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倩青

作品数:4 被引量:99H指数:4
供职机构:澳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新生
  • 2篇脐静脉内皮
  • 2篇脐静脉内皮细...
  • 2篇莪术
  • 2篇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静脉内
  • 2篇静脉内皮
  • 2篇静脉内皮细胞
  • 2篇促血管新生
  • 1篇郁金
  • 1篇皂苷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图
  • 1篇指纹图谱
  • 1篇人脐
  • 1篇人脐静脉
  • 1篇人脐静脉内皮...

机构

  • 4篇澳门大学
  • 2篇香港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刘倩青
  • 4篇王一涛
  • 2篇董婷霞
  • 2篇胡光
  • 2篇詹华强
  • 2篇杨丰庆
  • 2篇李绍平
  • 2篇陈莹
  • 2篇洪思佳
  • 2篇李铭源
  • 2篇张燚
  • 1篇万建波
  • 1篇张庆文

传媒

  • 2篇中药药理与临...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药莪术GC-MS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38
2005年
目的研究中药莪术的GC-MS指纹图谱。方法运用GC-MS分析3种基原的18个莪术样品,所得TI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计算机相似性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模式分析及相似度计算。通过质谱数据与文献对照检识出主要特征峰成分,并根据主要特征成分对18个样品进行SPSS聚类分析。结果3种基原18个莪术样品的相似度(全谱)计算结果较低;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莪术分为两类,温郁金和蓬莪术各为一类,广西莪术样品则无法成类。因此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温郁金和蓬莪术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分别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广西莪术6个样品因成分差异较大,暂未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结论共有指纹图谱是多基原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但多基原中药莪术GC-MS指纹图谱无法建立,提示不同基原莪术化学成分差异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值得研究。
杨丰庆李绍平陈莹刘倩青王一涛董婷霞詹华强
关键词:温郁金广西莪术
三七总皂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HUVEC的方法,通过XTT法以及细胞计数法观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细胞侵入实验观察细胞迁移的能力。结果:PNS对HUVEC有促增殖作用,XTT实验中100μg/ml浓度增殖率为(33.58±2.41)%;在细胞计数实验100μg/ml浓度增殖率为(94.15±10.96)%;在细胞侵入实验中100μg/ml浓度侵入率为(42.64±9.50)%。结论:PNS能够促进HUVEC的增殖与侵入。
洪思佳万建波张庆文张燚胡光刘倩青李铭源王一涛
黄芪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被引量:33
2007年
目的:研究黄芪提取物(RAE)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HUVEC为模型,XTT法及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剂量黄芪提取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加药后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 chamber进行细胞侵入实验检测黄芪提取物对细胞侵入能力的影响;管形形成实验观察加入黄芪提取物后细胞分化情况。结果:XTT法检测HUVEC在黄芪提取物浓度为12.5μg/ml时产生最大增殖效应,增殖率为42.04%。细胞计数法测得在黄芪提取物浓度为25μg/ml时细胞数目比对照组增多124.64%。同时发现在黄芪提取物浓度为25μg/ml时能够最大能力地诱导细胞侵入和管形形成,其侵入率为66.68%,管形分枝点增值率为44.38%;而在浓度为12.5μg/ml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诱导细胞迁移,迁移率为74.94%。结论:黄芪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张燚胡光洪思佳刘倩青李铭源王一涛
关键词:内皮细胞黄芪提取物血管新生
不同来源莪术中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GC-MS定量分析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测定并比较不同来源莪术中莪术醇、吉马酮、莪术二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甲醇超声提取,GC-MS选择离子监测法测定3种成分含量。色谱条件:HP-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柱流速为1 mL·min-1,柱温:100℃(2 汽化室温度250℃;载气为高纯He(99.999%)。质谱条件: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四极杆温度150℃;EM电压2165 V;接口温度280℃;溶剂延迟 3 min;m/z范围40-550 amu。结果:莪术醇、吉马酮和莪术二酮分别在12.4-124.0,12.4-82.3,13.0-86.7 ng线性关系良好;r值分别为0.9990,0.9981,0.9989。不同来源莪术中莪术醇含量均极低,大多数样品均未检出;所有样品中均可检出吉马酮,但含量差异较大(5.479 mg·g-1vs0.459 mg·g-1);莪术二酮在部分样品中未检出。结论:不同来源莪术中莪术醇、吉马酮和莪术二酮的含量差异显著。
杨丰庆李绍平陈莹刘倩青王一涛董婷霞詹华强
关键词:GC-MS吉马酮莪术醇毛细管柱监测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