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帆 作品数:6 被引量:7 H指数:2 供职机构: 广西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凋亡测定 本研究通过对水牛卵巢颗粒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其增殖和凋亡情况进行测定,以了解水牛卵巢颗粒细胞体外生长特性,从而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研究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中的作用机制... 高亚可 陆凤花 马帆 陈施蓓 乔树叶 管晓梅 石德顺关键词:水牛 胚胎学 卵巢颗粒细胞 体外培养 水牛PCNA和FSHR等基因在卵泡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的初步研究 水牛出生时卵巢中含有约数万个原始卵泡,但在水牛生命周期中只有约200个卵泡可以发育成熟并排卵,约99.9%的卵泡在生长过程中闭锁、退化。如何挖掘母水牛的繁殖潜能,开发并应用卵巢中的腔前卵泡,是水牛生殖生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马帆关键词:水牛 卵巢组织 腔前卵泡 候选基因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水牛腔前卵泡中的表达与卵巢组织定位 2013年 【目的】探讨在水牛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参与卵泡发生的时期及其在卵巢组织不同时期卵泡中的表达定位;【方法】采用石蜡切片结合免疫组化的方法对PCNA在卵巢组织中进行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PCNA在腔前卵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原始卵泡中的卵母细胞能检测到PCNA的表达,但颗粒细胞并未观察到PCNA的免疫染色;初级卵泡到次级卵泡,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均可检测到PCNA的表达,且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有增强的趋势;有腔卵泡中,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及包围卵母细胞的卵丘细胞中都能观察到很强的免疫染色。定量表达检测结果显示:PCNA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及次级卵泡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并且有显著差异(43.50333±0.138338 vs 1.633804±0.093796 vs 1±0.012219,P<0.01);【结论】从初级卵泡开始在颗粒细胞中能检测到PCNA的表达,并且其表达随着卵泡的发育有明显的增强趋势,腔前卵泡中PCNA表达的QRT-PCR测定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为阐明PCNA参与卵泡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马帆 周宇 高亚可 朱鹏 雷小灿 刘庆友 石德顺关键词:水牛 PCNA Piggybac和Passport转座子系统在水牛成纤维细胞中的应用 Piggybac(PB)和Passport(PP)转座子均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高效转座。本研究检测了PB和PP转座子系统在水牛的成纤维细胞的转基因情况,以期为通过转基因提高水牛的生产性能提供前期探索。 王锦 罗婵 马帆 刘金凤 王梦 刘庆友 石德顺关键词:水牛 成纤维细胞 转基因技术 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凋亡测定 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并对细胞的增殖、核型及凋亡情况进行检测,以了解水牛卵巢颗粒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建立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结果发现,分离获得的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存活率约为60%;采用DMEM培养基,颗粒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优于TCM-199和DMEM/F12培养基;细胞培养24h后开始零星增殖,3~5d增殖速度达到高峰;第1、3、5、7代颗粒细胞正常核型比率差异不显著,均在85%以上;第1代颗粒细胞的凋亡率与第5代差异显著(P<0.05),与第7代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DMEM培养基更适宜用于水牛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水牛颗粒细胞能稳定地进行传代培养,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但细胞凋亡率会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升高。 高亚可 陆凤花 马帆 乔树叶 陈施蓓 石德顺关键词:水牛 卵巢颗粒细胞 原代培养 增殖 凋亡 线粒体移植对水牛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本研究以水牛卵泡颗粒细胞作为线粒体的来源细胞,初步探讨水牛卵母细胞进行线粒体移植(MIT)后对其发育潜能的影响。试验比较了不同级别水牛卵母细胞mtDNA的拷贝数,并研究了水牛卵母细胞进行MIT后,其后续早期胚胎发育及胚胎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一级卵母细胞组的平均mtDNA拷贝数极显著高于二、三级卵母细胞组((202 101±74 432)vs(118 483±17 028),(39 177±7 938),P<0.01),二级卵母细胞组的平均mtDNA拷贝数极显著高于三级卵母细胞组((118 483±17 028)vs(39 177±7 938),P<0.01);孤雌激活处理后发现:一级卵母细胞组的卵裂率和囊胚率也都极显著高于二、三级卵母细胞组(P<0.01),而二级卵母细胞组激活后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亦极显著高于三级卵母细胞组(P<0.01)。用Mito-Tracker探针标记的外源线粒体经移植后,会随着胚胎的发育而发生移动,分布到各个卵裂球中;且发现二级卵母细胞MIT组孤雌激活后的囊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注组(27.3%vs 17.4%,7.84%,P<0.05),而三级卵母细胞MIT组激活后的囊胚率与对照组和空注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胚胎ΔΨm检测发现,水牛植入前各时期胚胎ΔΨm总体呈上升趋势,线粒体移植后胚胎各时期的ΔΨ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不同质量的水牛卵母细胞其mtDNA拷贝数存在显著差异,且mtDNA拷贝数与卵母细胞质量和发育能力成正相关;通过移植外源线粒体可以提高二级水牛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 高亚可 陆凤花 吴柱连 马帆 刘晓华 杜姗姗 石德顺关键词:线粒体膜电位 水牛 卵泡颗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