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中贤

作品数:32 被引量:24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盆地
  • 8篇岩石
  • 8篇岩石圈
  • 8篇沉降
  • 7篇珠江口盆地
  • 6篇东南
  • 5篇地层
  • 5篇陆缘
  • 5篇海洋地质
  • 4篇地壳
  • 4篇新生代
  • 4篇琼东南盆地
  • 3篇地层格架
  • 3篇异常沉降
  • 3篇格架
  • 3篇构造沉降
  • 3篇凹陷
  • 3篇白云凹陷
  • 2篇地层记录
  • 2篇地壳结构

机构

  • 32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 1篇中国建筑科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南省岩石矿...
  • 1篇海南省海洋地...
  • 1篇长江三峡勘测...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海石油深海...

作者

  • 32篇赵中贤
  • 19篇孙珍
  • 9篇周蒂
  • 6篇张云帆
  • 5篇廖杰
  • 5篇徐子英
  • 4篇颜文
  • 3篇孙龙涛
  • 3篇许鹤华
  • 3篇陈广浩
  • 2篇王晓芳
  • 2篇王章稳
  • 2篇张佳政
  • 2篇张翠梅
  • 2篇邱宁
  • 2篇姚永坚
  • 2篇李鹏春
  • 2篇王晓芳
  • 2篇黄海波
  • 2篇谢辉

传媒

  • 5篇地球科学(中...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球科学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7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白云-荔湾深水区同扩张期岩浆活动特征及构造意义
2023年
南海陆缘深水区发育同裂陷期及同扩张期岩浆,但其时空展布特征、岩浆活动量及活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选取三维反射数据质量较高且覆盖全面的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对岩浆活动开展解释和岩浆量的统计工作.在钻井的约束下,综合运用反射特征和接触关系分析以及火山地层学方法,开展了19条高分辨率三维多道反射地震资料解释,在此基础上对白云-荔湾凹陷沉积层中侵入和喷发的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自浅部到深部共识别出100余个火成岩体及与岩浆活动相关构造,含3相11亚相,3相包括火山岩相、侵入相和气液相;(2)岩浆活动划分为33.9~23.0 Ma、23.0~19.1 Ma及19.1~16.0 Ma三个期次,各期岩浆产生量逐期减少;(3)空间上,岩浆活动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由南向北逐渐变新的趋势,且岩浆活动大多分布于周围隆起之上.扩张脊于23.6 Ma时南迁,研究区岩浆活动表现为向北跃迁.推测拉张-扩张早期上涌地幔物质可能受到脊吸作用的影响而导致其上涌头部向洋脊偏转,在扩张脊南迁后,脊吸作用变弱,部分上涌地幔向北回撤,从而导致23 Ma之后岩浆活动向北迁移.扩张结束后岩浆(<17 Ma)碱性程度升高,推测岩浆物质来源变深.
朱筱曦赵中贤卓海腾庞雄郑金云孙龙涛孙龙涛
关键词:南海北缘岩浆活动地球物理
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机制被引量:14
2020年
为揭示珠江口盆地西部陆缘伸展-减薄过程,进行盆地断裂构造样式识别、断层活动速率和一维空盆构造沉降定量计算和综合分析.珠江口盆地西部以铲式断层和拆离断层为主并继承性发育.张裂一幕断层活动和构造沉降集中于开平凹陷,最大速率分别达到239 m/myr和108.6 m/myr.张裂二幕断层活动和构造沉降向洋盆迁移,最大速率分别达到192 m/myr和210.7 m/myr.张裂一幕岩石圈减薄集中在开平凹陷,以地壳脆性薄化为主.张裂二幕减薄中心向洋盆迁移,岩石圈地幔可能发生了局部薄化和软流圈上涌,导致陆架和上陆坡区凹陷内部构造沉降减弱;洋陆过渡带处上地壳快速减薄,且薄化速度比下地壳快.对比西北次海盆南侧上地壳较厚及下地壳较薄或缺失的情况,推测西北次海盆在破裂前发生了不对称的单剪薄化.
毛云华赵中贤孙珍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构造样式断层活动构造沉降构造地质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成因机制探讨被引量:56
2014年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成因阶段。分析认为,该盆地裂谷阶段的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特征。两幕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的伸展作用是控制盆地东西分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古新世—中始新世的伸展作用主要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发生,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伸展作用是在印支半岛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的背景下发生。盆地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受岩石圈伸展机制差异的控制:古新世—中始新世裂陷幕在厚地壳和薄岩石圈背景下以宽裂谷方式伸展,形成盆-岭式结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在正常岩石圈背景下发生窄裂谷方式伸展,裂陷作用集中在现今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北部裂谷带经历加厚型地壳-正常地壳-减薄型地壳的伸展过程,而南部裂谷带则主要经历减薄型地壳-超减薄型地壳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南、北裂谷带构造-沉积格局的显著差异。盆地漂移阶段的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升流向南迁移有关。
钟志洪施和生朱明庞雄何敏赵中贤刘思青王菲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伸展
南沙地块内破裂不整合与碰撞不整合的构造分析被引量:32
2011年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南沙地块内的破裂不整合面(BU)存在穿时现象,在地块东侧的礼乐盆地时代为T60(约23.8 Ma),而在地块西侧的北康和南薇西盆地内,BU时代为T40(约16 Ma),与碰撞不整合面重合.碰撞不整合面在南沙地块东部也为1 6 Ma左右.碰撞之后的几个构造界面时代比较一致,而之前的张裂事件界面可能也有穿时性.深度与空盆构造沉降速率一阶拟合结果显示,南沙地块中西部从Tg以后就表现出伴随前陆作用的岩石圈挠曲,90N09剖而和94N07剖面上,前隆的高度逐渐增高,并在16 Ma的层面上表现出最大的前隆高度,之后减弱;整体上挠曲程度西强东弱,且挠曲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推测与岩石圈强度、俯冲的古南海洋壳宽度和陆陆接触的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
孙珍赵中贤李家彪周蒂王章稳
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被引量:49
2010年
本文根据伸展盆地发育的挠曲悬臂梁模型,以二维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区1530测线北段的岩石圈伸展系数,分析了其裂后沉降规律。由正演模拟,发现盆地1530测线北段的裂陷由北向南逐渐发育,其陆架岩石圈的平均伸展系数为1.2和较大凹陷处的岩石圈理论伸展系数变化在1.08~1.24之间。整条剖面裂后沉降的实测值比理论值大2.5km左右,本文分析造成这一差值的最大可能是裂后异常沉降的存在。由前人成果可知,陆坡区也存在其他大的异常,对于陆架和陆坡区的异常,本文认为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南海陆缘之间都可能有关联,它们的产生可能是某种共同机制的结果。珠江口盆地陆架区的实测裂后沉降速率明显不同于逐渐减小的理论变化规律,而是存在两期(30~18.5Ma和18.5Ma至今)由快到慢的变化。在30~23.8Ma沉降速率集中在140~190m/Ma,之后23.8~18.5Ma减小至35~65m/Ma。18.5~16Ma的沉降速率迅速增大到300m/Ma,随后16Ma至今又减小至75~110m/Ma。其中18.5~16Ma的沉降速率最大,并与当时陆架坡折的形成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相对应,也与前人在陆坡区白云凹陷发现的17.5~15.5Ma裂后重大加速沉积的时间一致,因此本文推测珠江口盆地18.5~17.5Ma可能存在一重大构造事件,引起盆地从陆架到陆坡的裂后快速沉降的发生。但对于构造事件的成因、准确时间及其范围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赵中贤周蒂廖杰何敏郭翔燕张云帆徐子英
关键词:陆架珠江口盆地
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沉降及岩石圈伸展变形被引量:13
2011年
为认识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降和岩石圈伸展变形特征,本文对过研究区的两条测线进行了回剥分析和伸展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白云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降具有幕式特点,由快到慢共分4幕:①65~24.4 Ma;②24.4~18.5 Ma;③18.5~13.8 Ma;④13.8~0 Ma,在裂后存在3期快速沉降(24.4~21 Ma,18.5~16.5 Ma,13.8~10.5 Ma)和4期慢速沉降(或隆升)(30~24.4 Ma,21~18.5 Ma,16.5~13.8 Ma,10.5~0 Ma).白云深水区裂陷期和裂后期沉降受基底形态影响,总体向洋陆边界增加,裂陷期的沉降量为200~2100 m,裂后沉降量为1000~1500 m,由裂陷期沉降反演的岩石圈伸展系数为1~7,与全地壳的伸展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在基底隆起处伸展系数小,凹陷处伸展系数大;白云深水区裂后存在异常沉降,约300~700 m,它的分布与基底形态负相关,在隆起处异常沉降量大,为600 m左右,凹陷处异常沉降量小,约300 m,可能与岩石圈破裂引起洋陆过渡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差异沉降相关.
赵中贤孙珍谢辉颜承志李元平
基于地层记录沉降反演被动陆缘地壳结构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层记录沉降反演被动陆缘地壳结构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7个步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需额外提供重力或折射地震数据,仅仅依靠多道地震对地层、沉积基底和壳幔边界的反射信息,即可快速、高效、大范围开展...
赵中贤孙珍
一种初始地壳厚度和伸展系数定量计算方法
为解决被动陆缘或张裂盆地地壳伸展系数计算中基于假设初始地壳厚度为恒定值使计算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初始地壳厚度和伸展系数定量计算新方法,即在现今地壳厚度和裂陷期构造沉降双重数据约束下,通过均匀有限拉伸模拟技术反演初始...
赵中贤孙珍李付成李瑞隆
南海礼乐滩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及其新生代构造响应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探索碳酸盐台地在海盆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对南海南部礼乐滩区域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及其与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多道地震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区广泛发育包括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在内的碳酸盐沉积,其发育时间主要集中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在中中新世后开始退积和淹没.通过对穿越礼乐滩区的两条NW-SE向测线NH973-2和DPS93-2的构造沉降反演,进行沉降量、沉降速率计算和构造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速率及沉降量随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而发生变化,可分为缓慢沉降期(古新世-早渐新世,张裂阶段)、隆升剥蚀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阶段)、加速沉降期(早中新世末期,后漂移阶段1)、强烈沉降期(中新世,后漂移阶段2)和稳定沉降期(晚中新世至今,后漂移阶段3)5个发育期.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期和南海海盆的漂移阶段相对应,构造沉降的分析表明该期间具有构造抬升作用,其与相对上升的海平面结合有利于碳酸盐沉积的发育.在南海扩张期间主地幔对流的控制下,南部陆缘区礼乐地块和礼乐滩盆地之间较大的地壳厚度差异会导致侧向上地温梯度的差异,从而形成礼乐滩盆地之下的次生对流.该次生对流控制了研究区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的隆升剥蚀作用.
方鹏高丁巍伟方银霞赵中贤
关键词:碳酸盐台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5
2011年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深的凹陷,中心处沉积物厚度达12.5km以上,其中30Ma破裂不整合面以上厚度达6.5km以上.按照张裂盆地构造发育的理论模型,如McKenzie的经典理论模型,裂后由于冷却收缩而产生的盆地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是岩石圈伸展系数的函数,可以计算出来.白云凹陷裂后期的实测沉降量是否大于应用理论模型计算的热沉降量,即是否存在裂后异常沉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实测与理论裂后沉降量进行对比.实测裂后沉降可通过回剥去除沉积物荷载等因素引起的沉降而得到,但理论热沉降的计算则需要知道盆地的岩石圈伸展系数,后者是未知的.本文设计了正演模拟和反演回剥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即应用基于挠曲悬臂梁模型的二维模拟方法正演模拟白云凹陷的幕式张裂过程,通过试错达到实测的张裂期剖面形态,从而获得岩石圈的伸展系数,计算出理论的裂后热沉降,并与回剥得到的实测裂后沉降量进行对比.结果不仅表明白云凹陷的确存在裂后异常沉降,而且揭示了异常沉降的时空特征:30Ma以来,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17.5~13.8Ma;凹陷中心的异常沉降量最大,达2km,其次为凹陷南侧的异常沉降量,明显大于凹陷北侧;根据凹陷两端的异常沉降量没有降低的趋势,推测向凹陷北部的陆架区和凹陷南部的洋盆方向依然存在裂后异常沉降.正演灵敏度实验还表明,白云凹陷的张裂期剖面形态只能通过低角度(≤13°)的边界断层的伸展来获得.针对可能引起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机制,初步探讨了几种可能机制,认为东亚季风增强导致的沉积物供给量增加以及由此导致的下地壳流动可能是主要原因.
廖杰周蒂赵中贤张云帆徐子英
关键词:二维正演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