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司新丽

作品数:41 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12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篇小说
  • 9篇通俗小说
  • 6篇现代通俗小说
  • 6篇流浪
  • 5篇中国现代通俗...
  • 5篇通俗
  • 5篇文学
  • 5篇现代小说
  • 4篇中国现代小说
  • 3篇启蒙
  • 3篇清末
  • 3篇文化
  • 3篇写作
  • 3篇教育
  • 3篇教学
  • 2篇学史
  • 2篇言情
  • 2篇艺术
  • 2篇应用文
  • 2篇应用文写作

机构

  • 34篇首都经济贸易...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7篇司新丽
  • 1篇刘雄

传媒

  • 3篇图书情报工作
  • 2篇东岳论丛
  • 2篇新闻与写作
  • 2篇北京档案
  • 2篇山东省青年管...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研究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学海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大学图书馆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天津市教科院...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于“通俗小说”称谓的质疑被引量:1
2009年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司新丽
关键词:通俗小说称谓
“双性”结合: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被引量:3
2020年
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校处于认识上"边缘化"、使用上"陌生化"的尴尬境地,在师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双性"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范式,改革路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充分认识应用文写作课程重要性,提升其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大"专""通"结合的师资培训;编写突出工具性、兼具人文性的合适教材;课堂训练和职业实训并行,体现工具性特征;拓展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人文性特征。
司新丽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文化对峙与融合:从鸳鸯蝴蝶派到通俗小说新类型被引量:3
2021年
文学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学存在不可或缺的背景和条件。从鸳鸯蝴蝶派到通俗小说新类型,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变迁在文化对峙与融合中发生。清末民初,市民文化占据主流位置,因此鸳鸯蝴蝶派一枝独秀;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的到来,旧有的市民文化与五四启蒙文化、战争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峙,由此引起章回体小说的改良和国难小说的诞生;伴随五四启蒙文化和战争文化的淡出,雅文化和俗文化即新文化和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融合,于是出现了通俗小说的新类型。
司新丽
关键词:文化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
清末民初通俗小说兴起的传播性商业条件
2015年
清末民初通俗小说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繁盛市场文化下形成的一系列传播性商业条件:城市繁荣的大环境,文化市场的平台,作者群和市民读者群涌现。其中文化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方式的发展、稿费制度的逐渐完善和作家的职业化。
司新丽
关键词:清末民初通俗小说
我国演艺新空间的发展现状与前瞻
2024年
演艺新空间已成为促进演艺产业发展、拉动文化旅游消费、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新引擎,具有建设理念新、演出业态新、运营机制新、技术手段新的特点,本文在梳理演艺新空间的兴起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以演艺新空间建设促进演艺产业布局优化、坚持差异化全链条多业态融合发展、完善政府扶持和市场化经营结合机制、在弘扬文化主体意识基础上满足多元诉求,是其未来建设发展的趋势。
司新丽
关键词:观演关系剧场
自我启蒙的开启、焦虑及终结——路翎笔下的流浪书写
2025年
路翎在抗战救亡为主流的历史时期却依然选择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启蒙立场,把流浪精神当作改变民族性格以及增强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力量,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流浪者形象,自觉将流浪主题的书写与自我启蒙的精神关联起来。流浪是自我启蒙的开启,“原始的强力”是自我启蒙的动力,也是摆脱“精神奴役的创伤”复苏感性生命启蒙方式的一种浪漫选择。“原始的强力”和“精神奴役的创伤”之间的对峙使流浪者的自我启蒙普遍存在焦虑感。流浪是源于对原有文化范式真理性的怀疑,而回归则意味着对原有文化范式的接纳,也即意味着自我启蒙的终结。
司新丽
关键词:路翎流浪自我启蒙焦虑
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与清末民初小说
2009年
第一次启蒙文化思潮发端于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的惨败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启蒙;而中国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真正开始于1902—1903年,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饮冰室诗话》把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推向高潮。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已经超越了启蒙影响下的政治意识觉醒进入了深层文化意识觉醒。1907年后鲁迅的启蒙侧重于社会改造,侧重于人的觉醒。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所诠释的启蒙意义填补了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和第二次启蒙文学思潮之间的空缺。
司新丽
关键词:启蒙文学思潮清末民初小说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传播素养培育——以文学课程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跨文化传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跨文化传播素养的提升为核心。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课时数量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跨文化传播为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坚持以审美为基础适应跨文化传播的教学理念;编写适合跨文化传播的专业化文学教材;设置适合专业现状及跨文化传播的教学内容;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司新丽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被引量:2
2012年
"流浪汉"是指中国现代小说中为了生存(物质生存或精神生存)而被迫离开故土,到处流动,艰苦追寻的人。20世纪2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3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以及40年代的流浪汉形象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系列。流浪汉的流浪方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精神流浪比生活流浪更见其复杂性、悲壮性和超越性。流浪汉的回归色彩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流浪中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流浪是永恒的,回归是暂时的。
司新丽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流浪汉
价值与路径:大学生群体传统经典阅读推广被引量:11
2020年
大学教育肩负着传统经典阅读推广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所谓经典,是指具有永恒性、超越性、权威性和典范性的作品,其蕴含着宇宙、自然、生命的普遍规律,体现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大学生令人堪忧的阅读现状需要传统经典阅读推广的介入,推广传统经典阅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也正是大学生群体传统经典推广的价值所在。大学生群体传统经典阅读推广的路径有三:通过通识教育课使传统经典阅读融入大学人文教育;通过大学图书馆让传统经典适应微时代下的阅读方式;通过大学社团活动让传统经典阅读绽放于多个平台。
司新丽
关键词:大学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