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育林

作品数:54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心肌
  • 9篇细胞
  • 8篇动脉
  • 8篇血压
  • 8篇肌细胞
  • 8篇高血压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心动图
  • 7篇心脏
  • 7篇血管
  • 7篇超声心动图
  • 6篇肥厚
  • 5篇干细胞
  • 4篇凋亡
  • 4篇动脉造影
  • 4篇心肌梗死
  • 4篇心肌细胞
  • 4篇心室
  • 4篇心血管

机构

  • 2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5篇中山大学孙逸...
  • 12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州市中医医...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华县人民医院

作者

  • 53篇韦育林
  • 29篇伍卫
  • 18篇王景峰
  • 12篇刘英梅
  • 8篇刘英梅
  • 7篇邱琼
  • 7篇李楚强
  • 7篇杨莉
  • 5篇谷小鸣
  • 5篇陈筱潮
  • 5篇聂如琼
  • 4篇方昶
  • 4篇魏菁
  • 4篇吕函璐
  • 4篇张旭明
  • 4篇张小玲
  • 4篇周淑娴
  • 4篇傅玉如
  • 4篇邓冰清
  • 4篇罗年桑

传媒

  • 9篇中山大学学报...
  • 6篇岭南心血管病...
  • 6篇广东医学
  • 5篇岭南急诊医学...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美国中华临床...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医学会2...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7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尼氟灭酸对自发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心室颤动阈值及心室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尼氟灭酸(NFA)对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心室颤动阈值及心室有效不应期的影响作用。方法16只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NFA治疗组;16只10周龄雄性自发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NFA治疗组,...
黄至斌伍卫方昶韦育林周淑娴王景峰
关键词:肥厚心肌电生理心室颤动阈值
文献传递
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和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
本课题探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潜能,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动态观察诱导细胞离子通道电流表达特征,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骨髓源性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及致心律失常可能机制,为细胞移植的心律失常防治提供实...
韦育林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心肌细胞干细胞移植离子通道
文献传递
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转归
2022年
目的 探讨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处理及转归。方法 对本院2007~2020年CIED植入术后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诊断和合并疾病、CIED植入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总结,并分析临床处理方法及转归。结果 共确诊11例,心律失常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肌梗死2例。合并心房颤动8例。发生肺动脉栓塞1例。植入VVI、DDDR、ICD、CRT分别为3例、3例、4例和1例。单根电极5例,两根电极4例,多根电极2例。发现血栓形成距离首次植入CIED时间6天至324个月。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心腔电极右房段有异常团块附着,其中8例于非常规切面发现。患者确诊后均予抗凝药物治疗,其中5例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除了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10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后4个月内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提示血栓消失。结论 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可发生在CIED植入术后任何时间及血栓风险低危患者,可导致肺栓塞。超声心动图对电极详细追踪检查是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
韦育林冯日清刘英梅邱琼邓冰清吕函璐王景峰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器抗凝剂
基础血脂水平对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脂作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观察治疗前基础血脂水平对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以及血清甘油三酯 (TG)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析1994~ 1999年期间进行的 3项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 :辛伐他汀试验 (16 6例 ,平均年龄 5 8 9岁± 9 2岁 ) ,洛伐他汀试验(146例 ,平均年龄 5 7 9岁± 8 7岁 ) ,阿伐他汀试验 (10 5例 ,平均年龄 5 7 8岁± 9 3岁 )。治疗前血清TC≥ 5 98mmol·L-1,血清TG≤ 4 5 2mmol·L-1。按治疗前基础血脂水平分组。分别口服辛伐他汀 10mg·d-1,疗程 8周 ;或洛伐他汀2 0mg·d-1,疗程 8周 ;或阿伐他汀 10mg·d-1,疗程 6周。结果 治疗前基础血清TC、LDL C以及TG水平越高 ,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相应血脂的作用越明显。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或阿伐他汀降低血清TC、LDL C以及TG的幅度分别与治疗前相应的基础血脂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HMG
伍卫周淑娴韦育林张燕王景峰张旭明
关键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理
Takotsubo综合征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
2023年
【目的】探讨Takotsubo综合征(TTS)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22年1月诊断为TTS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诱发因素、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并发症和治疗措施,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TS患者住院死亡可能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TS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TTS患者62例,其中男21例(33.9%),女41例(66.1%),绝经后女性26例(41.9%),年龄(55.6±16.2)岁,躯体应激50例(80.6%)。住院期间死亡17例(27.4%),存活45例(72.6%)。TTS死亡组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存活组低,其发生晕厥比例、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肌钙蛋白T(hs TnT)水平均较存活组高(P值均<0.05);诱发因素中,死亡组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所诱发TTS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发生心原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呼吸衰竭及治疗用多巴胺、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血液透析及机械通气的比例均较存活组高(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晕厥、NT-proBNP、LVEF、神经系统疾病、心原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呼吸衰竭、治疗用多巴胺、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血液透析及机械通气是TTS患者住院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疾病[OR(95%CI)=5.651(1.195,26.715),P=0.029]、心房颤动[OR(95%CI)=6.217(1.276,30.298),P=0.024]、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OR(95%CI)=8.847(1.912,40.949),P=0.005]是TT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系统疾病、心房颤动、治疗用去甲肾上腺素是TT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注意神经系统疾病、心房颤动的防治,对于已确诊TT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需慎重使用�
蒙媛丽冯日清王培伟陈曦伍卫韦育林
关键词:住院死亡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观察 2 8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病人的介入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方法 :采用正规抗心绞痛、抗血小板治疗和 (或 )抗凝治疗 ,在胸痛控制 48~ 72h后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A型病变 6例 ,B1型病变 9例 ,B2型病变 8例 ,C型病变 5例。对于A型和B1型病变进行完全性血运重建 ,而B2和C型病变仅处理缺血相关血管。所有病人均随访 6~ 12个月 ,在 6个月时进行活动平板心电图评价。结果 :介入治疗共 2 8例 ,成功 2 6例 ,成功率 92 9% ,出现急性血管闭塞、亚急性血栓形成各 1例。随访 ( 8 4± 1 3)个月 ,2 2例心绞痛完全消失 ,1例病人于术后 4个月心绞痛再发 ,重复冠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 16例病人于术后 6个月做活动平板心电图 ,仅 2例出现阳性结果。结论 :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 ,应建立一套危险程度判断的方法 ,根据危险程度 ,区别对待 。
聂如琼王景峰伍卫张燕周淑娴韦育林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疗法
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性早搏ST段下移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被引量:3
2005年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性早搏(VPCs)ST段下移程度对反映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的价值.将休息和平板运动试验中均发生VPCs并且在3个月内进行冠脉造影的92例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VPCs ST段下移程度,下移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以及VPCs ST段下移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冠心病组运动中VPCs ST段下移及ST/R均大于非冠心病组.其中ST/R>10%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为91%,特异度为75%;对单支、2支、3支血管病变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4%、91%、100%.冠脉狭窄≥90%组运动中VPCs ST段下移和ST/R大于狭窄为50%~69%组.结论:运动试验中VPCs ST段下移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参考指标,其下移程度可能与冠脉狭窄程度有关.
韦育林王景峰刘英梅伍卫张晋康廖宪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平板运动试验室性早搏ST段冠状动脉病变
奥利司他对体重控制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降低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评价奥利司他(化学名:Orlistat;商品名:赛尼可Xenical)对肥胖症的减重效果,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糖、血脂以及血压水平等)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59例年龄在18—65岁、体重指数(BMI)在25-40 kg/m2的患者,给予轻度低热卡饮食,按2:1的比例随机、双盲给予奥利司他(39例)或安慰剂(20例)24周。[结果]奥利司他治疗组体重降低(6.7±0.5)kg,明显大于安慰剂组(2.3±0.5)kg,P<0.0001。与安慰剂组相比,奥利司他治疗能显著降低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比值,P<0.01或P< 0.05;降低肥胖伴高血糖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P<0.01或P<0.05;并能降低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P< 0.01。奥利司他治疗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8%,多发生在早期且为轻度。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奥利司他结合轻度低热卡饮食控制治疗可显著降低体重,并改善部分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且安全性及耐受性好。
周淑娴张玉玲伍卫方昶韦育林
关键词:肥胖症奥利司他
^(103)Pd支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10 3 Pd支架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50只随机分为普通支架组及10 3 Pd支架组 ,各组再分 5个亚组 ,设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第 3、7、14、2 8、56天取材 ,进行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定量研究 ,用原位杂交法测定凋亡相关基因bcl 2mRNA及baxmRNA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发现 ,10 3Pd支架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 ,术后第 56天最显著 (P <0 0 1)。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发现术后 3~ 2 8d ,10 3 Pd支架组的平滑肌细胞凋亡较普通支架组明显 ,术后第 7天达峰值 (P <0 0 1)。原位杂交显示术后 3~ 2 8d 10 3Pd支架组bcl 2mRNA的表达较普通支架组降低 ,术后第 2 8天达峰值 (P <0 0 1)。而baxmRNA的表达 ,术后 3~ 2 8d10 3 Pd支架组较普通支架组显著增加 ,术后第 7天达峰值 (P <0 0 1)。术后 3~ 2 8d ,10 3 Pd支架组的bcl 2mRNA与baxmRNA比值均小于普通支架组(P <0 0 5)。直线相关分析示 ,bcl 2mRNA与TUNEL法测定的凋亡阳性率呈明显负相关 ,而baxmRNA与之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结论 10 3 Pd支架通过诱导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导致明显的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 ,使凋亡细胞比例增加 。
刘英梅伍卫陈筱潮张旭明王景峰韦育林杨莉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凋亡放射疗法基因表达
左室长轴应变在鉴别心脏淀粉样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心脏淀粉样变(CA)患者与高血压左室肥厚(HLVH)患者的左室长轴心肌应变相关指标,并比较其差异性,进一步明确左室长轴心肌应变在CA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出确诊为CA的患者41例,按患者既往是否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CA并高血压组14例与单纯CA组27例,同时按性别、年龄及体表面积匹配HLVH患者20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室壁厚度(IVST、LVPWT、RWT)、心腔大小(LVEDD、LAVI)、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LVEF、平均E/e'),以及左室长轴应变相关指标(GLS、RELAPS、EFSR)。比较4组研究对象的组内差异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进一步测定LVEF保留时各超声心动图指标预测C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①超声心动图的常规指标中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LVEDD和LVEF均低于HLVH组;而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LVPWT、RWT及平均E/e'均高于HLVH组(P均<0.05)。②应变指标中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GLS绝对值最低,HLVH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高;同时,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RELAPS与EFSR值最高,HLVH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P均<0.05)。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所有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ROC曲线分析显示在LVEF保留时,GLS绝对值<14.35%或EFSR>4.28时可较好地鉴别CA和HLVH(AUC均>0.9,P均<0.05);GLS诊断的敏感性最高(100%),而EFSR诊断的特异性最高(95%)。【结论】无论CA是否合并高血压,与HLVH相比,其超声心动图的常规及应变指标上均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应变指标GLS和EFSR在左室肥厚并LVEF保留患者中预测CA的准确性更高。
冯日清蒙媛丽刘英梅邱琼郑韶欣邓冰清韦育林
关键词:心脏淀粉样变超声心动图心肌应变左室肥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