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惠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水质
  • 6篇污染
  • 4篇水环境
  • 4篇水质分析
  • 2篇水利
  • 2篇水利系统
  • 2篇水质监测
  • 2篇水质模拟
  • 2篇水资源
  • 2篇迁移
  • 2篇黄河
  • 2篇黄河中游
  • 2篇CU
  • 1篇氮化
  • 1篇氮化物
  • 1篇对硝基氯苯
  • 1篇氧量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有机污染物
  • 1篇有机物

机构

  • 10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作者

  • 15篇冯惠华
  • 4篇刘玲花
  • 4篇刘晓茹
  • 3篇王凤荣
  • 3篇申献辰
  • 3篇张燕
  • 3篇王永华
  • 3篇周怀东
  • 2篇周文敏
  • 2篇桑凤兰
  • 2篇陈之莹
  • 2篇王剑影
  • 1篇陈芝莹
  • 1篇郝红
  • 1篇潘丽莎
  • 1篇孙宗光
  • 1篇赵凤雯

传媒

  • 3篇水文
  • 3篇水利技术监督
  • 1篇化学分析计量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色谱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分析测试通报
  • 1篇2001年提...
  • 1篇第八次全国标...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4
  • 2篇198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种有机标准物质的研制被引量:1
2004年
介绍 16种有机标准物质的研制方法。 16种有机标准物质与USEPA、USSupelco及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的同类标准物质比较 ,均匀性、稳定性及定值准确性均达到或优于其性能指标 ,符合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要求。
冯惠华周怀东刘晓茹刘玲花郝红张燕潘丽莎王永华
关键词:水质分析均匀性稳定性
测定降雨中氨氮的方法探讨被引量:3
2003年
针对不易采集的降雨水样,选用水杨酸-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氨氮,对其方法条件进行了探讨,并与经典纳氏法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冯惠华王剑影桑凤兰张燕陈芝莹
关键词:降雨氨氮比色法
关于强化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能力与质量问题
本文对强化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能力与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水环境污染的特点,阐述了水环境监测的现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冯惠华刘晓茹
关键词: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污染防治
文献传递
运用龙登试验双样图法进行实验室间分析质量评价
冯惠华王志军
关键词:实验室水质分析标准物质
不分流进样/Cu^(2+)预柱-毛细柱GC/FTIR鉴定环境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被引量:3
1989年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分析技术,即不分流进样/Cu^(2+)预柱-毛细柱GC/FTIR,它能彻底消除溶剂影响,实现大容量进样,系统灵敏度比现行GC/FTIR系统高约1~2个数量级。这种技术已成功地用于长江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周文敏冯惠华孙宗光王永华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毛细柱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模式初探被引量:1
2003年
王剑影周怀东冯惠华
关键词:环境管理标准环境保护健康
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现状及建议被引量:2
2002年
冯惠华刘晓茹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监测工作水资源管理水利管理有机物污染水利系统
重金属在黄河中游输送和迁移的水质模拟研究被引量:15
1997年
本文进行了有毒物重金属铅等在黄河中游天然河道中的输送和迁移的水质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大量泥沙对其运动和归宿影响及水质模型的率定和检验方法,完成了重金属在不同水情期,不同含沙量,泥沙不同冲、淤格局,不同流量下的水质模拟.模拟结果与水体实际监测结果相吻合.
申献辰冯惠华王凤荣刘玲花
关键词:重金属水质模拟黄河迁移
有毒物质在黄河小花河段迁移转化的水质模拟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进行了有毒物对硝基氯苯和重金属等在黄河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天然河道中的输送、迁移和转化的水质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大量泥沙对其运动和归宿的影响、水质模型的率定和检验方法。完成了对硝基氯苯和重金属等在不同水情期、不同含沙量、河道不同冲淤情况、不同流量下点、面源输入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与水体实际监测结果相吻合。
申献辰冯惠华王凤荣刘玲花
关键词:水质模拟泥沙迁移黄河
Cu^(++)预柱对吡啶溶剂的吸收
1989年
在GC分析中,使人感觉困难的问题之一是严重拖尾的溶剂峰。为解决这一问题曾提出过各种GG分析技术。本文则根据二价铜元素能与吡啶形成稳定络合物原理,在GC分析柱前串接一填充短柱,固定相由6201担体涂渍Cu++构成。当向GC系统注入大量吡啶溶液时,吡啶溶剂被预柱选择性地消除,达到即可大容量进样提高灵敏度,又可消除溶剂峰干扰,防止溶剂过载提高柱寿命的目的。
王永华周文敏冯惠华
关键词:色谱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