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雪辉

作品数:53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研计划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血管
  • 32篇脉络膜
  • 17篇新生血管
  • 17篇造影
  • 16篇血管造影
  • 16篇脉络膜新生血...
  • 13篇眼底
  • 13篇荧光
  • 13篇视网膜
  • 13篇网膜
  • 12篇荧光素
  • 12篇激光
  • 11篇眼底血管
  • 11篇眼底血管造影
  • 10篇黄斑
  • 9篇脉络膜血管
  • 8篇血管瘤
  • 7篇脉络膜血管瘤
  • 6篇荧光素眼底血...
  • 6篇孤立性脉络膜...

机构

  • 4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市第六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3篇史雪辉
  • 31篇魏文斌
  • 24篇杨丽红
  • 18篇王光璐
  • 18篇田蓓
  • 16篇丁宁
  • 12篇何守志
  • 6篇周丹
  • 6篇王诏华
  • 3篇彭晓燕
  • 3篇陈学国
  • 2篇张丛
  • 2篇李倩
  • 2篇朱晓青
  • 2篇王凤翔
  • 2篇杨文利
  • 2篇陈兵
  • 2篇刘武
  • 2篇赵世红
  • 1篇王亚星

传媒

  • 13篇眼科
  • 8篇眼科新进展
  • 6篇中国激光医学...
  • 6篇中华眼科杂志
  • 5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国眼底病论...
  • 2篇中国眼底病论...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11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5年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引起多种眼病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新生血管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关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对新生血管形成过程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史雪辉何守志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抑制剂
脉络膜转移癌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影像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脉络膜转移癌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影像特点,为该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明确原发灶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2例(17眼)。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12例(17眼),散大瞳孔后拍摄彩色眼底像,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FFA及ICGA同步造影,观察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异同。主要指标FFA及ICGA各期瘤体荧光表现及差异。结果 FFA早期16眼瘤体呈低荧光。ICGA早期17眼瘤体均为低荧光,且低荧光范围略大于FFA;11眼在瘤体边缘见异常脉络膜血管。FFA静脉期显示瘤体表面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中晚期渗漏明显,肿瘤边界模糊,色素斑块及出血表现为荧光遮蔽。ICGA中晚期,13眼瘤体边缘见斑驳淡荧光,4眼淡荧光位于瘤体中央,晚期瘤体轮廓较FFA清晰。对于1眼瘤体扁平、面积较小的病灶I,CGA可清晰显示,而FFA表现不典型。结论 ICGA对确定肿瘤特别是小而扁平的瘤体的轮廓及脉络膜血管异常有优越性,FFA可显示肿瘤导致的视网膜血管及色素上皮改变。二者结合,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
丁宁史雪辉田蓓王光璐魏文斌
关键词:脉络膜转移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厚度改变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检查后,确诊的23例单眼C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与CSC组相匹配的2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EDI—OCT技术及仪器内白带软件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患者组患眼与对侧眼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患者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并以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结果CSC患者组的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464.434-97.15)μm,对侧眼为(399.91±124.01)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5)。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13.09±70.67)μm,患者组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2.085;P〈0.05)。患眼的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脉络膜厚度为(506.444-75.66)μm,非高灌注眼为(331.434-97.94)Ix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9,P〈0.05)。结论CSC患者的患眼脉络膜厚度较对侧眼及对照组增厚,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的脉络膜厚度较非高灌注眼增厚。EDI—OCT检测技术是观察脉络膜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无损伤手段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12,48:874-877)
杨丽红田蓓史雪辉丁宁周丹魏文斌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脉络膜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三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磁共振成像及眼底血管造影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方法,提高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确诊率。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26例(28眼)患者。方法对26例(28眼)疑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术前进行眼B超和(或)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磁共振成像(M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合病理诊断,应用SPSS12.0软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眼部超声、MRI、眼底血管造影的表现及肿瘤病理诊断。结果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MRI(κ=0.494,P=0.010)、超声检查(κ=0.348,P=0.050)、眼底血管造影(κ=0.140,P=0.463);超声检查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33.3%,M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66.7%,眼底血管造影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40.0%。联合MRI和眼底血管造影或三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最好(κ=0.886,P=0.000),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3.3%。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联合是目前除病理外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的诊断方法,优于单独应用以及其他两两组合。
陈伟魏文斌杨文利史雪辉
关键词:超声磁共振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FLK1受体在氪激光诱导的棕色挪威(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氪激光对30只雄性BN大鼠实验眼进行视网膜光凝,创建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3、7、14、21、28及56 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处死大鼠后摘除眼球,制作组织病理学标本观察,原位杂交检测VEGFmRNA,免疫组化检测VEGF和FLK1受体。结果 正常BN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中均表达VEGFmRNA。实验眼光凝后3 d,光凝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缺损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VEGFmRNA,此时视网膜下未形成CNV;3-21 d视网膜内VEGFmRNA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0.01);21 d与28 d和56 d比较,VEGF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光凝后7 d,FFA检查可见光凝区有圆盘状荧光素渗漏。病理切片可见视网膜下形成CNV,CNV中VEGFmRNA表达阳性;7~21 d,CNV中VEGFmRNA阳性染色面积及吸光度(A)值逐渐增加(P<0.01);21 d后VEGF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FLK1受体表达阳性;光凝后7 d,CNV中FLK1受体表达阳性;随CNV的增生,FLK1受体阳性染色面积及A值逐渐增加(P<0.01);21 d与28
赵世红何守志史雪辉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脉络膜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史雪辉杨丽红王光璐王诏华魏文斌
光相干血流成像技术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及研究
曾司彦王倩史雪辉王亚星魏文斌
激光玻璃体松解术治疗Weiss环是否必要
2014年
YAG激光玻璃体松解术治疗Weiss环是通过激光汽化作用将Weiss环分解,消除患者眼前黑影症状的一种治疗手段。该技术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定疗效,也可产生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有较多争议。本期刊出了一篇相关论著性文章,其结果可供读者参考。本文中三位眼底病专业医师针对YAG激光玻璃体松解术治疗Weiss环是否必要及疗效进行了讨论。
张风田蓓史雪辉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影像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系统对21例21只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进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2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9例行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分析比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FFA检查动脉前期或动脉早期血管丛状或斑状强荧光,静脉期强荧光灶明显渗漏融合,晚期瘤体呈弥漫性强荧光。6例瘤体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点片状弱荧光,13例瘤体表面及周围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10例可见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带状萎缩相应的透见荧光。ICGA检查影像特征为早期瘤体由不规则网状血管团样强荧光,中期瘤体呈强荧光团,晚期所有病例均有特征性的"冲洗现象"。FFA和ICGA同步检查同屏显示,成像清晰,有可比性,ICGA比FFA更清晰显示瘤体范围。结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ICGA影像比FFA更具有特征性,并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边界;FFA则可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继发性损伤。激光扫描FFA和ICGA同步检查可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更多的临床信息。
史雪辉杨丽红王光璐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眼底血管造影激光扫描
视盘血管反向分支
张永鹏彭晓燕张风史雪辉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