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强
- 作品数:25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肝功能重建被引量:9
- 2011年
-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 刘芳陈少红刘青波范新娟唐芳赵国强
- 关键词:肝衰竭细胞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内移植
- 大小肝癌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比较影响大、小肝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H1、c-Met、MT1-MMP(membrane-type1matrixmetalloproteinase)、Ki-67蛋白在53例大肝癌(瘤体直径>3cm)及40例小肝癌(单肿瘤结节,瘤体直径≤3cm)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结果:nm23-H1、c-Met、MT1-MMP蛋白在大、小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分别为P=0.005、P=0.008和P=0.007);nm23-H1蛋白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41);c-Met、MT1-MMP蛋白表达与肿瘤包膜浸润、远处转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肝癌组织表达nm23-H1、c-Met、MT1-MMP蛋白发生改变,是促使其生物学行为较小肝癌更为恶性的重要因素。
- 何萍张雁瑞车丽洪吴惠茜赵国强薛玲
- 关键词:肝细胞癌NM23-H1C-METMT1-MMP
-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代偿肝功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肝脏功能的代偿能力。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D-gal)作为肝脏毒剂,构建SD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通过腹腔移植分别植入微囊化肝细胞和游离肝细胞。结合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多项血生化指标以及模型动物生存率比较,评估植入细胞对肝功能衰竭的代偿能力。结果细胞植入后12 h开始对模型动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ALB产生影响,其影响力在细胞植入后24-48 h达到高峰。对比游离肝细胞,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各项肝生化指标的改善尤为明显,且动物的存活率最高。结论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有助于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存活率,可明显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肝功能。
- 孙丽霞刘大伟刘芳范新娟赵国强
- 关键词:肝细胞微囊化肝衰竭
- 卵圆细胞标志分子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发生与卵圆细胞之间的分子关联及诱导分化前后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酶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卵圆细胞的多种标志分子CK7、CK8、CK18、CK19、AFP及GGT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中的表达状态,并观察BEL-7402诱导分化前后各种标志分子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 BEL-7402中CK7、CK8、CK18、AFP及GGT表达阳性,CK19表达阴性,与卵圆细胞向肝细胞分化早期阶段的分子表达谱相似。BEL-7402诱导分化前后各分子标记物及GGT酶活性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BEL-7402与卵圆细胞在分子表达谱上有高度相似性,提示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卵圆细胞之间存在重要关联。在诱导分化过程中,BEL-7402标志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要晚于其在细胞周期方面的变化。
- 杨迪成娜刘大伟刘芳向锦赵国强
- 关键词:肝细胞癌卵圆细胞生物学特征
- 人胎肝大小与胎龄的关系
- 2008年
- 陈文芳赵国强谢国权
- 关键词:人胎肝胎龄肝大发育阶段相关系数胎儿外科
- 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的形态和分子表达特征
- 本研究以肝损伤动物模型的肝组织萃取液为诱导物实现了由骨髓间质细胞向肝细胞的诱导分化,并运用相差显微镜术、免疫细胞化学、RT-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了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形态和分子表达特征...
- 周峰刘青波陈琼荣刘芳陈少红赵国强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肝细胞标志分子细胞诱导分子表达
- 癌基因对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和转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通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卵圆细胞进行AFP和c-ras、c-myc基因的动态测定,观察二者在卵圆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探讨癌基因对细胞分化和转化的影响.方法:用化学致癌剂3’-Me-DAB诱发出SD大鼠肝卵圆细胞增生,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之,并进行长期体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租RNA-DNAslotblot杂交分别测定细胞AFP及癌基因的表达隋况.结果:AFP及c-ras、c-myc在卵圆细胞体外培养的不同时期呈现同步升高或降低:培养初期,卵圆细胞AFP及癌基因均呈高表达,而后下降;第20代时再次升高,之后维持在较低的表达水平.至第65代时,卵圆细胞不仅呈现出生长速度加快、群体倍增时间缩短、多倍体核型及软琼脂生长,而且癌基因及AFP的表达亦第3次升高.结论:癌基因及其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转化过程,亦可调节细胞的分化.
- 廖冰薛玲何萍赵国强车丽洪
- 关键词:癌基因肝卵圆细胞细胞分化
- PKC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与卵圆细胞增殖转化的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KC-α和C-Jun的表达与卵圆细胞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诱癌剂3-甲基-4-甲基氨偶氮苯(DAB)饲喂SD大鼠构建肝癌模型,分别用斑点杂交检测PKC-α mRNA及用Northen Blot检测C-Jun mRNA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几个阶段(第4周、第8周、第14周、第17周、第24周)的表达,并用薄层色谱仪线性扫描进行半定量。【结果】在第4周,诱癌组肝脏汇管区出现少量卵圆细胞,同时诱癌组肝脏可检测到PKC-α和C-Jun mRNA的表达。更有意义的是,诱癌组PKC-α和C-Jun mRNA的表达强度及卵圆细胞的数量随着实验的进程从第8周开始急剧增加,持续经过第14周并在第17周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同时在第17周出现不典型增生的卵圆细胞及多灶性肝细胞癌和胆管上皮细胞癌。在第24周,诱癌组肝脏出现大片肝细胞癌和胆管上皮细胞癌,但几乎看不到正常和不典型增生的卵圆细胞,同时PKC-α和C-Jun mRNA的表达强度急剧减弱,因此,在整个诱癌过程中,PKC-α和C-Jun mRNA表达的变化曲线与卵圆细胞的增殖及恶性转化基本一致。【结论】在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卵圆细胞可能是肝癌的始动细胞,PKC-α和C-Jun在卵圆细胞的增殖和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推测PKC-α和C-Jun的过表达是肝癌形成的前期事件。
- 向锦吴秋良陈琼荣匡亚玲陈健智赵国强
- 关键词:肝肿瘤PKC-Α
- 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蛋白激酶C的表达特征被引量:1
- 2002年
- 向锦赵国强张惠忠胡瑞德钟觉民
- 关键词:肝癌信号转导系统蛋白激酶C基因表达
- 骨髓间质干细胞肝向诱导分化前后肝功能代偿能力的比较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状态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并进行综合比较评估。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D-gal)构建的雌性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BMSCs移植组,幼稚肝细胞移植组,成熟肝细胞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结合多项血生化指标对不同分化阶段BMSCs的肝功能代偿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植入细胞在受体动物体内的存留状态及定位情况。结果各组肝衰模型动物经细胞移植后,所测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明显下降,白蛋白(ALB)的水平有所上升。各移植组之间相比,诱导至成熟肝细胞状态的细胞无论对肝功能的改善或是降低动物死亡率,效果均为最优。细胞移植后的第30天,仍能在受体动物肝脏内检查到sry基因信号。结论体外诱导分化至不同阶段的BMSCs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衰竭肝脏的功能,而诱导分化至成熟状态的细胞对肝功能的代偿能力最强,可作为代偿肝功能的重要细胞源之一。
- 刘芳陈少红刘青波范新娟唐芳刘大伟赵国强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肝衰竭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