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宪会
-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滨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避免失败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61例,术后内固定失败14例,翻修13例,其中DHS固定2例,锁定钢板固定2例,Gamma钉固定4例,PFN固定1例,人工关节置换4例。结果随访8~30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为9~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论对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尽可能解剖重建后内侧皮质的稳定性,必要时应植骨,对于粉碎性骨折或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采用髓内固定较适宜;对伴有癫痫发作、肢体异常抽动患者不宜内固定,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 鲁秀国周忠水高广庭王政魏宪会冯楠
-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器术后并发症
- GSS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滑脱
- 周忠水王来旭刘冬梅孟云冯楠魏宪会王政
- 本项目探讨了GSS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滑脱,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良率为88%,椎体滑脱均获解剖复位。术后6-24个月定期进行复查,植骨融合率100%,GS...
- 关键词:
- 关键词:GSS腰椎管狭窄症多节段
- 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的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导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患者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出现PJI的THA患者(感染组)及42例未出现PJI的THA患者(未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THA后出现PJI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危险因素与PJ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均为导致全关节置换术后导致假体周围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年龄、手术时间、空腹血糖、BMI与其发生存在正向直线相关关系,而血清白蛋白与其存在负向直线相关关系。结论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高血糖、BMI、低白蛋白为导致全关节置换术后导致假体周围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对以上因素的控制。
- 李勇魏宪会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感染
- 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导致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现髋关节疼痛的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103例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2周内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并以发生髋关节疼痛者为A组,以未发生疼痛者为B组,分析导致患者发生术后髋关节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1例术后2周内出现髋关节疼痛,发生率为20.39%.A组年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及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B组,而髋关节活动时间则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间性别、术后收缩压(SBP)及术后舒张压(DBP)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术后WBC>10×109/L、术后CRP>10 mg/L、髋关节活动时间<2d均为导致患者术后发生髋关节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髋关节疼痛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注意对导致髋关节疼痛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 魏宪会孙辉陈荣鑫张铁军杨继军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疼痛
- 单一入路微创法在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单一入路微创法在股骨头坏死(ONF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Ⅱb~Ⅲc期69例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入路微创法进行治疗,随访时间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NR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量表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放射学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69例(87髋)随访过程中共有4例(5髋)因术后地址变更失访,失访率为5.74%。随访的65例(82髋)患者中62例(79髋)术后恢复良好,髋关节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未出现感染、股骨粗隆下骨折、深血管血栓形成、血管神经损伤及排异现象,成功率为96.34%;在术后1年的X线分析中3例(3髋)患者的髋关节出现逐渐塌陷,患者保髋失败;患者术后1年Harris、SF-36评分分别为(86.51±12.67)分、(86.23±11.19)分,均高于术前,NRS评分为(25.52±9.42)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一入路微创法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手术损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
- 魏宪会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
- 超声刀联合双吻合器在开放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超声刀联合双吻合器在开放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拟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应用超声刀联合双吻合器20例作为研究组,应用高频电刀联合单吻合器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保肛成功率,同时观察保肛成功病例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个24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保肛成功19例(95%),对照组保肛成功14例(70%),2组相比P=0.037;33例保肛成功患者中,研究组手术时间(102.5±14.6m)较对照组(114.7±17.5m)明显缩短(P=0.032);研究组手术出血量(62.5±19.3)mL较对照组(91.3±26.5)mL显著减少(P=0.001);术后第1个24h引流量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3.6±15.0)mL、(65.7±25.9)mL(P<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2.4±0.6)d、(2.9±0.4)d(P=0.004);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研究组较对照组也显著缩短(P=0.014);2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674)。结论开放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联合双吻合器是直肠癌手术向微创手术理念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发展的尝试,在开放直肠癌手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魏宪会李勇
- 关键词:直肠癌高频电刀开放手术
- 泮托拉唑联合瑞巴派特对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组织学炎症疗效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分析泮托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A、B两组。以仅采用泮托拉唑治疗者为A组,以联合泮托拉唑及瑞巴派特治疗者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痛、腹胀、反酸、嗳气症状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前列腺素E2(PGE2)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并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胃痛、腹胀、反酸、嗳气症状评分,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PG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治疗后B组胃痛、腹胀、反酸、嗳气症状评分分别为(1.35±1.01)分、(1.11±0.78)分、(1.21±0.63)分及(1.32±0.72)分,胃黏膜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PGE2分别为(1.08±0.61)分、(1.37±0.65)分及(622.12±20.23)分,均明显优于A组,而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泮托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 成波魏宪会邓亭孙辉王奇
- 关键词:泮托拉唑瑞巴派特慢性糜烂性胃炎
-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158例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的体会,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术中技术操作要点和并发症。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盘摘除术,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均获随访,优136例,良14例,差8例,优良率94.9%。结论椎间盘后路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高效、微创、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
- 魏宪会
- 关键词:腰椎
- 颈动脉超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事件预测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态学检测结果,探讨颈动脉超声对AMI 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方法选取在滨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 AMI 患者94例作为研究组,按冠状动脉梗死支数分单支梗死组29例、双支梗死组30例和三支梗死组35例。确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运用颈动脉超声对两组患者检测,评估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及颈动脉斑块表面情况及内部回声等形态学特点,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 Gensini 评分,记录患者空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四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斑块超声形态上,对照组与双支、三支梗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颈动脉斑块表面状况与研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在颈总动脉 IMT 状况上与研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四组 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总胆固醇水平与双支、三支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三支梗死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AMI 患者颈总动脉 IMT 增厚,颈动脉斑块多易损斑块,结合 Gensini 评分和血脂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风险。
- 刘赟赵雅楠张淑娟孙辉陈秀平魏宪会
-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形态学特点
- 白细胞介素-22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抗纤维化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2( IL-22)水平变化及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传染科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1例,通过胸腔镜取胸膜活检病理学确诊,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或家属同意,按胸膜纤维化诊断标准进行分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入院时胸液和血清IL-22及干扰素-γ( IFN-γ)水平,从胸腔积液中分离纯化原代胸膜间皮细胞,加入不同培养条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STAT信号通路分子磷酸化水平,同时检测培养基PMC上皮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8、E-钙黏蛋白及间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纤维化组血清和胸腔积液IL-22含量低于未纤维化组(P﹤0.01),血清和胸腔积液IFN-γ含量高于未纤维化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B组使STATl第701位酪氨酸位点(Try701)磷酸化(P﹤0.01),研究A组使STAT3第727位丝氨酸位点(Ser727)磷酸化(P﹤0.01);五组培养基PMC的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经LSD法比较,在细胞角蛋白8、E-钙黏蛋白上,研究B组﹤对照组﹤研究D组﹤研究C组﹤研究A组,波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研究B组﹥对照组﹥研究D组﹥研究C组﹥研究A组。结论结核性胸膜炎纤维化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液中IFN-γ升高,IL-22降低,IL-22抗纤维化机制与激活STAT3通路,逆转IFN-γ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有关。
- 赵吉庆赵娜魏宪会
-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白细胞介素-22干扰素-Γ抗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