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炎
  • 5篇乙型
  • 5篇慢性
  • 4篇乙型肝炎
  • 4篇慢性乙型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细胞
  • 3篇米夫
  • 3篇拉米夫定
  • 3篇病毒
  • 2篇单磷酸阿糖腺...
  • 2篇毒性肝炎
  • 2篇治疗慢性乙型...
  • 2篇肿大
  • 2篇腺苷
  • 2篇淋巴
  • 2篇干扰素
  • 2篇阿糖腺苷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肝炎

机构

  • 16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16篇吴达聪
  • 7篇王小岩
  • 7篇祝绍俊
  • 5篇周培环
  • 5篇王少华
  • 3篇李薇
  • 3篇陈怀宇
  • 2篇朱会英
  • 2篇郁立群
  • 1篇曹洪涛
  • 1篇吴良平
  • 1篇李秋生
  • 1篇张洪亮
  • 1篇焦建中
  • 1篇汪慧
  • 1篇王顺年
  • 1篇徐德兴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3篇华南国防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国药房
  • 1篇药学实践杂志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8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2在某些传染病中的应用
1991年
白细胞介素2(1L-2)是由T细胞在抗原或丝裂原的刺激下产生和分泌的多肽类物质。1L-2通过与1L-2受体(1L-2R)结合而发挥其多种生物效应。1L-2能介导和提高NK细胞活性,并可维持NK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能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活性;
黄腾龙吴达聪
关键词:单核巨噬细胞丝裂原细胞亚群淋巴因子小鼠死亡率免疫保护作用
17例HIV感染者/AIDS病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王小岩祝绍俊吴达聪朱会英曹洪涛
关键词:HIV感染者AIDS患者艾滋病病毒病例住院病人
88例小儿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附130例成年人病毒性肝炎对比
吴达聪周培环
关键词:脾大病毒性肝炎血缘家庭预后肝肿大预后
院内感染败血症70例分析
1993年
本文报告85—90年间院内感染败血症70例,并对致病原因、影响预后的因素、致病菌变迁及治疗方案等进行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系住院病人,血培养证实。男40例,女30例,年龄6天到75岁,其中14岁以下22例,14—60岁40例,60岁以上8例。全部病例均有严重基础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占51.4%(如泌尿系感染、肺炎、胆囊炎及胆管术后引流。
黄腾龙王少华吴达聪徐德兴
关键词:术后引流抗生素敏感体外药敏试验耐药菌创伤性检查
38例伤寒临床演变特点分析被引量:2
1994年
近年来由于伤寒疫苗的接种,早期抗生素、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伤寒杆菌菌株的变异,使伤寒临床变异较大,非典型病例增多。临床上常常以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而入院,容易误诊为其他的疾病。我科于1987年1月~1993年1月共收治发热病人1757例,其中经血、及/或骨髓培养阳性确诊为伤寒者共38例(2.2%),现将该38例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为71岁,其中20~40岁为26例,平均年龄为29.5岁,以年青人为多。男性26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2.17:1。入院时间以秋冬季为多,共27例。入院时发热最长时间为65天,最短为3天,平均为25.5天。 二、临床表现:伤寒的典型特征多数不全或缺如,症状、体征复杂多样,典型表现与非典型表现相互夹杂,详见表1。
王小岩周培环吴达聪
关键词:伤寒症状
新型免疫抑制剂大环哌喃(FK-506)体外抗人肝癌细胞生长作用观察
1995年
本文观察了FK-506在体外培养中对人肝癌细胞(HCC)的直接作用。结果表明,FK-506对HCC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在较低浓度时,对HCC的生长及DNA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该药可能有根强的抗肿瘤效应。同时还观察到在伴有环孢霉素A(CsA)存在时,该药对HCC的DNA合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减低,说明FK-506与CsA协同免疫调节肝细胞作用的可能性较小。
李薇郁立群吴达聪
关键词:环孢霉素A
全文增补中
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自身T_A-T混合反应及其对自身B细胞功能调理的研究
1995年
对10例乙型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CAH)进行自身T_A-T淋巴细胞混合反应(T_A-TAMLR)及其对自身B细胞功能调理的空斑形成细胞(PFC)的研究结果表明,CAH的PFC抑制率明显低下,此现象与TA-TAMLR低下密切相关。加入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IL-2)后,两者反应均有所增强,但仍明显低于10例正常对照组。
李薇郁立群吴达聪祝绍俊陈怀宇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
拉米夫定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40例应用拉米夫定与Ara-AMP联合治疗作为联合组,Ara-AMP治疗8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另外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拉米夫定作为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结果:治疗后1、3、6、12个月时两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转阴率在联合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0.5%、65.5%、68.7%、77.0%和5.6%、15.8%、26.5%、35.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HBVDNA转阴率及定量下降的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Ara-AM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及HBVDNA转阴方面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王小岩祝绍俊王少华周培环吴达聪
关键词:拉米夫定单磷酸阿糖腺苷
血清脯氨酸酶在临床各类肝炎患者中的应用
1995年
观察了各类肝炎患者血清脯氨酸酶(PLD)的活性,以及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患者PLD及ALT、AST均显著升高,且PLD与ALT、AST二者水平的变化分别是显著性正相关。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出PLD恢复正常时间略早于ALT、AST。慢迁肝患者PLD升高的水平与ALT、AST二者变化无明显相关.慢活肝患者PLD与AST显著升高,二者间水平变化呈正相关,而PLD活性与ALT的变化无明显相关。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当ALT已恢复正常,而PLD仍持续异常,AST亦明显升高。由此证实,血清PLD活性测定是一项较灵敏、较理想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病慢性化及预后观察方面的客观指标。
李薇祝绍俊吴达聪
关键词:肝炎血清诊断
重症肝炎并发腹部卒中2例报告
1994年
重症肝炎并发腹部卒中2例报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王小岩,焦建中,吴达聪重症肝炎由于肝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而容易并发出血,但并发腹部卒中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例1,男,47岁,因肝功能反复异常伴HBsAg(+)4年,纳差、恶心、厌油,肝区隐...
王小岩焦建中吴达聪
关键词:肝炎并发症腹部卒中肝功能衰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