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 作品数:146 被引量:2,683 H指数:30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的核心——关键种群的作用 被引量:24 2002年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代表性 ,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 ,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 ,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应以典型的干旱河谷灌丛、亚高山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等主要生态系统为对象 ,以关键种群为核心和切入点 ,重点研究干旱河谷指示植物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退化的关系、主要动植物种群变化在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亚高山关键种苗木定居及对退化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其对系统中氮素归还的影响等 ,进而有助于在理论上阐述关键种群的生态功能 ,探讨关键种群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作用机理 ;在实践上为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依据 。 刘庆 乔永康 吴宁 潘开文 包维楷 王跃招 曾宗永关键词:山地 生态系统 岷江上游 基于CASA模型的四川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估算四川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为深入认识该区域的植被生产力状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原cAsA模型基础上,以MODIS卫星数据为依托,对光合有效辐射值提取、最佳区域气温反演、水分胁迫系数演算这3种方法进行了改进,进而估算了四川地区2000—2011年期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①四川植被NPP的多年平均值为303.27gC/(m2·a),变化范围在285~340gC/(m2·a)之间。②四川植被NPP的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是NPP主要积累期;同时由于区域气候变暖导致的物候期延长,秋季NPP的累积量呈逐年上升趋势。③四川植被NPP空间分异明显,总体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呈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④降雨量是驱动NPP的主要因子;温度及光合有效辐射也对NPP影响显著(P〈O.001)。【结论】近10年来四川植被NPP变化主要由生长旺季本身变化所致;其时空分布格局总体表现出随温度、水分、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海拔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改进后的CASA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四川植被NPP的时空格局特征。 刘思瑶 卢涛 唐斌 吴彦 吴宁关键词:CASA模型 MODIS数据 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14年 全球变化背景下古气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利用多年来的文献记载和自然证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进行重建。并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梳理了区域5000 a来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类型、泥炭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文化发展、沼泽发育三者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互关系。指出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3000 a B.P.之间气候较为暖湿,其平均温度要高出现在2℃左右;3000 a B.P.至今为气候干冷期,其中1000 a B.P.左右是过去5000 a中最寒冷时期,近1000 a来气温呈缓慢回升趋势。区域的气候变化决定了植被类型,对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文明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沼泽的演替,从而改变人类活动的范围与早期文明的形成,同时人类的过度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泽的分布格局及动态。但气候变化、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赖于多因素耦合,其具体机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何奕忻 吴宁 朱求安 陈槐 朱单 彭长辉 杨刚 高永恒 赵川关键词: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若尔盖湿地 植被 泥炭地 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与研究简史 被引量:10 2021年 泥炭沼泽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因其巨大的碳储量备受关注.关于泥炭沼泽湿地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17世纪末,中国学者对于泥炭沼泽湿地的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对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态势和研究范式也随之改变.文章通过对泥炭沼泽研究的专著和文献进行分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沼泽湿地研究历史沿革与态势进行了初步整理,主要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自然资源学导向时期、地学导向时期及生态学导向时期.此外,文章还梳理了泥炭沼泽的定义及界定标准,概述了雨养与矿养泥炭沼泽的区别与演变,分析了泥炭沼泽土壤分类现状,探讨了泥炭沼泽面积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发现各国对泥炭沼泽的界定标准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差异较大,由矿养泥炭向雨养泥炭演替模式正在突破传统的认知;泥炭地土壤分类趋于细化,泥炭土壤分析方法更加专业;现有泥炭沼泽面积的界定过度依赖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泥炭厚度这两个指标.在泥炭沼泽湿地研究进程中,研究范畴更加宽泛,研究方法日新月异,对泥炭地的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 陈槐 吴宁 王艳芬 杨刚 杨刚 朱单 朱单 何奕忻 高永恒 高永恒关键词:泥炭地 湿地 沼泽土壤 自然资源 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4 2000年 概述了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分析了生态环境退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长江上游作为一个流域整体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大联合攻关 ,强调“快速、经济、参与”为指导思想和原则 ,突出重点生态类型区域 ,开展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攻关 ,发展以资源导向为主的区域经济 ,从而实现“近期遏制恶化 ,中期治理恢复 ,最终持续发展”的分阶段目标。 刘庆 吴宁关键词:长江上游 流域生态 生态退化 可持续发展 亚高山退化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探讨及其研究动态 被引量:15 2000年 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强烈的当今 ,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生态学家的注意 ,已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况。在此基础上 ,将目前生态学研究中的非平衡理论与亚高山退化针叶林生态系统相结合 ,探讨了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中不同结构水平所存在的非平衡性问题 ,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旨在推动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非平衡性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刘庆 吴宁 陈庆恒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 川西北窄叶鲜卑花灌丛的类型和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9 1998年 窄叶鲜卑花(Sibiraeaangustata(Rehd.)Hand.Maz.)灌丛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山灌丛中特有的、具代表性的类型。选择该群落的典型分布区域,运用数值分类法,将窄叶鲜卑花群系分为4个群丛组、10个群丛类型。用PCA排序技术定量分析了各类型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布格局,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型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环境中土壤条件(主要是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热量条件的垂直梯度变化,而群落的分类等级越低,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越敏感。生物量的研究表明,窄叶鲜卑花灌丛的群落生物量在38.99~47.72t·hm-2之间,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分别在25.87~32.16t·hm-2和12.05~13.73t·hm-2之间,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通常高于地上部分。 吴宁关键词:青藏高原 生物量结构 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格局对高山生态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32 2013年 从时空尺度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生物量分配特征对高山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通过海拔梯度、群落类型、群落盖度、群落透光率4个变量的分析,间接探讨了高山环境条件下水分、热量、光照和土壤养分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主要研究了海拔梯度这一综合要素的生态效应。同时,从时间尺度上研究了暗紫贝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物量分配模式,以期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高山植物对于环境要素的适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4个环境变量中仅海拔梯度对暗紫贝母单株鳞茎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且生物量积累随海拔升高而减小。2)在空间尺度上,海拔梯度为野生暗紫贝母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表明在高山地区热量条件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暗紫贝母其生物量分配模式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年生贝母的鳞茎生物量分配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叶生物量分配随之增加。3年生和4年生贝母鳞茎及叶生物量分配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比较稳定,而茎生物量分配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有性生殖(花)分配则随之而增加。各生活史阶段植株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分配稳定。3)在时间尺度上,不同生活史阶段贝母生物量分配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根和茎生物量分配随生活史阶段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鳞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则随之显著减少。单株鳞茎生物量在3年生阶段达到最大。 徐波 王金牛 石福孙 高景 吴宁关键词:生物量分配 海拔梯度 暗紫贝母 贡嘎山麦吊杉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56 1995年 本文对贡嘎山麦吊杉群落各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麦吊杉和铁杉等大型针叶树种呈随机分布外,其余优势种群皆呈聚集分布。结合种群结构的分析表明,种群的分布格局随树龄的变化是个动态因子,并与微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通过种间联结系数半矩阵的分析,对62种乔木的种间联结、种群分布与生态幅度进行了描述,划分出麦吊杉群落中不同的生态组合,表明各种群间也有不同的竞争和结合关系,但总体上显示出各生态组合的适应共性。 吴宁关键词:麦吊杉 群落结构 种间联结 岷江上游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 被引量:8 2002年 岷江上游草地面积 8372 2 6hm2 ,占了该区土地面积的大约 35 %。这块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 ,是岷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草甸草地和亚高山草甸草地是该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其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 5 4.8%和 17.2 % ,其产草量分别占该区各类草地总产草量的 5 3.47%和2 6 .46 %。岷江上游各县天然草地的面积和各县草地畜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表现了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递变的趋势 ,基本上与植被的垂直梯度变化相耦合。指出了当前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超载过牧现象严重 ,生产效率低下 ,集约化水平低。除了饲草的生产与加工、畜种改良和草种改良等措施外 ,结合岷江上游的实际情况 ,在发展的思路和技术措施上着重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特色畜牧业 ,摒弃头数畜牧业 ;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动畜群时空周转 ;结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 。 陈文年 吴宁 罗鹏关键词:草地资源 畜牧业 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