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品文 作品数:188 被引量:1,493 H指数:20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更多>>
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与江淮出梅的关系 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1961—2005年逐候资料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初夏至盛夏变化与江淮出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7月初夏至盛夏急流中心由西太平洋地区西跳至青藏高原的同时我国东部地区急流北跳至37.5°N以北,比梅雨结束早1候;急流北跳使得我国东部高空强辐散中心北移至华北地区,江淮地区上空辐散显著减弱,上升运动减弱,从而使得江淮梅雨结束,雨带北移;而急流中心的西跳仅使得我国东部地区高空辐散中心减弱,降水减弱,有利于雨带北移。我国东部急流北跳与江淮地区梅雨结束时间显著正相关,在北跳偏早(晚)年份梅雨结束早(晚),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多),而急流中心西跳早晚对我国华北北部地区和淮河附近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可见,我国东部急流北跳与梅雨结束关系密切,可作为梅雨结束的先期信号。 董丽娜 郭品文 张福颖关键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资料通讯 2002年 郭品文关键词:黑河实验 地气相互作用 地物要素 东亚-太平洋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本气流中获得能量而发展,在高层罗斯贝波能量向南频散,激发热带对流异常和赤道罗斯贝波,并相互锁相,因赤道罗斯贝波受β效应影响而共同向西移动。热带对流和环流异常在菲律宾附近达到最强,此时在东亚沿岸出现经向三极型波列,此后中低纬度异常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使降水异常在长江流域能维持较长时间。东亚-太平洋型在东亚发展和维持有以下原因:首先,菲律宾暖水上空的对流和低层环流之间存在正反馈;其次,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暖大陆和冷海洋之间存在特殊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东亚-太平洋型在经向上有向北倾斜的斜压结构,能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同时,也能从经向温度梯度的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 吴捷 许小峰 金飞飞 郭品文关键词:季节内变化 北半球春季大气臭氧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温度和环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20 2000年 该文利用美国 1 978~ 1 993年 TOMS臭氧资料以及 NCEP提供的全球再分析资料 ,研究北半球大气臭氧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温度和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 1 987年前后北半球 40°N以北的中高纬地区春季大气臭氧柱总量的趋势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 ,大部分地区突然减少 ,与其相对应的对流层 (平流层 )平均温度突然升高 (降低 ) ,30 0 h Pa(30 h Pa)层位势高度也突然增高 (下降 ) .但是在北大西洋北部和哈德逊湾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却突然增加 ,与其相对应的对流层 (平流层 )平均温度突然降低 (升高 ) ,30 0 h Pa(30 h Pa)位势高度突然下降 (增高 ) ,平均温度突然升高 (降低 ) 1~ 2°C.研究还表明 ,大气温度和环流的趋势变化主要是由于大气臭氧的趋势变化所引起 .另一方面 ,在同一地区 1 979~ 1 992年春季大气臭氧柱总量强弱异常年的大气温度场和环流场的差异也存在相同的分布特征 。 朱乾根 郭品文关键词:北半球 春季 大气臭氧 大气温度 大气环流 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有关的水汽通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本文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1)在全面分析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影响中国降水的水汽通道性质;(2)分析不同水汽通道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范围;(3)讨论水汽输送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物理联系. 田红 郭品文 陆维松关键词:夏季降水 水汽条件 水汽通道 水汽输送 文献传递 TraCE-21ka的模拟评估及误差分析 2023年 TraCE-21ka是全球首个利用全耦合模式针对末次盛冰期(LGM)至今气候演变的瞬变模拟。利用现代再分析资料和历史特征时期重建的连续冻土边界对TraCE-21ka模拟做了评估。结果表明TraCE-21ka能够较好地模拟现代半球尺度环流和降水的空间形态,对东亚地区的模拟冬季较好而夏季欠佳。TraCE-21ka模拟的现代时期与再分析资料相比偏冷,北半球年平均表面温度比再分析资料低3~4℃,基于现代温度误差的分析表明TraCE-21ka对东亚地区气候演变的模拟欠佳。对于历史特征时期,重建的连续冻土边界线指示TraCE-21ka模拟的亚欧大陆在LGM偏暖,全新世中期偏冷,即低估了LGM以来的变温幅度。利用连续冻土边界线的年均表面温度约为-7℃这一特性,进一步定量评估出TraCE-21ka模拟的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LGM至今的升温幅度约为真实气候的40%。通过分析近百年全球升温速率证实TraCE-21ka的气候敏感性显著偏低,由此产生的误差在瞬变模拟中会不断累积。 于天雷 程军 郭品文2004年与2008年的南海夏季风特征比较 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OLR资料对2004、2008年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形势、降水分布、对流场、温湿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季风爆发(5月4日)比2004年(5月19日)偏早,爆发前,2008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比2004年弱,2008年副热带降水始终未能似2004年那样抵达华南地区,2008年最强对流位置比2004年偏南;季风爆发前第5候至爆发前,2008年中南半岛25日累积降水量约为2004年的61%,使得陆面过程存在差别,进而导致南海夏季风活跃程度不同;季风爆发后,2008年(2004年)南海地区的温暖潮湿状态一直维持到10月底(9月中旬),2008年南海夏季风的维持时间比2004年长。 范伶俐 郭品文关键词:气候学 北太平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阿留申低压的关系 被引量:5 2004年 使用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20°~60°N,120°E~120°W)上层海洋热含量(HST)、海表面气压(SLP)、海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北太平洋HST与阿留申低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关系。研究表明:第1特征向量能很好地代表北太平洋HST年代际尺度上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在近50a中,北太平洋HST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周期约为25a,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存在一个较强的完整周期震荡。变化中心位于38°N左右的西北太平洋,且在155°W处向南延伸。根据北太平洋上层海洋HST的冷、暖异常和增、减热趋势,年代际背景场可分为冷态和暖态以及增热期和减热期。对比研究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增、减热过程通过影响以西北太平洋为中心的海表热通量,进而对阿留申低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热含量增热过程对应于弱的阿留申低压,减热过程对应于强的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的响应一般滞后热含量增、减热趋势变化1~2a。北太平洋年代际背景场对其年际变化有较强的调制作用,且这种年际变化跟ENSO事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程军 于非 蒲书箴 郭品文关键词:北太平洋 年代际变化 HST 阿留申低压 一种对加密自动气象站实测温度数值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加密自动气象站实测温度数值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多层级空间子网格的划分,计算各个子网格中所包含自动站实测温度的偏差指数,再拟合得到温度偏差函数,由此函数推算出更细粒度子网格下自动站实测温度的偏差指数,... 王兴 卞浩瑄 郭品文 苗春生 王介君 水泱文献传递 南海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的影响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夏季风期间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对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南海地区对流活跃期与非活跃期对TC的生成和路径趋势的影响,之后采用路径模式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的结论如下:
1)夏季风期间... 郭品文 霍利微关键词:热带气旋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