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珍
- 作品数:25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多层次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被引量:2
- 2016年
-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21世纪迅速崛起。文章认为,21世纪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进行多层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同时,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艺术设计人才。
- 陈美珍
- 关键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本土
- “本土化”:2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种思路被引量:7
- 2011年
- 21世纪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该突破其一直以来对于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习和模仿,探索属于中国特色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实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一方面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民间美术教育,由此使中国的艺术设计真正成为"中国设计"。
- 陈美珍
- 关键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传统文化民间美术
- 守护与超越——中国画学研究会与中国画的现代转换被引量:2
- 2009年
- 20世纪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都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历程,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也在这股变革潮流中进行着自身艰难的转换,不少画家和组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投入到这场变革的潮流当中。成立于1920年并在北京画坛存续二十多年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在“颠覆过去”的“西化”大潮中守护着中国画,并在传统绘画资源中努力寻求实现对传统的超越,探索着中国画现代转换的途径。
- 陈美珍黄宗贤
- 关键词:中国画画学守护文化
- 民族艺术的现代探索:《格萨尔》唐卡的图像变迁被引量:2
- 2021年
- 《格萨尔》唐卡是藏族唐卡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类型,被称为仲唐。伴随着《格萨尔》史诗的产生和流传,传统《格萨尔》唐卡经历了说唱现场悬挂到寺庙佛堂供奉的功能变迁,成为具有神圣性的宗教供奉品,在图像上表现为图式化的象征符号。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格萨尔》说唱的抢救保护和《格萨尔》史诗文本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格萨尔》唐卡在功能上拓展为《格萨尔》史诗传播的重要载体。《格萨尔》唐卡图像在此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世俗性和艺术性,成为藏族唐卡艺术现代探索的重要代表。
- 陈美珍杨艺
- 守护与超越——中国画学研究会与中国画的现代转换
- 进入20世纪,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和艺术也经历着一场现代变革,中国画的现代转换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持续至今的一个重要话题。这一课题的以往研究往往是从流派的角度或者画家个体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本文试图...
- 陈美珍
- 文献传递
- 世俗化、神圣化和艺术化:《格萨尔》唐卡的审美变迁
- 《格萨尔》唐卡是藏传佛教唐卡中仲唐的一个重要题材,伴随着《格萨尔》史诗的产生和流传,《格萨尔》唐卡从最初在说唱现场悬挂到寺庙佛堂供奉,在美学追求上经历了从世俗化到神圣化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萨尔》史诗的抢救、...
- 陈美珍
- 关键词:美学特征
- 叶浅予舞蹈戏剧人物画创作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现代转换成为了一个时代课题,叶浅予的舞蹈戏剧人物画创作在题材选择、表现技法和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个人独特而鲜明的特征,他的创作和探索为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换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 陈美珍尼珍
- 关键词:叶浅予人物画
- 抽象画派:语言本体论的图式化
- 2008年
- 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画派以绘画语言符号本身即点、线、面来组合画面,把西方绘画从传统的客观形体再现中彻底解放出来,强调越是"抽象"越能把握生命的本质和奥秘,对西方传统客观还原性的艺术范式进行了根本性的质疑和解构。同时,抽象画派通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强调,完成了绘画语言从功能到本体的转换,由此抽象画派呈现为一种语言本体论的图式化。
- 陈美珍姜晓洁
- 关键词:解构图式化
- 民族风情樊篱的突围
- 2008年
-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画派凭借“伤痕美术”崛起,随后的“乡土美术”创作更是使其在中国现代美术界异军突起。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是乡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四川画派的艺术家们几乎都涉猎过少数民族题材绘画,有些画家甚至以少数民族题材为主要创作方向。与此前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创作不同的是,四川画派试图突破少数民族风情描绘的樊篱。
- 陈美珍汪代明
- 关键词: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题材突围美术界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形象的重塑
- 2022年
- 哪吒是中国传统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从早期佛教中的外来形象到本土化的哪吒形象,这些离不开艺术家对哪吒形象的重塑。20世纪以来的动画片用全新的媒介形式对哪吒形象进一步进行改编,尤其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从外在造型、人物个性发展变化以及人物之间关系上对哪吒形象进行重塑,既体现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内核,又契合时代审美需要,为我们提供了经典形象改编的极佳范例。
- 陈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