,这主要与四种情景中模拟的未来温度变化结构不同有关。例如在RCP6.0和RCP8.5情景下,南半球高纬高层温度增暖趋势小于中纬地区,使得经向温度梯度增大,中纬度西风加强,60°S以南位势高度减小,最终令AAO增强。
- 周天军孙丹薛峰
- 关键词:气候系统模式马斯克林高压南极涛动
-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被引量:20
- 2013年
-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19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和相关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观测海温强迫下,模式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减弱及相关的环流场变化,包括东亚沿海的偏北风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高的形态变化,模式还较好再现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雨型变化,即长江流域降水偏多,而华北和华南偏少,但位置略偏南。基于奇异值分解(SVD)的分析表明,热带海洋变暖是这次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减弱的主要因素,这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在1970年代末期的位相转变有关。此外,模式还较好模拟了长江流域的变冷趋势,进而减弱了海陆温差,使东亚夏季风减弱。
- 陈红薛峰
-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夏季降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 1月和7月月平均气候的模拟与IAP GCM模式效能检证被引量:2
- 1997年
- 利用IAPGCM25年的积分结果,系统分析了模式的1、7月月平均气候,并与观测资料、OSUGCM和其它大气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作了比较,所比较的变量包括大气基本变量即海平面气压、表面气温和降水以及与流场、加热场和水汽场有关的诸多变量。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各种大气变量的分布特征,大多数变量的模拟结果要优于OSUGCM,从而证实模式对1、7月月平均气候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特别是由于IAPGCM与OSUGCM两模式物理过程十分相似,这一结果还进一步证实了IAPGCM动力框架和计算方案的优良性能。模拟的主要误差包括南极槽偏浅、冰雪区表面气温偏高以及主要降雨区雨量偏大等,同时还分析了模拟误差的可能原因,提出了改进模式的一些设想。此外,计算并比较分析了模式中动量、感热和水汽的经向输送。
- 薛峰曾庆存
-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
- 年际气候变率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 1996年
- 本文利用IAPGCM20年的模式输出结果,计算了海平面气压、表面气温和降水的年际气候变率,并与观测资料作了对比分析,以考察模式模拟年际变率的能力。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再现了观测变率地理分布的基本特征,这说明大气内部动力-物理相互作用过程对年际变率有重要影响,而模拟值的偏低则显示了模式中未包括的某些外界强迫因子如海温和海冰年际变化的潜在作用。
- 薛峰曾庆存
- 关键词:年际变率气候变化数值模拟
- 变网格模式LMDZ对1998年夏季东亚季节内振荡的模拟被引量:4
- 2011年
- 本文利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动力气象实验室(LMD)发展的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LMDZ4,对1998年夏季东亚季节内振荡(ISO)现象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表明,该模式能准确模拟出1998年夏季东亚地区ISO的准周期信号,并能较好地再现30~60天振荡经向上北传、纬向上西传的传播特征,对ISO动能强度的模拟在低纬地区稍强,中纬地区较弱。模式能再现降水季节内振荡的主周期,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观测资料表明,东亚降水30~60天振荡在北传过程中,大约在15°N、27°N以及37°N附近会出现明显的高值中心,分别对应我国东部地区三条雨带。模式能再现其北传特征,但30°N以南地区模拟偏弱,30°N以北地区偏强,导致ISO高值中心分布在30°N以北。这可能是由于对降水强度和雨带位置的模拟偏北有关。
- 孙丹周天军刘景卫薛峰
- 关键词:季节内振荡降水
-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
-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19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和相关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观测海温强迫下,模式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减弱及相关的环流场变化,包括东亚沿海的...
- 薛峰陈红
- 关键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
- 中等和强ENSO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预测意义
- ENSO是海气耦合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它对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也是预测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以前研究中未能明确区别ENSO的强度,其研究结果中反映的主要是强ENSO信号。因此,在实际预测中,根据...
- 薛峰
- 关键词:降水分布中国夏季降水
- 文献传递
-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环流特征及其与热带海面温度异常的关系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1979~2022年NCEP/DOE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面温度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影响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2022年与La Niña年强迫作用下的我国夏季季节内环流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异常高温与同期热带SST之间存在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高温区具有明显空间变化特征,6月位于华中地区、7月位于西南地区、8月影响整个长江流域。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同时异常加强,以及两者重叠打通并形成少见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造成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异常高温过程的直接原因。3)在持续2年的较强La Niña背景下,2022年东亚夏季环流并未完全表现出对La Niña冷SST的响应,南海及菲律宾以东对流异常偏弱、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不显著均与La Niña年环流典型特征有较大出入。夏季同期热带SST异常对高温过程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热带西印度洋和热带中太平洋的冷SST异常分别有利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出现高温酷暑,其中热带中太平洋冷SST异常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的重要原因,而热带西印度洋冷SST对南亚高压的增强有贡献作用。
- 张雯薛峰张潇潇林壬萍董啸
-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不同强度El Nino的衰减过程.Ⅱ,中等和较弱El Nino的衰减过程被引量:10
- 2010年
- 在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中等和较弱El Ni(?)o的衰减过程.结果表明,对中等El Ni(?)o而言,在其发展阶段和盛期,负异常信号在西太平洋产生,但由于强度不足,在El Ni(?)o盛期之后迅速衰减,这是一种夭折的类西太平洋振子过程.因此,与强El Ni(?)o不同,中等El Ni(?)o衰减进入平常态.而较弱El Ni(?)o以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方式进行位相转换,伴随东南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和西移,东风异常和海表温度负异常自赤道东太平洋向西扩展,这是一种平流模态过程,导致较弱El Ni(?)o衰减进入La Ni(?)a.
- 刘长征薛峰
- 关键词:E1E1
-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被引量:66
- 2006年
- 基于NCEP/NCAR资料分析了对流层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指出越赤道气流中心在低层位于925hPa,在高层位于150 hPa。东半球的越赤道气流是一种典型的季风型气流,而西半球越赤道气流具有信风特征。研究结果还表明,低层的索马里和南海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季风爆发前2候,索马里急流有一次迅速的增强,这一增强有利于加速孟加拉湾地区西风的向东扩展,并使控制在南海上空的西太平洋副高东撤;同时,南海越赤道气流的迅速增强也推动副高北上,共同促使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不仅如此,二者对季风爆发的早晚也有重要影响,当前期这两支越赤道气流建立偏早、强度偏强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易偏早。反之,当其建立偏晚、强度偏弱时,季风爆发易偏晚。
- 高辉薛峰
- 关键词:越赤道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