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匡晓妮

作品数:29 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早产
  • 9篇产儿
  • 8篇早产儿
  • 6篇儿童
  • 4篇新生儿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学龄
  • 3篇学龄前
  • 3篇学龄前儿童
  • 3篇婴儿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3篇转归
  • 3篇量表
  • 3篇脑瘫
  • 3篇Z评分
  • 3篇出生体重
  • 2篇新生儿早期
  • 2篇行为发育

机构

  • 29篇长沙市妇幼保...
  • 4篇湖南省人民医...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 4篇重庆市妇幼保...
  • 4篇首都儿科研究...
  • 4篇湖南省妇幼保...
  • 4篇贵阳市妇幼保...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北京市丰台区...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 1篇甘肃省妇幼保...
  • 1篇洛阳市妇女儿...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云南省妇幼保...

作者

  • 29篇匡晓妮
  • 11篇钱红艳
  • 10篇闫淑媛
  • 6篇张梅
  • 4篇曾宇东
  • 4篇关宏岩
  • 4篇刘震宇
  • 4篇骆艳
  • 4篇王健
  • 4篇童梅玲
  • 4篇王念蓉
  • 4篇何彦璐
  • 4篇杨琳
  • 3篇吴建新
  • 3篇张霆
  • 3篇黄广文
  • 3篇刘燕
  • 3篇徐韬
  • 3篇喻忠
  • 3篇潘玲琳

传媒

  • 12篇中国儿童保健...
  • 3篇中国妇幼健康...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当代护士(下...
  • 1篇中国妇幼卫生...
  • 1篇中医康复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部分高促甲状腺素血症的自然转归及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高促甲状腺素(TSH)血症患儿的治疗、转归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随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2-2014年两年在本院诊断为高TSH血症的新生儿,第一次复查甲状腺功能显示TSH≥15mU/L者进行药物治疗,TSH(6.27~15mU/L)者不服药为随访组,以10为切值将随访组分成两组进行随访。结果两组高TSH血症患儿的智能、身长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自然转归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组中约80%高TSH血症患儿甲状腺功能在半岁以内可恢复正常。结论 1)TSH〈15mU/L的高TSH血症患儿其甲状腺功能约84.9%可自行正常恢复。2)对于10mU/L≤TSH〈15mU/L高TSH血症患儿选择治疗时应综合考虑。
潘玲琳钱红艳匡晓妮闫淑媛曾宇东刘燕
关键词:转归
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伴膝过伸儿童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痉挛型脑瘫伴膝过伸儿童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评分、患侧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表面肌电检测、伸膝位足背屈角度测量、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测量。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患侧小腿三头肌MAS分级、伸膝位足背屈角度、站立位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表面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依从性良好。试验组患儿家长填写肌内效贴满意度问卷,对肌内效贴满意度为100%。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伴膝过伸患儿的肌张力、关节活动、膝过伸程度、运动功能。
李雪怡闫淑媛匡晓妮欧德飞王国红
关键词:脑瘫
湖南省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服务现状调查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了解湖南省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服务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生儿保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11-12月抽取湖南省长沙市和株洲市各4所助产机构的住院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分娩期间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服务措施的开展情况。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级别医院服务措施开展率的差异。结果720例产妇中41.8%的产妇表示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了母婴皮肤接触,但仅有28.1%的皮肤接触持续时间在90 min及以上。新生儿出生24 h后洗澡的占42.3%。86.1%的新生儿在停止皮肤接触前完成首次母乳喂养,71.5%的新生儿出院前喂养方式为纯母乳喂养。接受延迟断脐(断脐时间不早于生后1 min)的新生儿占94.8%。市级机构大多数干预措施的实施率均高于县级机构。结论湖南省助产机构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实施现状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存在差距,应加强宣传和培训,促进医务人员对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措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与应用。
肖述月岳青吴虹黄广文匡晓妮朱琳黄辉谢筱徐韬
关键词:新生儿分娩保健服务
母乳成分动态分析及与乳母膳食营养摄入、婴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分析母乳成分的动态变化,探讨母乳成分与乳母饮食、婴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足月分娩并计划纯母乳喂养的母婴128对,分别于生产后1、2、3月龄时来院随访,进行母乳成分分析及乳母1周膳食营养分析,并标准测量婴儿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指标,使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监测婴儿神经发育。结果98对母婴完成所有随访及检查,母乳中蛋白质、乳糖及矿物质含量在产后1~3月有显著性差异(F/H值分别为24.054、60.196、27.070,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1月母乳蛋白质、乳糖、矿物质含量分别高于2月和3月组,而2月和3月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月龄母乳脂肪、水分、能量、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中各成分含量按均值分为≥均值组和<均值组,依次与乳母膳食各营养素摄入及婴儿生长发育各指标比较,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按照体重生长速度分组,3月龄时生长速度正常组其智力发育指数(MDI)水平高于速度减慢和增快者(F=3.672,P<0.05)。结论母乳营养成分含量与乳母近期膳食摄入量无明显相关关系,亦未对小婴儿(0~3月)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而维持小婴儿短期内正常生长速度利于其智力发育。
闫淑媛匡晓妮钱红艳李雪怡
关键词:膳食摄入生长发育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治疗后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为正确评估预后,探索更完善的治疗、随访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以来在本院筛查并确诊的CH患儿经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2~3年停药后,并继续随访1年以上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停药后的甲状腺功能将他们分为三组:永久性CH组、高TSH血症组、恢复正常组,同时分析三组患儿近3岁时的智能、身高和初始FT4值、甲状腺组织。结果三组患儿的智能、身高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始FT4值在三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5,P=0.032),甲状腺组织异常在三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93,P=0.000)。结论初始FT4值和甲状腺组织是否异常对CH患儿的转归有影响,加强对停药后高TSH血症者的随访与治疗。
潘玲琳张梅匡晓妮
关键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转归影响因素身高
婴儿期体格发育规律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婴儿期儿童体格发育月增长值的规律。方法:定期测量长沙市160名儿童自出生至满1岁的体重、身长和头围,按性别和年龄计算月增长均值和标准差,观察其生长规律。结果:婴儿期体格发育的增长速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慢,第1年的增速高峰期在前3个月内。结论:加强3个月内婴儿的营养与保健工作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
曾宇东匡晓妮杨诗平
关键词:体格发育
基于多中心研究的学龄前儿童静态平衡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静态平衡能力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年龄对其影响的异质性,为儿童早期平衡能力的评估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5月在全国六大行政区8个城市抽取共1 605例3~6岁儿童,按半岁一组划分为7个年龄组,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单脚站测试,记录睁眼左脚单脚站时间(OL)、睁眼右脚单脚站时间(OR)、闭眼左脚单脚站时间(CL)、闭眼右脚单脚站时间(CR)。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等分析静态平衡发展变化趋势,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年龄对单脚站时间影响的异质性。结果 OL(H=424.881)、OR(H=383.511)、CL(H=216.635)、CR(H=209.754)随年龄增加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L和CL、OR和CR的差值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年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5.351,303.520,P<0.001)。单脚站时间0.05分位数水平上年龄对单脚站时间影响的回归系数远低于0.50和0.95分位数水平。结论 学龄前儿童静态平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呈现年龄特征性,4~5岁可能是关键的平衡能力提升期,且影响平衡能力的感觉机制中视觉权重更大。年龄对学龄前儿童单脚站时间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能力较差儿童未显示随年龄增长而改善的迹象。因此,需要早期关注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及时干预,促进其运动能力发展。
杨志勇何彦璐董文红匡晓妮张雪娇王念蓉骆艳杨琳朱宗涵王健关宏岩童梅玲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分位数回归
父亲运动养育特征与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关联
2025年
目的 探究父亲及其运动养育特征对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为加强父亲在身体活动干预中的角色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月—2021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我国8个城市40家幼儿园,共1 346名由父亲主要养育的学龄前儿童。收集家庭人口学信息,采用《学龄前儿童园外运动行为问卷》收集儿童每日身体活动情况与父亲运动养育特征。使用单因素分析、并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亲运动养育特征与儿童身体活动的关系。结果 父亲年龄每增长1岁,儿童户外活动和总活动达标率分别下降3%和2%(OR=0.97~0.98,95%CI:0.96~1.00,P<0.05);父亲学历本科以上的儿童,其屏幕时间和户外达标率分别是父亲学历本科以下儿童的1.48和1.38倍(OR=1.38~1.48,95%CI:1.07~1.98,P<0.05);父亲BMI正常的儿童,其中高强度和总活动达标率分别是超重肥胖父亲儿童的1.33和1.28倍(OR=1.28~1.33,95%CI:1.02~1.67,P<0.05);运动养育观念每增加1分,儿童户外、中高强度和总活动达标率增加5%~10%(OR=1.05~1.10,95%CI:1.00~1.15,P<0.05);运动行为每增加1分,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和每日中高强度活动时间达标率均增加4%(OR=1.04,95%CI:1.01~1.07,P<0.05)。结论 父亲运动养育特征可能影响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父亲BMI正常、运动养育观念和运动行为良好是改善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的有效干预手段。
成童周济许梦洁许梦雪贾妮王晓娟何彦璐匡晓妮张雪娇王念蓉骆艳杨琳董文红吴建新张霆朱宗涵王健童梅玲关宏岩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
2020年中国15省婴幼儿大运动发育进程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调查我国现阶段婴幼儿大运动发育里程碑在人群的分布,绘制我国婴幼儿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曲线图,为开展婴幼儿个体评估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9—12月,在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5个城市30个区/县,对1~36月龄正常发育儿童的照养人进行婴幼儿发育里程碑指标的横断面调查,获得照养人自我报告的婴幼儿大运动发育里程碑的达到情况,按“头部控制”、“坐”、“翻身”、“爬行”、“站”、“走、跑”、“上肢力量”、“蹲、跳”、“上楼梯”、“单脚使用”10类大运动能力绘制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曲线图,并描述各指标的第50百分位月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6月龄正常儿童8010例,绘制的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曲线图显示我国婴幼儿在30个大运动发育指标中的达到情况。其中部分里程碑的中位月龄为:“俯卧抬头90度”3.2月龄,“仰卧翻俯卧”4.6月龄,“独坐稳”6.3月龄,“用手和膝爬”7.6月龄、“独站稳”11.4月龄、“独走稳”13.1月龄、“跑稳”15.8月龄、“单脚独站1秒以上”18.7月龄,“双脚同时离地跳起”20.4月龄。曲线图反映出不同月龄里程碑的达到情况,并提示各里程碑的达到率在一定月龄段迅速增加。如婴儿头部控制能力发展主要集中在6月龄内,3月龄翻身的达到率不足15%,婴幼儿大运动能力转换和熟练发展需要一定时间,其中“独坐稳”和“独站稳”的中位转换时间约为5.1个月,同类指标中从“扶坐”到“独坐稳”约需2.2个月。结论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曲线图反映了我国婴幼儿30个大运动发育指标的发展轨迹,为我国儿童保健临床评估、早期干预和发展预测等提供依据。
潘虹地张悦李一辰牛婷婷胡幼芳胡艳黄燕孙全超朱玲陈卫黄永玲匡晓妮葛菲何莉张莲勋唐瑞霞刘云芬徐韬李志新
关键词:发育进程儿童
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比较
2020年
[目的]比较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和C组大鼠实验d1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B组和D组腹腔注射等量1 m L生理盐水;实验d4 A组和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 m L浓度为1×106新型隐球菌悬液,建立大鼠感染模型,C组和D组大鼠注射1 m L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实验d6收集四组大鼠的脑脊液,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和墨汁染色方法检测四组大鼠脑脊液,比较两种方法的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检出率.[结果]新型隐球菌FQ-PCR方法检测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检出率高于墨汁染色方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检测大鼠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率优于墨汁染色,可用于临床检测脑脊液中是否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
刘华匡晓妮贺湘玲陈铁强田鑫邹惠游亚兰
关键词:免疫抑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