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免疫
  • 4篇受体
  • 4篇组织化学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激素
  • 4篇病理
  • 3篇乳腺
  • 3篇细胞
  • 3篇浸润性
  • 3篇激素受体
  • 3篇儿童
  • 3篇病理学
  • 2篇导管
  • 2篇形态学
  • 2篇孕激素
  • 2篇乳腺癌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

机构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3篇许恪淳
  • 10篇姚晓虹
  • 8篇祝明洁
  • 7篇管雯斌
  • 6篇王立峰
  • 6篇许艳春
  • 1篇张萍
  • 1篇虞文伟
  • 1篇王晓颖
  • 1篇姚俊宇
  • 1篇张文川
  • 1篇刘鹏飞
  • 1篇王国斌
  • 1篇王爱梅

传媒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非典型性导管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乳腺非典型性导管增生(ADH)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收集乳腺癌和非乳腺癌标本共442例,其中浸润性癌253例,非浸润性癌(导管内原位癌)79例(低级别25例,高级别54例),非乳腺癌110例。观察ADH的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对各类病变的ADH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H直径均小于2 mm;腺腔细胞CK5/6表达阴性,肌上皮细胞p63表达阳性。非浸润性癌ADH检出率显著高于非乳腺癌和浸润性癌(均P=0.000);非浸润性癌低级别病变的ADH检出率显著高于浸润性癌和非浸润性癌高级别病变(均P=0.000)。结论·乳腺的ADH病变与导管原位癌的关系密切,及时发现和切除这种病变对预防乳腺癌发生有重要意义。
许艳春姚晓虹许恪淳管雯斌王立峰祝明洁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导管原位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子宫内膜癌p16、p53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p53和癌基因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4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p16、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中p16、p53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和47.5%、52.5%、37.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16蛋白表达在G1与G3组之间和Ⅰ期与Ⅲ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和C-erb-B2表达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表达逐渐升高。p16、p53和C-erbB-2在子宫内膜癌联合检测中的阳性表达率异常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论p16、p53和C-erbB-2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组织学分级都有重要意义,p16、p53和C-erbB-2表达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肿瘤不同阶段中各基因的不同表现,联合检测可以弥补单个指标检测的不足,更好地反映肿瘤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改变。
王爱梅许恪淳祝明洁王国斌姚晓虹
儿童卵黄囊瘤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了解儿童卵黄囊瘤(YST)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明确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YST病理学诊断中的作用,探讨YST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总结21例YST(性腺8例,非性腺13例)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YST的组织形态学表现多样,具有微囊和网状结构17例,内胚窦结构16例,腺管—腺泡结构10例,乳头状结构8例,巨囊结构和肠型结构各3例,多囊泡卵黄囊样结构2例,黏液瘤样结构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胎蛋白(AFP)阳性表达20例(95.24%),细胞角蛋白(CK)阳性表达21例(100%),波形蛋白(Vim)阳性表达16例(76.19%)。结论儿童YST可发生于性腺(睾丸和卵巢),亦可发生于非性腺部位(骶尾部、盆腹腔、小脑和软组织等)。YST组织形态表现具多样性,常见特征性结构有微囊和网状结构、内胚窦结构、腺管—腺泡结构和乳头状结构,巨囊结构、肠型结构、黏液瘤样结构和多囊泡卵黄囊样结构等较少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有助于明确YST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许恪淳管雯斌许艳春姚晓虹王立峰祝明洁
关键词:卵黄囊瘤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
GnRHR在女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中表达意义
目的:本研究主要调查和比较女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和I型子宫内膜腺癌)中GnRHR 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关系;调查GnRHR和原癌基因CerbB-2 表达的...
许恪淳
关键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原癌基因免疫组化法抗肿瘤治疗
文献传递
细胞色素P450 3 A亚族参与的药物代谢及其异常表达的意义
2008年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含血红蛋白和硫羟基的蛋白,是体内代谢转换的主要酶系。CYP450存在于人体细胞的微粒体中,主要是肝细胞。CYP450的蛋白编码有55个基因,29个是假基因(psuedogene)。CYP450有许多亚族,其中最主要是CYP4503A亚族(CYP3A),占肝细胞CYP450的30%~60%。
许恪淳张萍姚晓虹
关键词:细胞色素药物代谢CYP450血红蛋白生物体内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复习和分析30例儿童横纹肌肉瘤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 30例横纹肌肉瘤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8例。组织学类型包括胚胎性(20/30,66.67%)、腺泡状(8/30,26.67%)和梭形/硬化性(2/30,6.67%)横纹肌肉瘤3种。发生部位依次为躯干(15/30,50.00%)、头颈(7/30,23.33%)、四肢(6/30,20.00%)和泌尿生殖系统(2/30,6.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肌调节蛋白(MyoD1)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结论胚胎性、腺泡状和梭形/硬化性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横纹肌肉瘤的主要类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原始的小圆细胞,部分病例可见横纹肌母细胞。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MSA、SMA、DES、MyoG和MyoD1等肌源性标志物。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
管雯斌许恪淳许艳春王立峰姚晓虹祝明洁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横纹肌肉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8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GnRHR。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Gn-RHR的阳性表达为68%(34/50)。其中乳腺癌G1组的阳性表达(92.3%,12/13)与G3组的阳性表达(46.2%,6/13)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G3组的阳性表达和正常乳腺组织的阳性表达(94.4%,17/18)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多数正常乳腺组织的GnRHR虽有表达,但呈弱阳性表达,而多数浸润性导管癌GnRHR则呈强阳性表达,提示乳腺组织的分化程度影响肿瘤组织内GnRHR的表达。
祝明洁许恪淳虞文伟姚俊宇姚晓虹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
头皮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被引量:2
2016年
1病历摘要(图1)女,34岁;因右顶枕部肿块进行性增大1年入院。无头皮外伤或感染史。体格检查心肺腹无异常。右侧顶枕部可见一乳头状红色肿物,突出头皮,约1.2cm×1.0cm,肿物表面可见淡粉色息肉样隆起(图1A),无破溃,扪及皮下肿块呈实性,边界尚清,活动性可,无波动感,无触痛及压痛,耳后及枕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CT提示:右顶枕骨下结节,邻近颅板无骨质破坏(图1B、1C)。
刘鹏飞张文川许恪淳
关键词:外毛根鞘瘤头皮
儿童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的形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MYCN扩增特点,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分析100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及节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60例MYCN扩增。结果 100例NB及GNB患儿,平均年龄2.7岁,男性多于女性;NB分为未分化型、差分化型、分化型;GNB分为混合型(iGNB)和结节型(nGNB)。免疫表型:神经母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NSE、NF、PGP9.5、Syn、CgA;Schwannian细胞表达S-100、GFAP。11.67%的患者伴MYCN扩增,iGNB无MYCN扩增。结论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的诊断主要根据组织学形态,特殊检查(免疫组化、电镜和细胞遗传学)可以帮助鉴别未分化的母细胞成分。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的预后根据患者年龄、肿瘤的分型分期、分子遗传学改变等指标综合评估。
许恪淳管雯斌许艳春王晓颖王立峰祝明洁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分子生物学预后
乳腺病变中异型大汗腺化生的形态学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中异型大汗腺化生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观察分析2011年1月—2012年9月间19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48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各种大汗腺化生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巨囊病液化蛋白(GCDFP-15)和雄激素受体(A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可将大汗腺化生分为囊型、乳头型和异型三种形态。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大汗腺化生40例,囊型、乳头型和异型的大汗腺化生分别为28例、4例和8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大汗腺化生13例,囊型、乳头型和异型的大汗腺化生分别为9例、2例和2例,两组病例大汗腺化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大汗腺化生在浸润性乳腺癌组和乳腺良性病变组中均占4.2%(8/190,2/48),在伴有大汗腺化生的浸润性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中分别占20.0%(8/40)和15.4%(2/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汗腺化生GCDFP-15和AR均呈阳性表达。结论大汗腺化生广泛存在于乳腺的良恶性病变中,通过GCDFP-15和AR表达可以证明大汗腺化生。虽然未发现其在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间的差异,但异型大汗腺化生可能具有发展为乳腺癌的危险性,应该引起注意。
许艳春祝明洁管雯斌许恪淳姚晓虹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雄激素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