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植芬
- 作品数:18 被引量:14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对晚期NSCL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总生存期(overal...
- 刘苓霜沈丽萍姜怡韩植芬简红许玲刘嘉湘
-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生存期
- 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9例晚期NSCLC一线治疗后疾病无进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药化疗(吉西他滨或培美曲赛多西紫杉醇),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中药汤剂、中药静脉制剂及穴位敷贴),21天为1个周期,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或患者拒绝继续治疗,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两组中位维持治疗周期均为2个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治疗组中位PFS为12.43周,对照组为10.0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治疗组中位生存期(middle survival time,MST)为18.80个月,对照组为16.7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结论中医综合方案维持疗法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疗效与单药化疗维持治疗相当。
- 刘苓霜沈丽萍姜怡韩植芬简红
-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
- SIRT3与肾脏疾病
- 2021年
- 研究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及其对应的治疗药物和方案,对于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病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Sirtuin3(SIRT3)是通过维持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稳定性,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SIRT3在不同类型肾病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本文综述了SIRT3参与调节肾脏的生理学机制,分析了SIRT3在肾脏疾病中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分子作用靶点,有助于今后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降低并发症及其病死率,提供了思路。
- 韩植芬韩植芬
- 关键词:肾脏疾病去乙酰化
-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解读及中医药研究近况被引量:2
- 2014年
- 肺癌依然是全世界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85%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超过三分之二的NSCLC患者发病年龄超过了65岁。NSCLC因此在许多国家被视为一种老年疾病,老年人在其中所占有的比例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将持续增加。与其他实体瘤一样,相当部分的患者被诊断为不适宜手术的晚期NSCLC。
- 周之毅刘慧郭慧茹韩植芬
- 关键词:化疗老年患者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
- 健脾解毒方对湿热证结肠癌小鼠肿瘤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探索健脾解毒方对湿热证结肠癌小鼠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健脾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复制结肠癌原位模型,其余各组建立小鼠湿热证结肠癌模型。健脾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250、500、1 000 mg·kg-1·d-1),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均干预28 d。干预结束,每组各处死部分荷瘤鼠,测量瘤体质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瘤体的Ki67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表达,ELISA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剩余小鼠用于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健脾解毒方各剂量组的瘤体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1),荷瘤鼠中位生存时间均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瘤重抑制率和生命延长率均高于低剂量组(P<0.01)。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MVD及VE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健脾解毒方各剂量组肿瘤细胞Ki67指数、MVD计数及VEGF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且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健脾解毒方能够抑制湿热证结肠癌小鼠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鼠生存时间,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有关。
- 刘宣柴妮韩植芬刘慧邓皖利周利红隋华季青李琦
- 关键词:健脾解毒方结肠癌湿热证血管新生
- 小承气合剂经超声波给药对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炎症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24年
-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微创外科时代,腹腔镜手术已成为该病的主流术式,对患者创伤小,但仍属于有创操作,对患者会造成一定损伤。手术应激反应诱导机体释放炎症因子,出现暂时性肠麻痹,延迟胃肠功能恢复,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经证实小承气合剂早期灌服能有效促进结肠吻合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安全性高[1]。
- 韩植芬何凤仪李祎娉刘智敏任东林任东林
- 关键词:小承气合剂超声波胃肠功能炎症结直肠肿瘤
- 非编码RNA调控大肠癌侵袭转移及中药对其作用研究的概况被引量:1
- 2015年
-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能编码翻译蛋白质的RNA,部分具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样作用,并且在大肠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异常表达,其通过调节上皮-间质细胞转化、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肿瘤细胞DNA甲基化模式、肿瘤血管生成及蛋白酶的表达等环节,参与调控大肠癌的侵袭转移。目前研究发现中药抗大肠癌侵袭转移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实现的,以非编码RNA为靶点的中药抗大肠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详细介绍了非编码RNA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以非编码RNA为靶点的中药治疗前景。
- 韩植芬季青刘宣李琦
- 关键词:大肠癌非编码RNA中药
- 中医综合方案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21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方案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综合方案在晚期NSCLC患者维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8例晚期NSCLC一线治疗后疾病无进展者按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1 d为1个周期,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患者拒绝继续治疗。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特异量表(EORTC QLQ-LC43)评定治疗前及2周期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并评价2周期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客观疗效以及中医相关症状的变化。结果:①2周期维持治疗后治疗组各功能领域(除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得分升高,各症状领域(除咯血、咽下困难、周围神经病、手臂或肩膀痛、其他部位痛)及经济困难领域得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周期治疗后,治疗组疾病控制率60.53%,对照组疾病控制率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③2周期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对照组症状积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4±3.49 vs.9.36±3.85,P=0.000)。结论:①中医综合方案维持治疗可以改善一线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病灶稳定率。②晚期NSCLC一线治疗病灶得到控制后可采取中医综合方案维持治疗。
- 沈丽萍刘苓霜姜怡韩植芬简红
-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方案生活质量
- 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血管新生标记物、HIF-1α和VEGF表达的差异性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标记物、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均为回顾性病例)临床大肠癌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新生肿瘤标记和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分期分析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上述指标表达的差异性。结果①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分期以Ⅱa期和Ⅲb期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肠癌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血管CD34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7、CK-20、CEA、CDX-2、p53、Ki-67、神经S-100、淋巴管D2-40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组织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高于大肠癌非血瘀证患者(P<0.001)。结论大肠癌血瘀证患者肿瘤血管CD34、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血瘀证患者,提示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 周利红王婷韩植芬伏杰刘宣冯媛媛隋华季青王炎李雁李琦
- 关键词:大肠癌血瘀证血管新生缺氧诱导因子-1Α
- 健脾补肾解毒方醇提物对人大肠癌细胞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解毒方(JBJR)对大肠癌细胞转移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方法:1设健脾补肾解毒方醇提物0、30、60、90、120、150、180、210、240μg/ml浓度组,以CCK-8法检测各组对人大肠癌Lo Vo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设空白细胞组、健脾补肾解毒方低剂量组(30μg/ml)、健脾补肾解毒方中剂量组(60μg/ml)、健脾补肾解毒方高剂量组(120μg/ml)、5-Fu组(15μg/ml)及桂枝汤醇提物组(120μg/ml),以Transwell法检测各组对大肠癌Lo Vo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3采用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ELISA分别检测空白细胞组及健脾补肾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相关基因、特征蛋白和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健脾补肾解毒方醇提物对大肠癌Lo Vo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0μg/ml。2健脾补肾解毒方醇提物可不同程度地抑制Lo Vo细胞的转移能力,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与5-Fu组的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桂枝汤组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健脾补肾解毒方作用Lo Vo细胞48 h后,可剂量依赖性地上调E-cadherin mRNA、Snail及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Snail mRNA与Vimentin蛋白表达,实现抑制Lo Vo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可以抑制Lo Vo细胞分泌MMP-2、MMP-9。结论:健脾补肾解毒方醇提物可抑制大肠癌细胞转移,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和转移相关因子。
- 韩植芬季青朱惠蓉刘宣周利红隋华张彦博邓皖利李琦
- 关键词: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体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