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放
- 作品数:108 被引量:848H指数:17
-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多功能视角下县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湖南省宁远县为例被引量:9
- 2020年
- 文章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功能指向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集成木桶"短板效应"、加权线性求和、多要素空间叠置等方法,对宁远县自然本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远县整体的生态保护等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保护等级为Ⅳ、Ⅴ级的用地面积为240 962.31 hm^2,占比为96.33%,地理分区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特征;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总体水平较低,承载等级为Ⅳ级的用地面积为9 312.78 hm^2,占全县的3.72%,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高西低的特征;整体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水平较高,承载等级为Ⅲ、Ⅳ级的用地面积为57 675.73 hm^2,占全县的23.06%,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东西部边缘低等特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前期基础工作,可为后期有序划定"三区三线"、科学统筹"三生空间"布局提供更明确的决策依据。
- 李龙吴大放刘艳艳冯兆华
-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短板效应
- 一种基于GIS的耕地功能评价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GIS技术进行耕地功能评价的方法,包括步骤:a.确定区域耕地功能评价目标,分别选取耕地功能具有代表性的单因子评价指标;b.利用Excel对单因子评价指标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同时利用GIS软件对计算所得数据...
- 吴大放吴志峰刘艳艳刘毅华冯艳芬宋小青
- 文献传递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被引量:6
- 2020年
-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改革备受关注.以广州大学为例,介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调整背景及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实践教学角度介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特点和问题,重点阐述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探索路径;总结出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如何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鲜明的教学手段立足于广州市,形成自己的“BCAC”实践教学特色.“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吴大放刘艳艳何尹杰林媚珍杨木壮
-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 基于生态导向的四川省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评价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生态导向的交通国土空间开发能减轻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运用三维魔方模型,构建基于生态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四川省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市(州)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差异明显,具有层级结构,高承载力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盆地,中低承载力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地和中部自然灾害频发区。2)1级极低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8088.33 km^(2),占比20.18%,多分布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地(一、二级生态禁止建设区),交通选址应尽量避开;2级低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7024.92 km^(2),占比19.96%,交通建设时应注意整体抗灾设计;3级中度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为97260.50 km^(2),占比20.01%,所分布地区地势较高且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草地,交通建设路线密度不宜太高;4级较高、5级高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土地面积分别为98077.80 km^(2)、95687.75 km^(2),占比分别为20.17%、19.68%,可优先选用4、5级土地进行交通建设。该评价体系能客观反映省级范围的交通国土空间承载力实际情况,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作用,可为规划和管理部门在交通路线选址时提供科学依据。
- 何尹杰张占录朱高儒吴大放李龙刘艳艳
- 关键词:承载力生态导向评价体系构建
- 2012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青年学者论坛暨广东省地理活动日在广州大学举行
- 2012年
- 6月14-19日,南冈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和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联合主办,广东省地理学会、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广州地理研究所合作协办的2012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青年学者论坛暨广东省地理活动日在广州大学成功举行。
- 吴大放刘毅华
- 关键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青年学者华人
- 基于Logistic-CA的珠海市耕地变化机理分析被引量:23
- 2014年
- 以珠海市为研究区域,基于GIS、SPSS以及GeoSOS软件,在分析1973—2008年珠海市耕地动态变化,总结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使用Logistic-CA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珠海市耕地变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73—1988年珠海市耕地面积以增加为主,1988—2008年耕地面积快速减少;从空间分布形态上看,耕地主要沿原有城市建设用地边缘和交通道路沿线减少,其中西部地区耕地减少规模较大;珠海市耕地减少是基于特定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其中地形和坡度因素对耕地分布起着明显制约作用,耕地与城镇中心距离、与交通线距离和户籍人口密度是耕地减少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 吴大放刘艳艳王朝晖
- 关键词:耕地
- 基于DEM的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43
- 2008年
-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地貌图,以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通过建立DEM、地貌分区、高程分级、叠加分析等过程,以地貌分区和高程分级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了湖南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各地貌分区与高程分级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分区和高程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海拔高程增加,林地分布比例增大,耕地、园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减少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三维景观模型,直观地再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有利于辨识不同地貌部位土地利用的分布规律与差异,可为研究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崔卫国文倩刘艳艳吴大放杨君
-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
- 广东省农业多功能评价及复合功能空间划分研究
- 2024年
- 农业功能结构性失衡、功能服务区域覆盖不均是城乡发展二元化的典型特征,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是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分析广东省农业多功能及其各功能的发展状况,划分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辨析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的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指数呈上升趋势,发展先慢后快,向非生产性主导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空间格局呈向沿海地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农业各类功能指数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呈现以粤东、粤西为中心集聚,并向粤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地区低值集聚的特点;社会服务功能在区域内中等水平均衡分布;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粤北环海”的北部生态屏障与“圈层递增”的总体格局;休闲服务功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点。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主要向生态型、休闲型复合功能空间转型,形成生产—生态服务型、生产—社会服务型、生产—休闲服务型、社会—休闲服务型、社会—生态服务型5种类型的农业复合功能空间新格局。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持续融合、复合功能空间类型多元化发展,但区域间农业功能模式存在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应统筹规划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开发与保护并举,探索因地制宜的农业功能空间协调发展路径,以期为广东省农业功能空间格局优化、农业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赖焕明吴大放杨木壮杨木壮刘毅华吴钊骏
-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农业现代化
- 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 2022年
- 在新时期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应发展面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管理、规划的新型技术人才,以适应新时期全域全要素综合管理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校应当在现有课程体系上进一步完善,针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内容增设相应课程,采取团队交流学习、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加强其创新创造能力,为自然资源管理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 杨木壮林彤赵冠伟吴大放冯艳芬
-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自然资源
- 珠三角地区近20年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 2024年
-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并预测2040年城镇空间扩展和景观生态安全耦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9市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305~0.436升至2020年的0.385~0.545,现处于拮抗耦合阶段,未来20年将继续向着协调同步、有序发展的方向前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同步发展,景观生态状况不乐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地市逐渐增多,尚未全面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今后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耦合协调的机理研究,持续关注城镇空间拓展与景观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 吴大放甘梓莹宁芳洁何晓莉郑嘉欣赖焕明
- 关键词:城镇化耦合协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