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明峰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进化分析
  • 1篇稻纵卷叶螟
  • 1篇毒力
  • 1篇毒力测定
  • 1篇悬乳剂
  • 1篇时间-剂量-...
  • 1篇侵染
  • 1篇侵染性
  • 1篇侵染性克隆
  • 1篇纵卷叶螟
  • 1篇羧酸酯酶
  • 1篇酯酶
  • 1篇系统进化分析
  • 1篇绿僵菌
  • 1篇模型分析
  • 1篇卷叶
  • 1篇卷叶螟
  • 1篇克隆
  • 1篇花叶
  • 1篇花叶病

机构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冯明峰
  • 2篇江彤
  • 1篇刘苏
  • 1篇张松影
  • 1篇林华峰
  • 1篇谢朝阳
  • 1篇李世广
  • 1篇陈静
  • 1篇李茂业
  • 1篇何梦竹
  • 1篇张汉平
  • 1篇李帅

传媒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菌物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来自安徽不同地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cp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揭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安徽分离物分子变异及系统进化情况,从安徽省5个地区采集感染CGMMV的葫芦科样本。提取感病样本总RNA,经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17个CGMMV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发现,17个CGMMV安徽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极高,达98.4%~100%,与中国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各个CGM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也非常高,达98.6%~100%,而与CGMMV西班牙分离物和俄罗斯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相对较低,为90.7%~92.6%。从构建的系统关系树可以看出,17个CGMMV安徽分离物与中国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各个CGMMV分离物形成1个单独的分支,而CGMMV俄罗斯与西班牙分离物聚成另1个分支,说明来源于中国和东亚的CGMMV亲缘关系较近。
李帅单文书冯明峰蒋西子江彤
关键词:CP基因克隆
黄绿绿僵菌Mf82悬乳剂对褐飞虱作用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寻找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用新分离出的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flavoviride(Mf82)菌株与实验室保存的黄绿绿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3种菌种9个菌株作对比,测定了它们对褐飞虱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的毒力最高,以1.0×108个孢子/mL的孢子液喷雾接种到褐飞虱成虫体表上,累积死亡率高达81.7%,LT50为4.6d,致病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受测菌株。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并研究了其对褐飞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随着黄绿绿僵菌浓度的增加,褐飞虱的累计死亡率增加,在浓度为1,048个孢子/mm2时,累计死亡率达到85.0%。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剂型对褐飞虱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在接种后第7天和第9天,LC50值分别为2.1×103、9.9×102个孢子/mm2,LC90分别为7.8×104、3.7×104个孢子/mm2。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的致死时间与对数剂量相关,供试菌剂LT50值随着对数剂量的增加而递减,对数剂量由7.0增加到8.0时,LT50由8.9d降为5.7d。可见该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具有较强的毒力,在褐飞虱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林华峰张松影李茂业李世广冯明峰
关键词:黄绿绿僵菌毒力测定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稻纵卷叶螟羧酸酯酶基因的鉴定与表达谱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鉴定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羧酸酯酶基因,并检测这些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从稻纵卷叶螟转录组中搜索羧酸酯酶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这些基因在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获得了15个羧酸酯酶基因,分别命名为Cm Car E1~Cm Car E15。其中Cm Car E12缺少3′区域,其余14个序列均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除Cm Car E11外,其余1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具有羧酸酯酶的典型特征,如保守的五肽结构域,催化三联体和氧阴离子穴等。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5个Cm Car Es被聚在不同的进化支内,Cm Car E13、Cm Car E14和Cm Car E15聚在"胞内催化类"进化支,其余12个Cm Car Es聚在"分泌催化类"进化支。Cm Car E1、Cm Car E2、Cm Car E3、Cm Car E7、Cm Car E8、Cm Car E10和Cm Car E13特异表达于成虫腹部,而Cm Car E9特异表达于雌雄成虫触角。其他基因的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结论】Cm Car E1、Cm Car E2、Cm Car E3、Cm Car E7、Cm Car E8、Cm Car E10和Cm Car E13编码的酯酶可能参与了内外源化合物的代谢,而Cm Car E9编码的酯酶可能参与了气味分子的降解。
刘苏冯明峰何梦竹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羧酸酯酶系统进化分析表达谱
草莓镶脉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2016年
利用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全长克隆pSVBV-E3构建SVBV侵染性克隆。pSVBV-E3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别获得0.5-mer SVBV和1.0-mer SVBV,依次正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NPLUS,成功构建侵染性克隆重组质粒pBIN-1.5SVBV。pBIN-1.5SVBV转化农杆菌,分别接种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和4种烟草属植物(Nicotiana spp.)验证其侵染性。结果表明,SVBV侵染性克隆接种森林草莓8周后发病,表现出典型的叶脉镶边黄化症状,PCR法可以从显症森林草莓中检测出SVBV cp基因,Southern blot法可以检测出SVBV基因组。而接种4种烟草属植物8周后未观察到发病症状,PCR法也未检测出SVBV cp基因。构建的SVBV侵染性克隆经接种验证能够侵染森林草莓,为进一步研究SVBV侵染森林草莓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江彤张汉平谢朝阳陈静冯明峰
关键词:草莓镶脉病毒侵染性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