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凯

作品数:85 被引量:29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专利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1篇盐碱
  • 31篇盐碱地
  • 31篇碱地
  • 25篇咸水
  • 21篇灌溉
  • 14篇盐碱区
  • 14篇土壤
  • 12篇咸水灌溉
  • 10篇水盐
  • 10篇重盐碱地
  • 9篇保墒
  • 7篇盐碱地改良
  • 7篇盐量
  • 7篇植被
  • 7篇咸水结冰灌溉
  • 6篇植物
  • 6篇滨海盐碱
  • 6篇滨海盐碱地
  • 5篇盐分
  • 5篇盐土

机构

  • 75篇中国科学院遗...
  • 1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山东省科学院
  • 2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沈阳理工大学
  • 2篇沈阳工业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烟台大地牧业...
  • 2篇山东捷利尔肥...
  • 2篇山东众客食品...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河北省农业厅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作者

  • 85篇郭凯
  • 73篇刘小京
  • 48篇封晓辉
  • 37篇巨兆强
  • 27篇张秀梅
  • 24篇孙宏勇
  • 14篇谢志霞
  • 14篇张文胜
  • 7篇陈丽娜
  • 5篇杨莉琳
  • 3篇李松
  • 2篇韩立朴
  • 2篇李向军
  • 2篇徐进
  • 2篇毛任钊
  • 2篇刘金铜
  • 2篇李静
  • 2篇王庆玲
  • 2篇王玉珍
  • 2篇张黎明

传媒

  • 8篇中国生态农业...
  • 6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土壤学报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微纳电子技术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工程设计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棉花学报
  • 1篇仪表技术与传...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林业与生态科...

年份

  • 3篇2025
  • 13篇2024
  • 11篇2023
  • 7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种植模式下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了6种种植模式下耗水量、产量、等价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1年2作的传统种植模式下等价产量、耗水量均最高;等价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以春玉米1年1作种植模式最高,棉花1年1作种植模式最低;棉花-冬小麦-夏玉米2年3作种植模式下经济效益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最高,棉花1年1作种植模式次之,远高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模式。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角度考虑,该区域应采用棉花-冬小麦-夏玉米2年3作种植模式。
孙宏勇刘小京巨兆强郭凯
关键词: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矿化度咸水在滨海典型植被盐碱地中的入渗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基于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白茅、盐地碱蓬和裸地的土壤性状调查,开展了不同矿化度咸水(0、5、10 g/L)在上述典型地块中的水分入渗试验,以分析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对土壤结构特征、咸水入渗特性、水盐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裸地、盐地碱蓬地和白茅地土壤容重和含盐量依次降低、土壤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依次增加;②同一地块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均随咸水矿化度的升高逐渐增大,相同矿化度咸水入渗下,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白茅地、盐地碱蓬地和裸地;③入渗前土壤表层含盐量由高到低的地块依次为裸地、盐地碱蓬地和白茅地,咸水入渗后,裸地表层土壤含盐量随咸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咸水入渗对盐地碱蓬地表层土壤盐分的淋洗显著,且在矿化度为5 g/L咸水入渗后的淋洗效果最佳,而白茅地土壤盐分淋洗对入渗咸水矿化度则不敏感;④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植被类型对滨海盐碱地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大于入渗水的矿化度。
刘淙琮孙宏勇郭凯郭凯程东娟
关键词:滨海盐碱地
用于植物胁迫处理的萌发生长一体化水培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植物胁迫处理的萌发生长一体化水培装置,其结构中用于盛装培养液的培养桶和设置在培养桶内的分层支撑培养装置,此分层支撑培养装置整体为上端开口的桶体结构,包括位于底端的纱布底板和位于纱布底板上方的纱布盖...
李劲松刘小京郭凯封晓辉陈环宇杨策
文献传递
一种滨海重盐碱地种植多年生宿根花卉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滨海盐碱地种植多年生宿根花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春季修整条田或台田;(b)秋季覆膜,在所述膜上均匀覆盖土层,在覆盖土层的膜上扎孔;(c)次年春季在所述膜上挖穴,栽前每穴施底肥,将多年生宿根花卉的根...
封晓辉刘小京张秀梅郭凯
文献传递
不同钠吸附比的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后滨海盐土的水盐分布被引量:14
2011年
在室内利用相同矿化度(10 g.L-1)、不同钠吸附比(5、10和30)的咸水进行咸水结冰融水模拟试验、结冰融水入渗和咸水直接入渗的土柱试验,以淡水处理为对照,分析不同钠吸附比咸水结冰融水入渗下滨海盐土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咸水冰融化过程中,融出水的矿化度和钠吸附比均呈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咸水结冰融水入渗速度和入渗深度均快于和深于淡水。咸水钠吸附比越小,结冰融水入渗速率越快、深度越深。水盐分布也表现为低钠吸附比咸水结冰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水分向深层迁移,这种水分分布也使盐分向深层运移,表现为表层土壤含盐量低,深层土壤含盐量大。土层含水量低钠吸附比咸水处理高于高钠吸附比处理,10~45 cm土层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表层土含盐量低钠吸附比处理高于高钠吸附比处理,且咸水处理下土壤脱盐的深度大于淡水处理。钠吸附比5的咸水结冰处理,0~1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和含盐量分别为30.3%和1.1 g.kg-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为比较咸水结冰灌溉和咸水直接灌溉的效果,室内利用含盐量为10 g.L-1、钠吸附比10的咸水进行直接入渗的土柱(土壤含盐量为21.3 g.kg-1)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与咸水直接入渗处理相比,咸水结冰融水处理盐分淋洗效果更好,该处理0~25 cm土层平均土壤含盐量为2.9 g.kg-1,显著低于咸水直接入渗的10.6 g.kg-1。
郭凯陈丽娜张秀梅刘小京
关键词:滨海盐土钠吸附比入渗盐碱地改良
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盐碱地腐熟区和种植区轮换培肥的方法。本发明通过秸秆还田腐熟休耕,非还田条带进行小麦或棉花种植,以及下一季作物还田条带和种植条带的轮换更替,使得春季耕层土壤含盐量控制在4g/kg以下,同时,使土壤保持了较高的...
郭凯封晓辉孙宏勇巨兆强刘小京
一种滨海盐碱地油菜-田菁周年轮作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地改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滨海盐碱地油菜‑田菁周年轮作的种植方法。本发明充分利用滨海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过程,首先于7月中下旬播种田菁,使得秋季田菁全株覆盖土壤,控制秋季土壤返盐,同时,利用田菁良好的固氮特性...
郭凯封晓辉刘小京孙宏勇巨兆强
一种燕麦-玉米轮作联合控光技术提升盐碱地产能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燕麦‑玉米轮作联合控光技术提升盐碱地产能的方法,包括:S1、种植燕麦:以滨海盐碱地为种植地块,于3月上旬种植春播燕麦,播种量为9.5‑10.5kg/亩;S2、控光处理:待燕麦幼苗长至5‑7cm时,开始对燕麦...
任羽飞封晓辉郭凯刘小京
β-淀粉酶热稳定性调控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β‑淀粉酶热稳定性调控方法及其应用,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调控SEQ ID NO.2所述氨基酸片段上第118位上氨基酸类型以调节植物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本发明开发了新的影响β‑淀粉酶热稳定性的关...
张文胜赵彦坤郭凯封晓辉巨兆强刘小京
盐碱地土壤水肥盐动态调控机制与技术研究进展
2025年
中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大,其科学治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前期我国在盐碱地改良利用中取得了瞩目成就,但目前盐碱区环境、水文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盐碱地改良难度更大,盐碱土壤水肥盐调控机制不明,难以支撑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了探讨中国盐碱地土壤水肥盐动态调控的现状、机制、主要技术及其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2010—2024年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盐碱地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发现发文量逐年上升,盐碱地领域的研究热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在增加。随后,详细探讨了盐碱地土壤水盐和水肥动态调控机制,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以及水肥耦合技术在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中的作用。膜下滴灌、微咸水利用、智能灌溉和有机肥改良等盐碱地相关改良和调控技术在控制土壤盐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然而,盐碱地水肥盐协同调控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水肥耦合模型在应用于盐碱地时仍存在较大局限性,亟需开发更多针对性模型;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精准控盐、增碳减排和新型材料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以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发展;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实现盐碱地科学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孙文倩张新军刘帆郭凯成功张玉翠
关键词:盐碱地节水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