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杰
- 作品数:55 被引量:226H指数:10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以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模式治疗7天,以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N末端脑钠肽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结果: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术后第7天较术前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由术前的(279±46)m提高至(312±37)m;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28±7)下降至(22±5);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67±22)ms缩短至(132±8)ms;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9±0.07)提高至(0.33±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75±8)mm减小至(69±7)mm;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由术前的(105±29)ms下降至(62±8)ms;N末端脑钠肽由术前的(3 086±1 265)pg/ml下降至(1 976±760)pg/ml;患者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衰患者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短期疗效确切。
- 邱春光王徐乐韩战营卢文杰陈晓杰
- 关键词: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
- 左心耳及其毗邻形态结构对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左心耳及其毗邻形态结构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接受射频消融术的110例房颤患者,术前均接受256层螺旋CT心脏检查,测量左心耳嵴长度和宽度,左心耳体积和开口面积,肺静脉开口面积。在术后第3、6、9、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以消融术后1 a房颤复发为结局,分析房颤复发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 a,房颤复发35例(31.8%)。复发组患者左心耳嵴上缘宽度、左心耳嵴中部宽度、左心耳体积均大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耳嵴中部宽度、左心耳体积是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OR(95%CI)分别为2.127(1.145~3.953)、1.225(1.066~1.407)。以消融术后1 a复发为结局,绘制左心耳体积预测房颤复发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及其95%CI为0.782(0.688~0.876),取截断值8.74 mL,此时敏感度达91.4%,特异度达69.3%。结论:左心耳嵴中部宽度和左心耳体积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左心耳体积>8.74 mL预测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较高。
- 王喆郭和合刘志煜江耀辉陈英伟孙莉萍陈晓杰董建增
-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射频消融
- 年龄对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年龄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1283例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820例,持续心房颤动463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55岁组449例;55~岁组428例;65~岁组340例;≥75岁组66例。术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结束比较4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手术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5年随访结束时〈55岁组、55~岁组、65~岁组、≥75岁组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52.8%(237/499)、50.5%(216/428)、42.9%(146/340)及34.8%(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复发的患者中,进行二次消融患者分别为24.9%(112/499)、23.6%(101/428)、24。1%(82/340)及25.8%(17/66)(P=0.876);最后1次消融后维持窦律分别为322例(71.7%)、301例(70.3%)、217(63.8%)及37(56.1%)的患者(P=0.26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房颤动类型及左心房直径是单次手术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矫正了上述心房颤动复发关系较为密切的已知因素后,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仍旧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1.011,95%CI:1.001~1.019,P=0.013)。4组间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各种并发症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再次消融术后,各年龄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
- 陈英伟李华陈晓杰王徐乐桑才华龙德勇喻荣辉韩占营邱春光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随访
-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0.75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药物治疗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75在临界病变(直径狭窄50%~70%)强化药物治疗的长期临床疗效,分析影响因素,并确定合适的FFR界值。方法:从2010-01-2010-12连续选择心肌缺血患者31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示临界病变,进行FFR检测,选择FFR≥0.75患者入组试验;强化冠心病二级预防,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终点事件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共入组107例,发生MACE 23例(21.50%)。基线资料比较:MACE组患者年龄、BMI、LDL-C、HbA1C及hs-CRP值较大,吸烟、高血压、ACS、二支或多支靶血管数及直接PCI患者较多,狭窄程度重,FFR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级预防后,MACE组LDL-C、HbA1C及hs-CRP仍高于无MACE组(P<0.05)。回归分析得出ACS患者、LDL-C及HbA1C、hs-CRP(随访值)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FFR值无关。结论:临界病变FFR≥0.75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安全有效,ACS患者、LDL-C、HbA1C及hs-CRP是预后影响因素,FFR<0.75指导PCI安全合理。
- 韩战营陈晓杰卢文杰吴斌刘坤范书霞李然邱春光
- 关键词:临界病变血流储备分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 血流储备分数评价糖尿病患者冠脉临界病变可靠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的影响,评价FFR指导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可靠性。方法:入选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示临界病变(狭窄40%~70%)且进行FFR测量的糖尿病患者21例,非糖尿病患者36例。依据管腔狭窄程度(40%~50%,51%~60%,61%~70%)进行分组,比较每组中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FFR值的差异。结果:糖尿病患者临界病变共37处,非糖尿病患者临界病变共57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似时,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FF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对FFR值无显著影响,FFR指导糖尿病患者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是可靠的。
- 范书霞韩战营邱春光陈晓杰卢文杰
- 关键词:血流储备分数临界病变糖尿病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 他汀与氨氯地平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并高血压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氨氯地平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血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院后24h内分别测定血脂、肝功能、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以氨氯地平10mg/d控制血压,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予75mg/d维持治疗;5d后再次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A组)和瑞舒伐他汀组(R组),A组予阿托伐他汀20mg/d,R组予瑞舒伐他汀10mg/d;1个月后再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肝功能、血脂,并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基线状态和1个月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MPAR在30d和5d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PAR在5d及30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出血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氨氯地平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未显示明显差异,近期疗效相近。
- 张志远胡春芳邱春光卢文杰韩战营陈晓杰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率他汀类氨氯地平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室起搏即刻血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2013年
-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室起搏即刻有创血压变化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7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ICM)9例(ICM组),扩张型心肌病(DCM)18例(DCM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中记录双室起搏前后的心电图及有创血压,并测量双室起搏前后QRS波时限。观察两组患者对双室起搏反应的差异。结果:①双室起搏即刻所有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P<0.05),QRS波时限均缩短(P<0.05);②双室起搏即刻患者血压升高水平与左室舒张末内经、左室舒张末容积、QRS波时限缩短程度、起搏时QRS波时限及NYHA心功能水平相关(P<0.05);③术后即刻DCM组患者在收缩压升高水平和QRS波时限缩短程度方面较ICM组显著(P<0.05);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T-P/D术中双室起搏即刻收缩压升高程度与心功能和起搏即刻QRS波时限缩短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室起搏即刻血压改善与急性期心脏再同步改善相关。
- 宿东升邱春光王玺韩战营卢文杰陈晓杰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血压双室起搏
- ICD不适当识别与治疗的原因与处理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的原因,为避免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8年至今42例ICD植入患者中发生不适当识别及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随访18.5±11.7月,9例发生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发生率26.5%,其中单腔ICD2台,双腔ICD 1台,CRT-D6台。4例发生不适当识别12次,7例发生不适当治疗29次,其中2例不适当识别及治疗共存。1例发生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VT)事件,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失败后予电击治疗6次;3例发生快VT(FVT)事件,频率进入心室颤动(VF)区即给予电击共8次;1例右室电极脱位致P/R双计数误识别为VF11次,3次予电击,余充电后放弃;1例T波过感知误电击11次及误识别2次;1例电磁干扰误电击1次;1例干扰误识别为VF1次但充电后放弃;1例窦性心动过速误识别VT1次并予ATP治疗。结论 ICD术后不适当识别或治疗比较常见,规范程控随访,利于及时发现异常调整参数,优化程控治疗,可以减少不适当识别及电击。
- 何冉韩战营张杰卢文杰宋红星田丰陈晓杰邱春光刘怀霖
-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替罗非班联合不同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高血栓负荷STEM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联合不同剂量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河南省职工医院收治的70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奇数纳入低剂量组,偶数纳入高剂量组,两组各35例。两组均经靶向灌注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远端推注替罗非班,在此基础上,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经靶向灌注导管于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重组尿激酶原10 mg、20 mg。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校正TIMI血流计帧数(c TFC),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门球时间、血栓抽吸次数、置入支架数量,术前、术后每4 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型肌钙蛋白(cTnI)水平,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术后24 h内出血率和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低剂量组TIMIⅢ级为91.43%、TMPⅢ级为94.29%、c TFC为(22.00±1.62)帧,与高剂量组的97.14%、97.14%、(21.56±1.30)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30%、30%~70%、>70%分别为5.71%、54.29%、40.00%,与高剂量组的1%、16%、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心肌灌注有效率为94.29%,与高剂量组的97.1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门球时间为(57.30±5.29)min、术中血栓抽吸次数为(2.01±0.48)次,均低于高剂量组的(68.45±8.11)min、(2.56±0.6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置入1个支架、2个支架、多个支架占比分别为20.00%、54.29%、25.71%,与高剂量组的17.14%、62.86%、2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CK-MB术后峰值、达峰时间分别为(392.52±41.18)U/L、(13.18±1.60)h,与高剂量组的(400.05
- 陈未王光公陈晓杰赵晓鹏张应福万海同尚菊菊仇盛蕾
- 关键词:心肌梗死替罗非班重组人尿激酶原
- 单腔起搏器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即起搏心率占总心率的百分比)对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86例NYHA心功能I~Ⅱ级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右室心尖单腔起搏患者分成两组进行随访观察。A组32例为CUM%VP/〉90%的患者,B组54例为CUM%VP〈90%的患者。以死亡、新发心力衰竭为终点,比较两组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同时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间(QRSd)和从基线至随访结束时的改变(ALVEF、ALVEDD、AQRSd)。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4.8±11.7)个月,无失访和退出病例。随访结束时A组ALVEF、△LVEDD、aQRSd分别为(-5.4±7.3)%、(4.7±3.1)mm、(26.6±11.9)ms,B组分别为(2.5±5.9)%、(2.8±4.2)mm、(14.4±9.6)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频繁右室心尖部起搏使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QRS时间增加,增加单腔心室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力衰竭发生危险,定期程控尽量减少心室起搏可以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 郑绪伟韩战营邱春光陈晓杰卢文杰
-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起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