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婷婷
-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李绍明先生的人生经历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被引量:2
- 2009年
- 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学者,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建国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建国后的新型知识分子,李绍明的学术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亦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区域学术传统对其研究的形塑。
- 伍婷婷
- 族际交往与文化混融的历史学考察——基于马长寿神话研究的思考
- 2024年
- 20世纪前半叶民族学集共时与历时于一身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建设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其中的历史叙述既对阐述中华民族建设的合法性意义至关重要,事实上又可能对中华民族建设起到反作用。如何在研究方法上调和这一矛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文章以马长寿的神话研究为分析对象,试图揭示他如何通过理解民族迁徙、族际互动的历程解释文化混融的机制。文章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展示马长寿具体研究中方法使用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更在于揭示此方法对理解民国时期民族学论证多元民族与一体国族相互兼容的意义。
- 伍婷婷
- 关键词:迁徙
- 唐代女子的佛教孝亲活动及特点——以出嫁妇为主的考察被引量:2
- 2015年
- 儒、佛两家女孝观的差异表现在:儒家强调女子依不同人生阶段调整孝亲对象——由本生父母到舅姑;而佛教则强调女子——无论是在室女还是出嫁妇,其孝亲对象都是本生父母。唐代女子,特别是出嫁妇从事各类孝亲活动为父母荐福。唐代女子佛教孝亲活动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佛教孝亲观重母恩之报;第二,佛教孝亲理论不仅缓解了出嫁妇亲恩难报的苦闷,更解决了女子深层次的孝亲难题;第三,佛教功德活动体现了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是家庭主要关系的家庭结构意识,女子为核心家庭成员祈福的功德活动多于父母。
- 李志生伍婷婷
- 关键词:唐代佛教孝亲
- 回归人物的人类学研究——从“人生史”想到的被引量:3
- 2011年
- 无人化的人类学
“(这门学科)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从特罗布里恩德岛回来后,1936年马凌诺斯基(B.Malinowski)的新作《文化论》问世,开篇他如是评论了人类学。
- 伍婷婷
- 关键词:人类学人生史文化论
-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调查与史学论争的互动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重新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献资料和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发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调查,既是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政治需要,也具有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强调中国特性的双重追求。更重要的是,从学术的内在脉络来看,社会性质调查本身呼应了史学界关于"古史分期"讨论的需要,其调查材料和结论在后续的论争中被广泛引用,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和资料来源。其背后的原因是,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法"这一古典人类学研究范式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关于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调查的既有研究成果触及不多的重要理论课题。
- 伍婷婷
- 关键词:古史分期学科关系
- 国族构建背景下溯源史中的地方叙事——以20世纪40年代云南学者范义田、徐嘉瑞的研究为中心
- 2021年
-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民族主义民族研究的高峰期。本文的分析聚焦此时期地方知识精英的学术表述,以两位云南地方学者的民族研究为例说明地方知识精英如何创造一种地方版的民族主义叙述结构。地方学者的溯源史研究不可避免地把关于地方差异性的叙述融入建构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叙述结构中。他们试图抹平地方差异性与国家一体性叙述间可能的矛盾,同时又时刻不忘以地方的立场维护和强调地方的独特所在。
- 伍婷婷
- 关键词:云南民族民家大理文化
- 文本编纂与叙事解读——基于凉山奴隶社会调查报告形成过程的分析
- 2017年
- 后现代史学思想揭示出的史料主观性,同样存在于作为史料新来源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的编纂过程包含了写作者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知识背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其文本的叙事意义与产生它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今天的历史学不应仅将自己定义为复原历史事实的史料搬运工,还应对史料文本叙述的内在意涵以及产生该史料的社会情境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结合20世纪50年代四川社会历史调查组针对凉山社会性质前后形成的两份调查报告,可以透视在文本编纂过程中,如何通过材料选择让传统凉山社会的等级制和等级关系成为判别凉山奴隶制社会的关键证据。形成这一历史事实的社会情境是多重的,不仅是应当时少数民族民主改革之需,也是新的社会理论及意识形态的诉求,乃至与传统以来的华夏中心史观与国族主义史观一脉相承。
- 伍婷婷
- 关键词:叙事解读社会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