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林波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法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鼠脑
  • 3篇大鼠脑
  • 2篇色胺
  • 2篇神经纤维
  • 2篇神经元
  • 2篇组织病理
  • 2篇羟色胺
  • 2篇脑干
  • 2篇脑震荡
  • 2篇5-羟色胺
  • 2篇病理
  • 2篇大鼠脑干
  • 1篇动物
  • 1篇动物行为
  • 1篇动物行为学
  • 1篇新生儿
  • 1篇行为学
  • 1篇阳性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损伤

机构

  • 11篇昆明医学院

作者

  • 11篇高林波
  • 11篇于建云
  • 7篇郭泽云
  • 7篇李娟娟
  • 5篇石泉
  • 5篇李俊祥
  • 5篇江乐盛
  • 4篇许冰莹
  • 3篇吴春云
  • 2篇冯忠堂
  • 2篇李坪
  • 2篇兰光明
  • 2篇赵永和
  • 1篇瞿勇强
  • 1篇李树华
  • 1篇孙瑞芬
  • 1篇杨力
  • 1篇赵旭东
  • 1篇郭丽萍

传媒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昆明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重脑震荡大鼠脑干中缝核团内5-羟色胺免疫阳性表达变化的研究
2008年
为了探讨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中缝核团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本实验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研究伤后大鼠脑干中缝核团内5-HT及5-HT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色胺酸羟化酶(TPH)的表达。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伤后1、2、4、8、16和24d组(n=8)。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及图像分析法定量分析伤后大鼠脑干中缝核团内5-HT和TPH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TPH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的表达在伤后2d时达到高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缝大核和中缝苍白核分别以伤后1d组和4d组阳性反应最强;(2)5-H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的表达也在伤后2d时达到高峰,16、24d组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中缝大核和中缝苍白核内5-HT的免疫反应性在各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多重脑震荡后中缝核团内TPH和5-HT的表达增高,这为研究5-HT对MCC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李娟娟郭泽云于建云许冰莹高林波江乐盛李俊祥
关键词:5-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
脑震荡大鼠脑干神经纤维组织病理与超微结构损伤后64天动态改变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本研究运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对脑震荡(brain concussion,BC)大鼠的脑干锥体束神经纤维的组织病理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27只Bc大鼠随机分为致伤后3、12、24h和2、4、8、16、32、64d九个实验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3只动物。光镜轴索银染结果显示:BC后轴索结构变化表现为直径增粗,或呈串珠状、畸形状或收缩球样改变,或染色不均;间质水肿等。透射电镜显示:轴索超微结构在BC后3h髓鞘开始水肿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纤维周围及胶质细胞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淤血或闭塞、血小板血栓形成等。BC后12h开始出现部分轴索的溶解,BC后4~32d髓鞘水肿腔隙明显、增厚显著,直到伤后64d脑干神经轴索仍未恢复正常。以上结果表明脑震荡大鼠存在较长时程的脑干不同程度的神经轴索损伤。
于建云李树华高林波郭泽云冯忠堂孙瑞芬杨力
关键词:脑震荡脑干神经纤维超微结构
创伤性脑损伤动物行为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创伤性脑损伤往往造成伤者感觉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创伤性脑损伤实验动物模型及动物行为学评价方法来评价创伤后脑损伤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就行为学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高林波于建云兰光明郭丽萍赵旭东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动物
防止冰冻切片在抗原修复过程中脱片的实验技术改进被引量:1
2007年
一般冰冻切片比石蜡切片更能有效的保存组织抗原性,而不需要抗原修复.但是,如果组织是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冰冻切片,许多抗原决定簇难免被醛基交联封闭,而减低抗原敏感性.采用高温高压处理这些组织,可破坏醛基交联,更有效的暴露抗原与抗体结合.但是,在高温高压处理组织切片时常发生脱片,影响了其后步骤的进行.为克服这一缺点,作者通过技术改进,防止了脱片现象.
李娟娟于建云郭泽云李俊祥高林波
关键词:冰冻切片抗原修复脱片
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致穿孔伴肺不张死亡1例
2006年
石泉于建云高林波兰光明赵永和
三重脑震荡鼠模型建立及组织病理学动态改变观察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建立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观察MCC鼠不同结构神经元及轴索的病理学变化,探索运动员多次脑震荡损伤机制。方法用金属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大鼠MCC模型48只,随机分为1、2、4、8、16和24d组(n=8)。另设正常对照组(n=8)。定时戊巴比妥钠麻醉,4%多聚甲醛心腔灌注处死,取脑。用Nissl染色、Bielschowsky银染和Weil髓鞘染色显示神经元、轴索和髓鞘,对固缩变性神经元数目、轴索直径和髓鞘变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伤后:①1~24d皮层、海马和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不同程度固缩变性,以2d组为重;②轴索不同程度的肿胀、变形、排列紊乱、收缩球形成;轴索直径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以2、4d组最为明显(P〈0.05);③髓鞘肿胀、淡染,灰度值增高,与对照组相比,1~16d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MCC后,脑神经元出现不同程度弥漫性的固缩变性,轴索肿胀、髓鞘淡染的病理改变。
于建云李俊祥李娟娟郭泽云高林波许冰莹吴春云
关键词:神经元轴索神经病理学
多重脑震荡鼠平衡运动与认知行为的变化
2006年
目的 探讨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对大鼠平衡运动与认知功能的影响,并为二次冲击综合征(SI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装置复制三重的MCC大鼠模型;应用平衡木实验(BBT)及噪音横杆跑动实验(BWT)于伤后1~10d对MCC大鼠平衡运动与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分析测试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60.00±0.00)S比较,MCC组大鼠在伤后第1天平衡时间明显缩短至(54.50±13.89)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2天开始恢复,至第4天恢复正常。BWT结果显示伤后第1天步入潜伏期明显延长,第2天开始恢复,至第10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分别为:(20.54±21.89)s、(14.34±18.71)s、(14.50±20.76)s、(13.84±18.99)S、(9.484±15.51)S、(4,99±2.45)S、(5.98±7.28)S、(4.38±2.98)S、(5.60±9.28)S和(6.74±10.75)s。除第9天外,其他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BWT评分结果显示伤后第1~3天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7±1.91)S、(4.37±1.65)S和(4.37±1.65)S。结论 MCC大鼠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运动与认知功能障碍,平衡功能恢复快,协调运动与认知功能恢复较慢。
高林波于建云石泉江乐盛李娟娟李俊祥郭泽云冯忠堂
多重脑震荡大鼠5-羟色胺能神经纤维变化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多重脑震荡(MCC)与大鼠认知记忆相关脑区5-羟色胺(5-HT)能神经纤维变化的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认知行为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方法:应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构建MCC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方法研究MCC后大鼠5-HT能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前额叶皮质、中隔区、丘脑、海马CA1和CA3区5-HT能神经纤维免疫反应阳性物在伤后2d组反应达高峰,杏仁体、海马CA2和CA4区在伤后4d组免疫反应了阳性最强;顶叶皮质、梨状皮质及伏隔核内侧在伤后8d组反应最强。5-HT纤维密度在中隔区和伏隔核内侧以伤后2d最高,杏仁体区以伤后1d最高,大脑皮质和丘脑5-HT纤维密度在伤后各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CC可引起与认知功能有关脑区的5-HT表达增高,5-HT的高表达可能由脑损伤后神经元过度兴奋所引起的神经递质紊乱造成,而这种紊乱可能影响大鼠的认知功能。
李娟娟于建云郭泽云许冰莹高林波李坪江乐盛吴春云
关键词:5-羟色胺神经纤维
多重脑震荡对大鼠空间认知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多重脑震荡(MCC)对大鼠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应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CC组,伤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与对照组(8~14d测试结果分别为:64.74±23.43,33.16±17.70,36.59±27.53,37.60±18.20,37.14±26.03,16.85±10.63,10.02±6.51)相比,MCC大鼠伤后8~14d找到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且在伤后的第9d(71.74±35.76)、第10d(63.14±31.02)、第13d(47.51±40.93)、第14d(42.39±43.33)差异具有显著性。在无平台探测实验中,与对照组(23.89±11.82)相比,MCC后第14d(15.12±6.56)大鼠在原有平台第三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验性多重脑震荡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空间认知行为障碍。
江乐盛于建云高林波石泉李俊祥李娟娟
关键词:MORRIS水迷宫
多重脑震荡大鼠脑神经元病理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为探讨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机制,本实验首次应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MCC大鼠模型,研究伤后大鼠脑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伤后1、2、4、8、16和24d组(n=8),分别用Nissl染色显示神经元,并对变性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显示:MCC后1d,大鼠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及脑干网状结构变性神经元增加,伤后2d达到高峰,4~8d减轻,8~16d又有回升,24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多重脑震荡后,不同脑区的脑神经元可出现早期及迟发性的神经元变性,此病理变化可能与多次脑损伤的累积性加重有关。
李娟娟于建云郭泽云许冰莹吴春云高林波石泉李坪
关键词:脑神经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