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亚萍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2篇咽肿瘤
  • 2篇杂合性
  • 2篇杂合性缺失
  • 2篇鼻咽
  • 2篇鼻咽癌
  • 2篇鼻咽肿瘤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切片
  • 1篇切片质量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肿瘤防治
  • 1篇微切割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学

机构

  • 5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5篇郝亚萍
  • 2篇梁启万
  • 2篇曾益新
  • 2篇方嬿
  • 2篇郭颖
  • 1篇李辉梅
  • 1篇谭宝卿
  • 1篇何洁华
  • 1篇梁小曼
  • 1篇邵建永
  • 1篇黄必军
  • 1篇饶慧兰
  • 1篇黄奕莉
  • 1篇侯景辉
  • 1篇林汉良
  • 1篇张惠忠

传媒

  • 3篇癌症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在病理技术中的应用
1999年
使用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对200例外检标本进行快速处理,石蜡切片得到满意效果,既省时省力,又安全简便,值得推广使用,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郝亚萍黄奕丽
关键词:病理技术磁力搅拌器肿瘤防治标本制作冰冻切片切片质量
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分析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方法 :对 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涂片的观察分析 ,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有 :涂片细胞量丰富 ,细胞边界清楚 ,可呈平铺或乳头状结构 ,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外观 ,可见核内包涵体及核纵沟 ,并可见多核巨细胞 ,砂粒体及胶质成份。结论 :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在细针穿刺细胞学上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在术前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有重要的意义。
何洁华Alexander R.Chang梁小曼郝亚萍谭宝卿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肿瘤细胞学诊断
显微切割鼻咽癌组织16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研究鼻咽癌中16号染色体的缺失情况。方法:采用显微切割的方法获取肿瘤组织,然后用PCR的方法以 16号染色体上的 8对引物对 38例鼻咽癌进行分析。结果: 38例鼻咽癌组织中所有标本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有杂合性缺失,其中 D165533出现杂合性缺失的频率最高,占 86.1%(31/33),此外,杂合性缺失频率超过50%的有引物 D16S398、D16S390和 D16S420,分别占 78.8%(26/33)、69.4%(25/33)和 57. 6%(19/33)。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在 I6号染色体上存在三个杂合性缺失高频缺失区,分别位于 16p12.3(引物 D16S420)。16q12.2(引物D16S390)和 16q21-22.1(引物D16S533,D16S398)。
郭颖方嬿梁启万李辉梅郝亚萍曾益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16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
鼻咽癌染色体11q13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对鼻咽癌中染色体 11q13上的 4个位点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明确这些位点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的情况。方法 采用显微切割的方法获取较纯的肿瘤组织 ,然后用PCR的方法以PYGM、D11S4946、D11S44 9和INT 2为引物 ,对 38例鼻咽癌进行微卫星序列分析。结果  38例鼻咽癌组织中 ,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杂合性缺失者 36例 ,占 94 7%。其中D11S4946杂合性缺失的频率最高 ,占 78 8% (2 6 / 33) ,其余的引物分别为 :INT 2占 5 1 5 % (17/ 33) ,PYGM占 45 5 % (15 / 33) ,D11S44 9占 45 7% (16 / 35 )。结论 鼻咽癌染色体 11q13区发生高频率杂合性缺失 ,提示缺失区域可能存在与鼻咽癌发生有关的抑癌基因。
郭颖方嬿黄必军梁启万郝亚萍曾益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杂合性缺失鼻咽癌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了解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埃泼斯坦-巴尔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 LSAB法对 41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 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MLEL)进行 EBV编码的 RNA( EBV-encoded Small RNAs,EBERs)、及 EBV潜在膜蛋白( 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核抗原( Epstein-Barr Nuclear Antigen-2,EBNA2)和立即早期基因( Z EBV Replication Activator,ZEBRA)检测。结果:( 1)本组 41例涎腺 MLEL EBERs 40例阳性,阳性率 97.56%。( 2) 41例涎腺 MLEL LMP1阳性检出率 75.6% (31/41), EBNA2未检出( 0/20), ZEBRA仅 1例阳性。结论:本结果表明 EBV与 MLEL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饶慧兰侯景辉黄奕莉郝亚萍张惠忠邵建永林汉良
关键词:EPSTEIN-BARR病毒原位杂交免疫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