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
-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术中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丝裂霉素C能抑制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复发,研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3组,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术后用0.02%丝裂霉素C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的组。结果共有146只眼参与本研究,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48只眼,6只眼复发。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49只眼,2只复发。术后使用丝裂霉素C47只眼,4只复发。3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是治疗翼状胬肉简易有效的方法,且术后使用更安全。
- 刘铭成仲夏
- 关键词: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
- 杜仲绿原酸通过PI3K/AKT/Nrf-2通路增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HXO-Rb44放射敏感性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究杜仲绿原酸(CGA)通过调控PI3K/AKT/Nrf-2通路,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HXO-Rb44放射敏感性的增强作用。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CGA处理HXO-Rb44细胞,检测IC10,作为后续实验中CGA浓度。将细胞分为Ctrl、Radio、CGA、Radio+CGA组,Radio组给予4 MV X射线照射24 h,CGA组使用CGA处理24 h,Radio+CGA组在CGA处理24 h后再给予4 MV X射线照射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检测Ki67、依赖还原型辅酶I/II醌氧化还原酶I(NQO1)、活化型半胱天冬酶(cl-caspase-3)、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rxR1)、活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进一步通过PI3K激活剂740Y-P处理细胞,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和相关蛋白表达、PI3K/AKT/Nrf2通路蛋白表达。结果随着CGA浓度的增高,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降低,药物毒性呈浓度依赖性,IC10为81.59μmol/L。与Ctrl组相比,Radio和CGA组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细胞凋亡比率显著升高(P<0.01);与Radio组相比,Radio+CGA组G2/M期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比率进一步显著升高(P<0.01)。同时在蛋白水平上,与Ctrl组相比,Radio和CGA组Ki67、NQO1、TrxR1、p-PI3K、Nrf2蛋白表达及p-AKT/AKT比率显著降低(P<0.01);放射和CGA联合作用进一步降低以上各指标(P<0.01)。此外,PI3K激活剂可逆转放射对细胞周期、增殖、凋亡以及PI3K/AKT/Nrf2通路的作用,CGA可恢复放射引起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P<0.01)。结论CGA可增强HXO-Rb44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I3K/AKT/Nrf2通路相关。
- 刘铭王俊李丽成仲夏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
-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的效果及预后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FLACS)治疗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4-12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21眼,对照组给予传统超声乳化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PC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飞秒激光治疗,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EPT)、超声乳化总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液流量、监测眼压、统计角膜内皮丢失率、房水闪辉情况。两组均随访1a,观察远期视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的9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PT,CDM及液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水闪辉、角膜内皮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BCVA均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d,3、6mo,1a观察组BC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低于对照组的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CS治疗白内障患者手术效果好、术后视力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 刘铭曾果成仲夏
- 关键词:白内障飞秒激光超声乳化手术视力
- 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比较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保留自体结膜与羊膜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73眼)初发翼状胬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保留自体结膜的翼状胬肉切除(37眼)(retaining conjunctive,RC)和加羊膜移植的翼状胬肉切除术(36眼)(freeze-dried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FAT),术后随访>16个月,比较术后自觉症状,复发率。结果 RC组患者1例复发,复发率为2.7%,2例鼻侧角巩膜缘圆球样肉芽肿。FAT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8%,角巩膜缘圆球样肉芽肿1例。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术式术后复发率低,但保留结膜的翼状胬肉切除经济,简单,可作为初发,室内工作者翼状胬肉患者的首选。
- 成仲夏刘铭
-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
- 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面积和深度与角膜散光及角膜地形图的关系观察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面积和深度与角膜散光及角膜地形图改变的关系。方法:观察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60例60眼单眼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分别测量出其侵入角膜长度、角膜缘宽度和侵入角膜的面积,术中观察其侵入角膜深度。测量术前、术后第二天,术后1周及术后1月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曲率,检测术后一月的角膜地形图平均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CIM)。结果: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面积与角膜散光呈正相关,翼状胬肉浸润角膜的深度与术后1月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呈正相关。结论: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选择并非仅观察侵入角膜面积的大小,也应关注其浸润深度。
- 赵玲肖光华刘铭胡宁段灵
- 关键词:翼状胬肉散光度角膜地形图
- 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过渡到超声乳化200余例临床体会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评价从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过渡到白内障超声乳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理论的自学和对超声乳化仪的了解,对引进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后最初开展的200余例(223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难点,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等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撕囊217眼,术中后囊膜破裂11眼,改为囊外摘除3眼。同期植入后房人工晶体221眼,其中囊袋内216眼,睫状沟5眼,Ⅱ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2眼,其中后囊膜破裂1眼,囊袋完全吸出1眼。超乳I/A完全清除皮质101眼,改用其他方法 122眼;术后裂隙灯下可见角膜水肿63眼,7d后水肿未消的1眼,30d后角膜基本透明。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的患者149眼。结论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在熟练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基础上比较顺利的过渡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 成仲夏段灵胡宁刘铭刘霞
-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晶体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