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鸿鸣 作品数:14 被引量:6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CT和MRI特征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诊疗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CT及MRI图像对诊断以及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指导价值。方法 搜集南京鼓楼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例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对比病变影像资料和手术切除情况以及复习相关文献,探讨更有利于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诊疗的辅助检查策略。结果 共4例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入选,术前CT及MRI图像提示1例患者病灶存在完整切除可能性,另外3例患者病灶难以完整切除,最终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结果与术前影像学评估结果相一致。结论 联合应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术前对心脏血管肉瘤的鉴别诊断,同时能够为这类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梁静 陈文萍 李辉 牡丹 尹克杰 余鸿鸣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外科治疗 3.0T MR多源射频发射技术在房颤患者心脏电影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MT技术在房颤患者心脏电影MR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心功能参数是房颤患者各种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心脏电影MR成像已经成为主要心功能评价方法。结果高场强MR带来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但局部射频能量沉积也大。为避免对受检者潜在危害,常用减小反转角度、延长TR等方法确保将特殊吸收率(SAR)控制在一定范围,从而扫描速度大大减小;此外,3.0T MR层内射频发射场B1均匀性差,质子反转角度不一致可导致图像伪影增多,图像质量下降,特别是对房颤患者更为明显,从而影响了MR在房颤患者心脏成像中的应用。结论高场MR系统中采用多源射频发射技术(multi-transmit technology,MT)对心脏区域进行射频匀场,使影像对比度和均匀性得以改善。 牡丹 田传帅 余鸿鸣 朱斌 陈伟波 Queenie Chan关键词:心房颤动 磁共振成像 3.0 T MR多源射频发射技术在心脏平衡式快速场回波序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多源射频发射(MT)技术在改善心脏平衡式快速场回波(BFFE)电影序列图像中的作用.方法 15名志愿者进行3.0 TMR心脏成像,用和不用MT技术分别采集B1图.用不同的采集方法单源射频发射技术(ST)、MT、短TR多源射频发射技术(MTS)采集左室短轴面及四腔心位BFFE心脏电影图像.对B1场均匀性和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定量分析,B1均匀性用感兴趣区内像素值表示,采用Student t检验进行比较.CNR=(SI心室-SI室间隔)/0.5×(SD心室+SD室间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CNR,用LSD方法进行两两比较.按4分值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3组评分结果,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两两比较.2名医师双盲法阅片,采用Kappa检验比较2名医师间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MT技术的图像B1场均匀性明显高于传统单源射频(ST)技术的图像均匀性(t=21.632,P<0.01).使用ST、MT和MTS技术时,左心室CNR分别为10.8±2.2、14.4±2.4和14.1±2.2,右心室CNR分别为7.7±1.2、12.2±1.4及12.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617、61.472,P值均<0.01).两两比较,多源组均高于单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个多源组间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师1、2使用ST、MT和MTS技术的图像评分分别为(4.60±1.18)、(6.53±1.19)、(6.73±1.03)和(4.73±1.10)、(6.67±1.29)、(6.73±0.88)分,3组间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3.577、24.275,P值均<0.01).与ST组相比较,MT组和MTS组的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位医师的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ST、MT及MTS时的K值分别为0.643、0.722及0.814(P值<0.05).结论 采用MT技术可以明显提高CNR及B1均匀性,明显改善图像质量,减少伪影,还可以在正常特殊吸收率(SAR)范围内缩短TR值,增加扫描速度. 牡丹 田传帅 余鸿鸣 朱斌 陈伟博 Queenie Chan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心脏 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CL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6例中假性囊肿5例,3例囊壁薄而光滑,2例壁厚薄不均,内见片絮状稍高密度影。真性囊肿2例,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境界清,壁薄且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浆液性囊腺瘤5例,3例呈蜂窝状或海绵状改变,内可见分隔,1例呈单房表现,2例发现钙化,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黏液性囊腺瘤3例,可见分叶,呈轻度强化。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呈类圆形囊实性包块,病灶内部可见乳头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等样强化。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2例,呈多房性囊性病变,壁薄,境界清晰,MRCP显示病变与扩张的主胰管相通。神经鞘瘤1例,MRI呈卵圆形长T2信号影,内见多条不规则斑片状、线状分隔影。囊腺癌5例,呈囊实性改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片状及结节状强化。结论:PCL囊灶大小、分布、壁结节分布、强化情况、囊内密度及信号特点各具特征,但非典型病例需综合各种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病史、年龄、性别及其他临床检查等分析,确诊常依赖于手术病理。 余鸿鸣 张庆雷 朱斌 李丹燕关键词:胰腺囊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CT/MRI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2例SFTs患者的MSCT/MRI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胸部6例,腹盆部12例,颅内1例,面部1例,椎管内1例,大腿1例。15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MSCT/MRI平扫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多变,肿块最大径1.2~25.0 cm,平均(7.6±6.9)cm;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17例,呈分叶状2例,不规则形3例。MSCT平扫5例密度不均匀,MRI平扫3例信号混杂;16例行MSCT和/或MRI对比增强后4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增强血管。病理学检查提示恶性SFTs 5例,良性17例。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式多变,间质内见大量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Desmin(-)21例,CD34(+)21例,Bcl 2(+)19例,CD99(+)9例;良性SFTs Ki-67≤5%,恶性SFTs Ki-67≥10%。结论 SFTs患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SFTs的定位及明确肿瘤的良恶性有价值。 余鸿鸣 范海健 常莹 秦国初 史炯 麦筱莉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心脏磁共振评价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评价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对患者长期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2019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形成的行CMR的6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NYHA)将35例NYHAⅠ~Ⅱ级患者分为A组,33例NYHAⅢ~Ⅳ级患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进行CMR检查,比较心功能参数及室壁瘤参数,分析室壁瘤对患者左心室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不同程度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R较心脏超声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CMR较心脏彩超检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在两组间差异更加明显。在CMR检测数据中,与A组比较,B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室壁瘤瘤体基底部横径、容积均显著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峰值射血率均明显降低(P<0.05),室壁瘤瘤体高度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室壁瘤瘤体基底部横径及室壁瘤瘤体容积均呈负相关。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室壁瘤容积呈正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与室壁瘤范围相关,CMR可精准测量心功能参数及室壁瘤范围,能准确评估心功能,对患者预后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李巧玲 魏子伦 李建辉 魏璇 梁静 余鸿鸣 牡丹关键词:室壁瘤 心肌梗死 一种基于能谱CT的钙化分数计算的方法和装置 一种基于能谱CT的钙化分数计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钙化区域检测模块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来确定钙化区域与心血管的位置相关性;2)通过钙化区域检测模块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块来精准定位和分割钙化区域;3)通过钙化积分回归模... 牡丹 张冰 余鸿鸣 梁静 陈文萍 李辉 尹克杰 王慧婷文献传递 利用虚拟平扫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钙化积分的虚拟平扫成像(VNC)降低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双层探测器光谱CT行CCTA扫描的122例患者资料。记录每位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记录检查时间。在后处理工作站中, 基于CCTA的光谱基数据(SBI)生成VNC图像。2名医师分别独立评价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真实平扫(TNC)及VNC的钙化积分(CS;NC, CS;NC)并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 得到校正系数λ, 各分支校正系数分别记为λLAD、λLCx、λRCA, 总体冠状动脉(Total)的平均校正系数记为λAVG。校正后VNC的CS(CCS;NC)=λ× CS;NC。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S;NC、CCS;NC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评价CS;NC、CCS;NC一致性。结果获得CS平扫的辐射剂量为0.69 mSv。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辐射剂量为6.47 mSv, 总的辐射剂量为7.16 mSv。利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CTA的VNC图像替代TNC图像获得CS, 可省去CTA前的平扫, 减少10.6%的总辐射剂量及39%的检查时间。LAD、LCx、RCA及Total的CS;NC, CS;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5.33、4.99、6.60, P < 0.05), 相关性良好(R2=0.929、0.896、0.958、0.918, λ=2.18、1.18、2.15、2.07)。LAD和RCA的CS;NC、平均系数CCS;NC及分支系数CCS;N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Cx的CS;NC、平均系数CCS;NC及分支系数CCS;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 P<0.05)。组内两两比较:CS;NC与平均系数CCS;NC及平均系数CCS;NC与分支系数CCS;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43, P<0.05), LCx的CS;NC与及分支系数CCS;N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VNC技术可以从CCTA图像中准确评价冠状动脉CS, 有望代替冠状动脉常规CT平扫, 从而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及减少扫描 陈文萍 尹克杰 李茗 康丽娜 余鸿鸣 梁静 吴敏 Dar Kashif 陈杏彪 盛志洪 牡丹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成像 冠状动脉 血管钙化 虚拟平扫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MRI/CT)资料齐全的21例PNET,分析其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资料,探讨PNET的影像学(MRI/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 PNET多见于青少年,中位发病年龄为21岁,男性13例,女性8例,20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其中颅内2例,颈部1例,胸腔2例,肋骨1例,腋窝1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肾脏2例,椎管4例,四肢5例,均可见软组织肿块,直径3.2~20.0cm,平均10.4cm,肿块呈不规则形或类球形,13例边缘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清,19例肿块内密度/信号不均,见囊性坏死区,均未见明显钙化或肿瘤骨,7例见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形态不规则,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未见明显硬化边缘,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PNET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MRI/CT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并无特异性,诊断依靠病理组织检查。 麦筱莉 范海健 余鸿鸣 常莹 史炯 牡丹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脂肪坏死MR表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脂肪坏死的MR表现、演变规律及其病理基础。方法:采用射频消融技术在5只实验用猪(约克夏)项背部浅表脂肪层内制作脂肪坏死模型。于造模后1周开始,在不同时间点(7 d~6个月)对脂肪坏死区域进行MR扫描。MR成像序列包括T1WI、T2WI、T2STIR、灌注成像及常规T1WI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MR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只猪共成功制作出22个脂肪坏死病灶模型,依据病理特征将脂肪坏死演变过程分为早、中、晚期。全部病灶早期在T1WI及T2WI均呈不均匀稍低信号,边缘可见环形低信号。随时间推移,病灶T1WI及T2WI信号均逐渐减低,T1WI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所有时间点病灶T2STIR均呈明显高信号,信号强度随时间推移略有降低。灌注曲线表现为逐渐上升型及平台型,未见速升速降型。强化特点早期以环形强化为主,中后期以不均匀轻度强化为主。病理显示病灶早期边缘主要是由纤维母细胞、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及混合性炎症细胞组成,内见脂肪崩解后残存的空泡状轮廓,中后期纤维成分逐渐增多,直至完全替代坏死的脂肪细胞。结论:不同时期脂肪坏死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反映其病理特征。 李辉 王坤 俞海平 王景美 何健 邵敏 刘松 余鸿鸣 张顺 周正扬关键词:脂肪坏死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