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龙
-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市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对乙酰氨基酚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小儿急性发热疗效比较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观察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提供参考。方法将腋温≥38. 5℃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组及栓剂组各45例,比较2组各时间点体温、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口服组总有效率为95. 6%,栓剂组总有效率为84. 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09,P> 0. 05)。治疗前2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用药后1 h、2 h、4 h、6 h口服组体温低于栓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对高热患儿退热较直肠给药作用快。
- 赵玉龙郑艳
-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给药直肠给药发热
- 双歧杆菌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外周血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轮状病毒肠炎患儿72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口服,对照组除不予以双歧杆菌,其余治疗药物均同观察组。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d后外周血IL-6和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3d后两组患儿外周血IL-6和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86.1%)(c2=13.37, P<0.001),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用双歧杆菌进行治疗,安全有效,能够使IL-6和TNF-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抑制炎症反应。
- 赵玉龙
- 关键词:双歧杆菌轮状病毒肠炎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 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分析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进而推导其指导治疗的可能。方法采用Coulter Epics XL-MCL型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35例毛细支气管炎儿童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率,与28例支气管哮喘儿童和15例健康儿童比较;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35例毛细支气管炎儿童治疗前后和15例健康儿童血清IL-4、IFN-γ水平,并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毛细支气管炎组儿童的CD4+水平较高,CD8+水平较低,与支气管哮喘组类似,F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毛细支气管炎组儿童的IL-4水平较高,而且治疗前高于治疗后,F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检验显示三组两两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水平较低,但F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婴儿第一次喘息最常见的原因,甚至进一步发展为哮喘,除感染因素外或许与哮喘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免疫学机制,可以考虑进行免疫治疗。
- 陈迎春何丽萍赵凯赵玉龙
- 关键词:细支气管炎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类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