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立力

作品数:24 被引量:114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基因
  • 5篇HIV-1
  • 4篇生物学
  • 4篇病毒
  • 3篇进化
  • 3篇基因型
  • 3篇分子
  • 3篇HIV-1流...
  • 2篇多向分化
  • 2篇信息系统
  • 2篇亚型分布
  • 2篇医院检验
  • 2篇医院检验科
  • 2篇人类免疫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生物学特征
  • 2篇缺陷病
  • 2篇子机
  • 2篇综合征

机构

  • 20篇兰州军区乌鲁...
  • 8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新疆军区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陈立力
  • 8篇邢颜超
  • 7篇李敬云
  • 5篇赖章丽
  • 5篇路西春
  • 5篇冉继华
  • 5篇余元伦
  • 5篇李林
  • 4篇刘永健
  • 4篇史清海
  • 4篇刘正祥
  • 3篇张进进
  • 3篇林海
  • 3篇蔡冰冰
  • 3篇田明明
  • 3篇魏敏
  • 3篇闫志强
  • 2篇李天一
  • 2篇李韩平
  • 2篇王铮

传媒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医学信息(西...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人民军医
  • 1篇军事医学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第四届全国免...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2008-2009年HIV-1病毒株亚型分布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目前HIV-1流行株的基因型及其地区和人群分布。方法收集2008-2009年云南省15个地市788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血浆标本和背景信息,采用RT-PCR法分别扩增HIV-1 gag、pol全长基因(1584bp和3147bp)及env基因的C2V3片段(558bp),序列编辑后用Genotyping及Mega5.03软件工具确定病毒基因型,分析HIV-1株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788例标本获得1728条HIV-1基因序列,其中全长gag基因序列599条、全长pof基因序列564条、env基因C2V3区序列525条,确定617例基因亚型,构成比分别为CRF08_BC(50.2%)、CRF01_AE(25.0%)、未知重组(10.2%)、CRF07_BC(9.2%)、C亚型(2.9%)和B(B′)亚型(2.4%)。HIV-1株在云南省具有地域分布特征,可分为以临沧和昆明为代表的CRF08_BC为主的地区,以德宏和西双版纳为代表的CRF08_BC与CRF01_AE构成比相近的地区;未知重组型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中所占比例(17.0%)显著高于汉族(6.7%);异性性传播感染者和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的CRF08_BC亚型均占总数的50.0%以上,但前者CRF01_AE的构成比占约30.0%,后者未知重组型和CRF07_BC的比例分别达到约15.0%。未知重组病毒株呈现两种重组模式,分别为B(B′)/C重组和以CRF01_AE为母株嵌入B(B′)和/或C片段重组,并以前者为主(74.6%)。结论云南省HIV-1株组成复杂,具有显著的地域、民族和传播途径相关的特征,并出现新型重组病毒株,应密切监测。
杨绍敏李惠琴陈立力李林刘永健钟敏李健健杨壁珲高丽樊移山李敬云
关键词: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
HIV-1的基因重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基因重组是导致HIV-1多态性不断增加的重要进化机制。重组发生在病毒基因组的逆转录过程中,通过模板选择来实现。新的重组病毒可能具有传播优势,从而成为流行重组形式(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s)。全世界现已发现43种CRFs,此数量还会不断增加。HIV-1基因重组将有利于病毒复制和传播的突变联合起来,使病毒能更快地逃避药物选择和宿主免疫压力。因此,基因重组在HIV-1的分子进化、适应宿主和逃避药物治疗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对HIV-1基因重组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重组毒株的生物学特征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HIV-1基因重组的分子机制及其对传播及致病特征的影响进行综述。
陈立力李敬云
关键词:HIV进化基因重组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检查与检验排队系统的设计被引量:6
2006年
大多数医院门诊排队管理采用一般服务行业的排队系统来解决,针对门诊复杂的服务类型尚不够理想。文中探讨将排队系统构建于医院信息系统之上,能很好地解决门诊的排队问题,特别是服务类型最为复杂的医学检查与实验诊断,在解决排队问题的同时解决更多相关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冉继华路西春邢颜超张卫军林光明刘正祥余元伦史清海陈立力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
人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鉴定和多能性分子Oct4和Sox2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ASCs)多能性分子Oct4和Sox2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胶原酶将人脂肪组织消化后,分离培养得到ASCs,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代数的P2、P3、P5的ASCs的表面标志物;应用诱导分化培养基诱导ASCs朝成脂、成软骨和成骨方向分化,分化后分别行油红O、阿尔辛蓝和茜素红特殊染色鉴定;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分析P1、P2、P5、P6细胞中Oct4和Sox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及传代后各代ASCs呈成纤维样贴壁生长,形态均一,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1 h。各代ASCs均表达CD29、CD44、CD90(>90%)和CD105(>50%),不表达CD34和CD45(<1%);成脂、成软骨和成骨诱导后染色鉴定结果均为阳性;Oct4在P1、P2细胞中的表达位于细胞核内,而在P5、P6细胞的表达则位于胞质;Sox2在P1、P2细胞的胞质中表达,而在P5、P6细胞的胞质中几乎不表达。结论 ASCs具有间充质来源干细胞的一些共同特性及间充质谱系的多向分化潜能。多能性分子Oct4和Sox2在不同代数ASCs中的表达量及表达位置有一定差异,可能反应了各代ASCs分化潜能有所不同。
武艳伟范力星余元伦黄永莉张进进陈立力邢颜超
关键词:人脂肪干细胞多向分化OCT4SOX2
美军输血勤务规则文件解析
2008年
冉继华路西春邢颜超姜文亭张进进陈立力
关键词:卫勤保障
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及其在心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被引量:3
2013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来源于早期中胚层和外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MSCs最初在骨髓中发现,随后在多种组织中分离得到,包括肌肉、脂肪、大脑、软骨、牙髓以及脐带等。大量研究表明,MSCs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因为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内或体外的合适条件下能分化成为多种成体细胞,从而实现组织重建:
陈立力赖章丽邢颜超
关键词:人脐带MSCS多向分化CELLS多能干细胞自我更新
医院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计算机软件的研发
2006年
研发一套医院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前端程序开发采用PowerBiulder7.0,数据库采用Ora-cle8.16。系统功能包括质控方法设计、病人数据正常值均值质制、差值校验(DeltaCheck)、室间值评数据管理;系统能够生成各种质控图、功效函数图和操作过程规范图。本软件系统不但使手工难以实现的质控方法用计算机来完成,使单一的质控方法变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冉继华路西春邢颜超刘正祥余元伦史清海陈立力
关键词:计算机
临床检验数据多变量差值校验质控程序的研发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PowerBiulder编制计算机程序自动提取检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执行多变量差值校验(MultivariationDeltaCheck)。根据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的符合程度,判断临床检验工作中是否发生标本混淆或类似的错误,以提高医院临床检验工作质量。
冉继华路西春邢颜超刘正祥余元伦史清海陈立力
关键词:DELTA
应用检验信息系统在医院检验科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并认为TQM实际上是一个数据驱动的管理活动。检验信息系统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提供各种检验数据,文中阐述了如何利用检验信息系统的这一优点,使其成为医院检验科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冉继华路西春邢颜超苏勤刘正祥余元伦史清海陈立力
关键词:检验科
我国部分地区HIV-1流行毒株亚型分布及gag基因变异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分析我国4个地区的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主要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以及在宿主免疫压力下的基因变异和抗原表位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这些地区HIV-1gag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方法:从来自河南、广东、四川、北京的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中提取基因组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部分gag基因,用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使用Genotyping Tool软件进行亚型分析,使用MEGA4.1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用Distance工具计算各个亚型序列的基因离散率;用SNAP程序分析同义替换率与非同义替换率的比值(Ks/Ka),并对各亚型中我国人群中较常见的HLA-Ⅰ型限制的CTL抗原表位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这些地区HIV-1主要流行毒株gag基因亚型主要是B′、CRF07_BC、CRF01_AE、B、CRF08_BC和CRF02_AG。各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不同,由大到小排列为CRF01_AE>B>CRF08_BC>CRF07_BC>B′,Ks/Ka为CRF01_AE>B>CRF08_BC>B′>CRF07_BC。p17区段的CTL抗原表位变异远大于p24区段。各个亚型共享序列中存在的突变位点由多到少排列为CRF01_AE>B>B′>CRF07_BC。结论:我国HIV-1流行毒株的gag基因序列中,CRF01_AE亚型受到的选择压力最大,基因离散率也最大,且CTL抗原表位的变异亦最大,其次是B和B′亚型,CRF07_BC亚型变异最小。各亚型间CTL抗原表位变异的差异明显。
陈立力刘永健李韩平鲍作义庄道民刘思扬王铮赖章丽李林李敬云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GAG基因基因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