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霜
- 作品数:37 被引量:296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广州市2006年禽流感患者未造成密切接触者传播的调查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探讨人感染禽流感的密切接触者传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定义和办法,发现和确定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并检测部分接触者的血清抗体。结果2006年广州市发生的禽流感患者,在发病前1个月未离开过该地,且无病、死禽的接触史;共发现了56名密切接触者,包括其女友、医务人员、亲属、朋友。经过7天的医学观察,未发现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现象。结论与SARS传播不同,广州市禽流感患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间,未发现可能通过飞沫、唾液、黏膜、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等方式造成人间传播,提示目前禽流感病毒引起人间传播的能力不强。
- 王玉林秦鹏哲刘于飞吴新伟柳洋范建文湛柳华郭钜旋陈小霜蒋立云周端华狄飚王鸣
- 关键词:禽流感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
- 广州市学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及时描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学校人群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通过对医院收治病例报告资料的汇总与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个案凋查与现场调查),描述流行概况。结果累计至2003年4月28日,广州市共报告了119例学校病例,其中包括托管儿童5例、中小学生45例、大学生24例、职校学生11例、实习医学生16例、教师14例及其他有关人员4名。该人群对非典型肺炎的易感性较为一致,调查中未发现有聚发或续发现象,流行暂趋稳定。结论在此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过程中,尚未发现存在学校特有的流行规律,多为散发夹杂家庭聚集。然而学校作为一个特殊机团单位,人员构成甚为复杂,潜在传播可能性大,必须准确具体地认识其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疫情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
- 李泽荣刘小宁刘于飞陈小霜潘冰莹林琳秦鹏哲刘维斯王鸣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
- 一起误诊为伤寒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2005年增城市一起误诊为伤寒的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学校食物中毒暴发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及病例对照方法进行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培养和肥达反应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病例22例,其中11例患者肥达反应抗“O”、抗“H”抗体升高超过11∶60,19例患者进行粪便培养,检出4例肠炎沙门菌阳性。所有病例均有病前在学校食堂就餐史,未能采集到可疑中毒食物,通过病例对照调查分析鸡腿为可疑中毒食物,病例与对照的肥达反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排除伤寒。
- 沈纪川陈小霜蔡衍珊王玉林谭铭雄何洁仪李宗有宋铁
- 关键词: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肥达反应流行病学
- 一起由腺病毒3型引起的儿童咽结合膜热暴发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分析腺病毒3型引起的咽结合膜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和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发生的咽结合膜热暴发病例进行发病经过和传播因素的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核酸鉴定,采集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自2004年6月21日~7月19日,幼儿园349名幼儿中共有258人发病,罹患率73.9%。病例分布在不同年级、班别间无差别。流行曲线呈单峰型。在日托幼儿中,参加游泳幼儿的罹患率明显高于未参加游泳的幼儿(X2=28.96,P<0.001),且随游泳次数的增多,罹患率升高。实验室结果,用PCR检测27例病人的咽拭子标本,10份腺病毒基因阳性(37.0%),其中6份进行了基因序列测定,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290bp)进行分析,显示与腺病毒3型同源性达97%,可认为PCR扩增物为3型腺病毒。同时还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I型副流感病毒等其它病原体。结论此次疫情主要的病原体是腺病毒3型,幼儿主要通过在幼儿园游泳池戏水以及接触传播的途径引起咽结合膜热暴发,同时合并其它多种病原体感染。
- 刘维斯宋铁周端华刘于飞陈小霜秦鹏哲罗雷陈雄飞周秀珍吴雪红狄飚陈芳
- 关键词:咽结合膜热腺病毒3型基因序列测定咽拭子标本副流感病毒罹患率
- 一起工厂发生的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的调查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探讨2 0 0 4年增城市一起由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工厂胃肠炎疫情暴发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标本进行ELISA和RT -PCR检测。结果 该起疫情共报告病例194例,13例患者的6份粪便和7份肛拭标本中有7例检出诺瓦克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结论 本次胃肠炎暴发疫情由诺瓦克样病毒引起,传染来源尚不明确。
- 沈纪川陈小霜刘于飞刘远狄飚李宗有
- 关键词: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流行病学疫情
- 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7
- 2004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建立和完善登革热疫情报告、监测和媒介监测网络;访视报告的每个病例或可疑病例,并在疫点周围展开病例搜索;采集登革热病例、疑似病例、疫点部分人群血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非疫点、疫点蚊媒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2002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423例,发病率为20.14/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以城市居民区为主,随后向城郊、农村扩散,最后涉及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共102个行政街(镇)。以街(镇)为单位计算,最高的发病率达212.4/10万。流行季节为5月中旬~11月下旬,高峰为7~9月;3~12月份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0~19.8;病毒为登革Ⅰ型;潜伏期为2~8d;爆发疫点人群隐性感染率达17%;各年龄组人群均易感,但低年龄组发病率略低。结论2002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大流行,其持续时间、波及范围为广州市历史之最,总体流行态势处于半自然状态。早期病例未及时诊断,疫情发现迟,疫情控制不力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广州市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近3年连续流行同一型别病毒,登革热是否有本地化趋势应密切关注。
- 周端华王鸣邱季春刘于飞陈小霜李泽荣高阳何丽娟严子锵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流行病学
- 2005年广州市职业人群H5N1、H9N2血清学监测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禽流感病毒H5N1、H9N2在禽类从业人群及生猪从业人群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集广州地区部分禽类、生猪从业人员以及非从事动物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全血样本,用微量血凝抑制半加敏法检测H5N1、H9N2抗体。结果共调查禽类及生猪从业人员共322名,其中禽类及生猪从业人群H9N2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4%(8/203)、1.68%(2/11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8名非从事动物相关工作的人员的H9N2抗体均为阴性,三类人群的H5N1抗体均为阴性。结论禽类从业环境是感染禽流感的危险环境,生猪饲养、屠宰等场所也可能增加感染禽流感的风险。
- 柳洋王玉林鲁恩洁刘于飞陈小霜罗雷周秀珍刘远周端华王鸣
-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5N1H9N2
- 广州市部分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了解广州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 (乙肝 )感染率及免疫水平 ,探讨健康人群乙肝预防的对策与措施。方法 对 2 2 90名前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门诊要求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人群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 ,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 5项标志物 (HBVM)的分析比较。结果 HBsAg总阳性率为 12 93% ,男、女分别为 16 5 3%、10 0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抗 HBs总阳性率为 4 9 6 1% ,其中男性为 4 6 93% ,女性为 5 1 72 % ,各年龄组间抗 HBsAg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HBVM全阴率为 31 4 4 % ,男性为 31 4 9% ,女性为 31 4 1%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人群中乙肝感染率高 ,免疫水平低 ,易感者多 ,建议制定成人乙肝疫苗扩大免疫计划 ,及时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减少乙肝发病率。
- 黄桂花陈小霜曹毅敏闻书英曹庆
- 关键词:乙型肝炎感染流行病学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血清抗体产生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高阳王鸣狄飚杜琳张伟陈芳陈小霜邱季春鲁恩洁
-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血清抗体流行病学
-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 ,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 0 0 3年 2月 2 1~ 2 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 9名就餐者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 ,其中 1人死亡 ,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 3例患者咽漱液 ,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 ;用ELISA法测定 5例患者血清 ,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1例 (指示病例 )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 ,聚餐者停留玩纸牌和进餐 ,时间长达 3h。首例患者于聚餐后次日 (2 1日 )发病 ,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 (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 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 1 0d内发病 ) ,其余 8名聚餐者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 2~ 8d ,平均 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 ,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
- 刘于飞浦少鸣李新锐陈小霜李泽荣王鸣
- 关键词: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